沈书生
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教育领域永恒的实践命题。对于基础教育领域而言,所谓高质量教育就是指既符合基础教育发展规律,又能够促进教育利益相关者不断适应世界变化,以提升学习者构建面向未来的学习力的教育。教育信息化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从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有三个阶段:一是技术参与教育阶段,大致延续到2003年左右。该阶段的研究和实践领域聚焦于技术的表征形态,重点关注如何借助技术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二是技术变革教育阶段,大致延续到2013年左右。由于我国从2004年起启动了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提升工程,教育工作者开始将技术看作是变革教育的重要支持条件,从关注技术改变内容呈现形式转向关注技术改变教学形态,重点关注如何借助技术来改变和调整教学过程,在此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样式和重要的实践成果。三是技术优化教育阶段,大致从2013年教育部启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始。教育工作者对于技术的关注日趋理性,技术应用参与到教育的全过程之中,更加关注如何借助技术转变教育思维进而改进教育质量,从关注技术的教育应用转向关注技术的教育价值。
尽管教育信息化发展初期就将“优化教育”作为基本目标,但对于优化本质的认识却存在着明显差异。从以技术改变教育的不同要素到以技术改变教育要素之间的关系再到以技术重构学习生态,技术之于教育的价值正在从外在走向内化、从形式走向内容、从浅表走向深度。
首先,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价值在于学习者的健康成长。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出现,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教育,但是,判断技术效能的关键指标只有一条,那就是尊重学习规律,促进学习者的健康成长。2020年春季全球性公共卫生领域出现了疫情危机事件以后,我国教育系统经历了一次全员性的大规模在线教学运动,对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教育信息化工作进行了一次大检阅。不可否认的是,此次在线教学实践并非产生于教育系统的内在革新需求,而是受到外部不可抗力的驱动,因此,也有一些教师仅仅将其看作是一种短暂性的替代行为,并未深度思考在线教学与线下教学的关系。
其次,合适的学习支持才能实现教育信息化核心價值。学习需要经历不同的行为,包括观察、阅读、思考、体验等方面,而这些行为需要依赖合适的学习空间。实践中通常存在一种简单的认知,即以大量的练习作为促进学生认知发生的条件,却回避分析导致学生认知易于发生或难以发生的原因,以致学生出现了过重的学习负担。借助现代技术的支持可以记录学生的行为,并可以对学生的行为过程做出准确判断,进而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策略指引。
第三,教育信息化核心价值的实现取决于主体责任。在基础教育的具体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对技术的价值认识与现实应用之间的不平衡,其中既有教育工作者的主观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在实践中尽管还存在一些排斥教育信息化的教育工作者,但这类群体的占比正在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一个正在出现的现象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学科骨干群体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同度正在持续上升,并成为个人专业发展的最大受益群体。
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只有不同主体建立起与自身身份相一致的主体责任时,才可能彰显教育信息化的价值。如对学校管理者而言,需要以一种面向未来的视角去提升自身的信息化领导力;对广大教师而言,有必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学生而言,需要不断提升个人的信息化学习能力。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发,只有学习者自身才是学习行为的主体,而其他一切外部事物,包括教师及其提供的各类学习资源只是促进学习者认识发生的条件。因此,在未来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变革过程中,必然会向提升学习者主体责任的方向发展。我们唯有不断突破自我和惯习的教育思维,并探索新的路径,才能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
(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导)
来源:《教育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