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在西口坐着。
或者,那人不是坐着,而是歪着。
离西口不远的地方,有五棵或者六棵小老杨,也歪着,那人一歪,也是一棵小老杨了。
西口是这地方最西的一个口,通向西口的是一条大路,所以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从西口出去或者进来的人,都是生意人。口里有粮食,有盐,有茶叶;口外有牛羊肉、马匹,还有皮做的硬货。生意人总是把口里的东西贩到口外,再把口外的东西贩回口里。出出进进,就都跟那人熟了。
“锅三,在啊?”
那人也不说话,只就点点头。那人点头的样子,很像一棵小老杨的树枝树叶动了动。
来人就走近了那人,从一个什么地方掏掏,掏出一颗豆子来,放进那人跟前的一个盆里。人们都是站着的,那豆子圆圆的硬硬的,扔进盆里,就敲出很响的声音,且还会在盆里转几圈,如果扔得急了,还会从盆里蹦出去。那人的身子就更歪了,一直歪到已经贴到了地上,直到把那颗豆子探回来。豆子是牲口的口粮,进出口外的人有的驾着马车,有的拉着骆驼,马和骆驼都吃豆子。
那人是什么时候坐在这里的,谁也不知道。然而那人坐在这里,人们就觉得他就应该一直坐在这里的。有时候习惯就是一种秩序,比如一个人像一棵小老杨一样歪在西口的样子。
西口是个老口了,一堵墙把南北两个世界分开,也就把两边的人分开了。
人都是为了一张嘴,人都是要过生活的,这西口来来往往到底接纳了多少讨生活的人,没有人能说得上来。反正是,只要是晴朗的日子,那人就一准坐在——不,是歪在那里。
是很早很早以前,某一天几个人要过那西口,是那天第一批要过西口的人。就见到有人坐在路边,脚边放个盆,见他们驾了马车或者是拉了骆驼,就说,给扔颗豆子吧。
扔就扔吧,也就一颗豆子,生活不容易,但扔一颗豆子,也影响不到什么。就摸索着解开褡裢口子,捏出一把豆子,“当啷啷”扔到盆子里。那人看着蹦蹦跳跳的豆子,就说多了,多了,只要一颗。后来,这里坐着的就是那人了。许是立了规矩,许是人们这么多年习惯了,走过的时候,总会捏出一颗豆子,“当啷”一声扔进盆里,那人也不说啥,只就朝路过的人笑笑。
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在长城边上,在离西口不远的地方,一大片一大片豆子苗长起来,到了夏天,红的、蓝的、黄的、白的……各色各样的蚕豆、豌豆、扁豆、黄豆花们,艳艳地开着,把那古老的长墙都衬托艳了。
某一个冬天,下起了大雪,冷風挟着坚硬的雪片,在天地间飞来荡去。一天一夜的时间,雪就封住了大路。夜半时分,一户人家的院门被人“嘭嘭嘭嘭”敲响,大门拉开一条缝,来人想要说啥,口还没开,里边的人看了看他身后的骆驼,就点了下头,把门彻底打开,接过了缰绳。
坐在温暖的火炉旁,从炉缝拥出来的光射到主人和客人的脸上。桌子上,有几碗炖菜,还有一笼冒着腾腾热气的窝头,一股豆面所特有的香气在屋子里弥漫。
“世路艰难,在这大雪封路的冬日,能在此寻得一份温暖,不易。让我敬主家一杯。”客人举起酒杯,满脸感激之意。饮罢,站起身子,给主人深深一拜。主人也慌忙站起身子,忙不迭地还礼,口里直说:“不敢,不敢。”
重又坐下之后,主人回敬了客人一杯,待酒下肚,便长出一口气:“其实,是我该感谢你们客商。我家姓锅,当年我家祖宗锅三漂泊无着落,承蒙南来北往的客商一颗一颗豆子接济,才在此落脚生根。后来我锅家每年在这长城边上种下一片片豆子,也是为各位种的。出门在外的人,谁都会碰到大灾小难,这家是各位的,这家门也随时为各位敞开着,我们一家只是在这里为各位守个门而已。”
说完了这话,那主人的耳朵里就响起了一颗一颗豆子扔进盆里的“当啷”之声。
听了这话,那客人的眼里就出现了大片大片的豆子花,那花艳艳的,艳艳的,慢慢地就开满了这寒冷的冬夜。
【作者简介】侯建臣,中国作协会员,大同市文联、作协副主席;鲁迅文学院高研班学员。先后在《小说选刊》《新华文摘》《散文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山西文学》《山东文学》《阳光》《佛山文艺》《黄河》《北方文学》《青年作家》《星火》《文艺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篇,作品多次被年选、排行榜等选入。有小说、散文集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