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芳,遆永新,徐志军,刘军,郭兆翔
(1.河南工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河南 郑州450001;2.上海宝冶集团有限公司,上海200941)
随着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桩基础因其独特的受力形式在工程领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为我国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由于现场管理、现场施工以及地质条件等原因,在工程施工中经常出现缺陷桩。其中缩径是非常常见的一种缺陷形式,缩径缺陷桩的存在对工程的经济、工期和安全都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对于浅层缩径缺陷,通常采用破除法或注浆法进行加固[1],但是对于深部缩径缺陷,上述2种方法都难以实现或造价较高。因此研究深部缩径桩的承载性状、了解深部缩径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和桩土相互作用对深部缩径缺陷桩的加固处理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学者针对缺陷桩的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取得了大量成果。POULOS等[2-3]分析了大量的工程实例,对缺陷桩的成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处理措施。ALBUQUERQUE等[4]认为缩径位置越靠近桩端,其对承载特性的影响越小,但是并未进行详细的研究。PREMALATHA[5]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缩径和扩径对基桩承载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缩径和扩径会改变基桩的承载特性,并且使缺陷处土体的应力范围增大,但缺乏试验论证。FREITAS等[6]开展了现场试验研究了中部缩径缺陷对单桩承载性能的影响,其结果表明缩径的存在会使桩顶沉降增大,桩体在达到完整桩极限承载力的40%时发生脆性破坏。在国内的相关研究中,许少军等[7]采用数值分析法证明了缩径的存在会降低桩的侧摩阻力从而使桩的极限承载力降低、沉降增大,并且缩径部位的轴力会发生激增,可能造成缩径部位断裂破坏,但其结论缺乏试验论证。张美娜[8]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探究了粉土中缩径桩的承载性状。她指出缩径桩荷载-沉降曲线的拐点出现较正常桩早,其承载力有所降低,沉降增大。孙宗训[9]同样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研究了2种缩径位置对承载力的影响和缩径桩发生断裂破坏的位置。王成华等[10]针对几种缺陷做了现场试验,进一步证实了实际工程中缺陷桩的承载性状。另外在其他方面,张钰莹等[11]用数字散斑技术观察了缩径桩的破坏过程。原方等[12]研究了浅部缩径对基桩承载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一些缩径参数对承载能力影响的规律。综上所述,虽然已有大量学者针对缩径桩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由于传统试验通常采用内置传感器的方法采集试验数据,传感器的大小、传感器脱落等原因都会对试验数据造成干扰,并且传统试验无法直接观察土体内部的位移变化,这将缩径桩的研究限制在承载特性方面,而对缩径桩桩周土体位移场的研究几乎为空白。为了克服传统试验的缺点,将人工合成透明土技术与PIV(粒子图像测速技术)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土体内部可视化以及土体位移变形可测量的优点,目前该方法已经在岩土工程试验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13]。孔纲强等[14]将透明土与标准砂的压缩变形特性进行对比,证明了熔融石英砂能够较好的模拟标准砂。SANG等[15]通过透明土技术研究了承台大小以及桩身尺寸对桩-土-承台的相互作用规律的影响。周东等[16]开展了透明土模型试验研究了被动桩的桩周土体位移场。以上试验皆证明了透明土和PIV技术在该领域研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为非插入式测量桩周土体位移数据全面了解缩径缺陷桩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手段。因此,本试验基于透明土和PIV技术研究深部缩径情况下不同缩径参数对基桩承载特性和桩周土体位移场的影响,经过对比分析各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和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位移等值线图,得到了深部缩径情况下不同缩径参数对基桩承载特性和桩周土体位移场的影响规律以及桩−土之间的荷载传递机理,对了解深部缩径桩的工程性状和缺陷桩的加固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所用的桩体模型均采用有机玻璃制作,其弹性模量E约为3.17 GPa。试验前首先用砂纸将模型桩表面打磨粗糙,使其能够更真实的模拟实际工况。模型桩桩长L为200 mm,直径D为20 mm,共6根(图1),包含1根完整桩和5根不同缩径参数的缺陷桩。模型桩的缩径参数设置根据李振亚[17]对深部缩径缺陷桩的定义,即缩径底部距离桩顶160 mm为深部缺陷;缩径径向尺寸D为桩径的80%,40%和20%分别为粗缺陷、中等缺陷、细缺陷;缩径长度L为桩长的10%,5%和2.5%分别为长缺陷、中长缺陷、短缺陷。原型桩桩长为20 m,桩径为2 m,缩径底部距桩顶16 m,该参数同样参照文献[17]设置,模型桩与原型桩的几何尺寸比为1:100。各桩的详细参数见表1。
表1 各缺陷桩缩径参数Table 1 Shrinkage parameters of defective piles
图1 桩体模型(从左至右依次为1~6号桩)Fig.1 Pile models(No.1~No.6 piles from left to right)
考虑到尺寸效应的影响,参照文献[15]的试验方案,将试验所用模型箱尺寸设置为320 mm×180 mm×350 mm,模型箱内的土面高度为300 mm,模型桩置于模型箱中间位置,埋深为200 mm。在宽度方向上,桩体距模型箱壁为80 mm,为桩径的4倍;在长度方向上,桩体距模型箱壁为150 mm,为桩径的7.5倍;桩底距模型箱100 mm,为桩径的5倍。该方案可以避免尺寸效应的影响。
试验所用的透明土由熔融石英砂和正十二烷以及90号白油按照一定的比例配置而成。为了更好地模拟天然沙土以及获得质量较好的散斑场,将所用的熔融石英砂粒径范围设定在0.5~2.0 mm之间。所配置的土样中,弹性模量为30 MPa,最小干密度1.24 g/cm3,最大干密度1.48 g/cm3,土样的不均匀系数Cu=6,曲率系数Cc=1.35,属于级配良好砾。熔融石英砂和福建标准砂对比如图2所示。
图2 福建标准砂(a)与熔融石英砂(b)对比Fig.2 Comparison of Fujian standard sand(a)and Molten quartz sand(b)
为了保证试验所用的透明土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土样制配时严格按照以下操作进行:先用无气蒸馏水对石英砂进行清洗;其次将清洗后的石英砂放入干燥箱中进行12 h的干燥处理;然后将干燥后的石英砂分3层铺设在模型箱内,每层100 mm;每层铺设完毕后将孔隙液沿模型箱壁缓缓倒入,使孔隙液刚好浸没固体颗粒,然后放入真空箱内将土体内部气泡抽出后进行下一次铺设;3层铺设完毕且抽真空后将其静置6~8 h使孔隙水压力消散后方可进行试验。为了保证所有试验中土样的一致性和土体的密实度,每次试验后将该湿土样放置在干净容器内,后续试验均使用该湿土样。在后续试验进行前同样分3层和3次抽真空进行铺设,最后一次抽真空完毕后需要将其静置6~8 h。
本试验的加载方法按照《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18]中的相关规定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加载时按照预估的承载力对桩顶进行分级加载,每级20 N。并根据规范[18]所述,对于陡降型荷载-沉降曲线,取发生明显陡降的起始点所对应的荷载作为单桩极限承载力。当桩顶沉降速率连续2次出现小于0.1 mm/h,认为加载稳定,此时对土体散斑场进行拍照并记录桩顶沉降量,然后进行下一级加载。终止加载条件参照文献[19],即当桩顶沉降量达到30 mm或者桩体发生破坏时终止加载。试验系统如图3所示。
图3 试验系统Fig.3 Test system
2.1.1 缩径径向尺寸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完整桩和缩径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如图4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均为陡降型且明显分为2部分,即前半段的线性发展部分和后半段的快速沉降部分。当荷载达到极限承载力以前,土体处于弹性变形阶段,各桩的桩顶沉降量较小,荷载主要由基桩的侧摩阻力承担。当荷载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后,土体突然进入塑性变形阶段,桩体迅速下沉,此时桩土接触面开始出现滑移破坏,桩端土体开始出现整体剪切破坏,基桩也开始丧失承载能力,这与基桩在密实砂土中的破坏形式相同。
从图4中可以看出,1,3,4和5号桩的极限承载力分别为220,220,220和200 N。当缩径长度L为桩长的5%且缩径径向尺寸D为桩径的40%以上时,缩径对基桩极限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不过桩顶沉降量有所增加。但是当缩径径向尺寸D减小到桩径的20%时,其极限承载力约降低了9.1%。这是因为缩径的存在并不是简单的使侧摩阻力造成损失,事实上土体填充到缩径处后还会给基桩带来一部分阻力。此时缩径处土体的受力状态发生变化,其主要承受来自桩体的剪应力,这部分力由土体颗粒之间的咬合力、摩擦力以及土体的黏聚力承担。当缩径径向尺寸较大时,缩径处土体所承受的剪应力较小,缩径所带来的阻力能够弥补其所损失掉的侧摩阻力,基桩的总侧摩阻力损失较小,其极限承载力变化也就较小。不过缩径径向尺寸的减小并不能增加土体颗粒间的咬合力和摩擦力,并且砂土本身不具有黏聚力,因此缩径处土体的抗剪能力不但没有增加相反还会有所下降,这使基桩的侧摩阻力有所下降,最终导致基桩极限承载力的下降。另外在实际工程中,较小的缩径径向尺寸会使缩径处的桩身轴力急剧增加,可能导致缩径处发生断裂破坏,所以对于较小的缩径径向尺寸必须采取加固措施。
图4 荷载−沉降曲线Fig.4 Load-settlement curves
2.1.2 缩径长度对单桩竖向承载特性的影响
当缩径径向尺寸D=8 mm时,2,4和6号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如图5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各桩的荷载-沉降曲线同样为陡降型且明显分为2部分。图中各桩的极限承载力均为220 N,说明当深部缩径径向尺寸大于桩径的40%时,缩径长度在桩长的5%~10%范围内变动对基桩的极限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但是桩顶沉降量会有所增加。这是因为当缩径径向尺寸不发生改变时,缩径处土体的厚度随着缩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加,此时土体间的摩擦面增大,其阻力也随之增大,这又导致缩径处土体的抗剪能力有所提高,缩径带来的阻力总是能够弥补其所损失的侧摩阻力,所以缩径长度的改变对基桩的极限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但是缩径长度必定存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当缩径长度超过该范围后,基桩的极限承载力就会有所降低。
图5 荷载−沉降曲线Fig.5 Load-settlement curves
另外,对比图4和图5可以发现,在深部缩径情况下,缩径径向尺寸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程度要大于缩径长度。在实际工程中,如果基桩的沉降量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当缩径径向尺寸大于40%且缩径长度小于10%时,可以采用注浆法适当加固土体。
位移矢量图(下列各图中的左半部分)能够反映基桩受荷后桩周土体的位移变化趋势,而位移等值线图(下列各图中的右半部分)则主要反映桩周土体的位移范围以及位移量的大小。将位移矢量图和位移等值线图相结合能够全面的了解土体的运动趋势和运动规律。因此本试验通过MatPIV软件对获取的土体散斑场图像进行处理得到了桩周土体的位移矢量图和位移等值线图。
由于较小的荷载下缩径对桩周土体内部位移场的影响并不明显,所以分别取未达到极限承载力时的140 N达到完整桩极限承载力时的220 N和超过完整桩极限承载力时的260 N 3种不同荷载下的土体位移矢量图和位移等值线图进行对比分析。当荷载达到220 N和260 N时个别缩径桩存在沉降量较大的情况,故以桩顶沉降10 mm为界进行分析(由荷载-沉降曲线可知在此沉降量下各桩均已失去承载能力)。另外由于桩体和土体对称,故取一半进行分析,即桩侧土为桩径的6倍,桩端土为桩径的4倍。
2.2.1 荷载为140 N时桩周土体二维变形分析
在荷载为140 N时,各桩桩顶沉降量如表2所示,各桩沉降均未达到10 mm。整理绘制1~6号桩在此级荷载下的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和位移等值线图如图6~11所示。
表2 荷载为140 N时各桩桩顶沉降量Table 2 Pile top settlements when the load is 140 N
图6 1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6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1 pile
图7 2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7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2 pile
图8 3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8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3 pile
由于实验过程中光线的干扰,个别桩的散斑场图像质量较差,从而造成个别桩桩侧土的位移矢量图较为混乱,但桩端土的位移趋势仍然明显。从位移矢量图中可以看出,在未达到极限承载力之前,基桩带动桩侧土和桩端土下移,但是桩端土有不同程度的向斜下方挤出的趋势,并且部分桩端土发生水平移动,桩顶沉降量越大桩端土的位移范围和位移量越大。另外就桩侧土的位移趋势而言,由于各缩径桩的桩顶沉降量较小,缩径对桩侧土位移趋势的影响规律并不明显,仅在4号桩的缩径处出现局部的小变形区域,与完整桩相比可以看出缩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桩侧土体原本的位移趋势。
图9 4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9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4 pile
图10 5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10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5 pile
在桩周土的变形范围上,通过对比各桩的位移等值线图可以发现各桩的桩侧土变形比较均匀,均为独立的小变形,尚未形成较大的贯穿区域。其中3,4和5号桩的缩径参数设置为同一缩径长度但不同的缩径径向尺寸。从图中可以得知,缩径径向尺寸的变化对桩侧土变形范围的影响较小,其影响规律也不明显。这是因为荷载在土体水平方向上的传递能力较弱,缩径径向尺寸的改变对桩侧土体位移范围的影响较小。不过从2,4和6号桩的位移等值线图中可以看出,随着缩径长度的增加,桩侧土体的变形范围似乎有微小的增大趋势。不过由于此级荷载下各桩的桩顶沉降量较为接近,所以该趋势并不十分明显。
图11 6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11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6 pile
2.2.2 荷载为220 N时桩周土体二维变形分析
当荷载为220 N时,各桩的桩顶沉降量如表3所示,此时荷载已经达到完整桩的极限承载力,其中5号桩的桩顶沉降量刚好达到10 mm。整理绘制此级荷载下1~6号桩的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和位移等值线图如图12~17所示。
图12 1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12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1 pile
观察荷载220 N时各桩的位移矢量图可以发现,由于桩顶沉降量的增加,基桩的桩端土不再是向斜下方挤出,而是出现了扇形的位移面向各个方向扩散。由于2,4,5和6号桩的桩顶沉降量较大,其桩侧土的位移状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即桩顶周围的桩侧土仍顺桩身下移,而桩端周围的桩侧土因桩体下沉挤压出现了逆桩身上移的现象。并且从位移等值线图中可以看出2,4,5和6号桩的桩侧土和桩端土已经发生贯穿,形成了较大的变形区域。
图13 2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13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2 pile
图14 荷载为220 N时3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14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3 pile when the load is 220 N
图15 4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15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4 pile
通过3,4和5号桩的位移等值线图可以看出,缩径径向尺寸的减小会使桩侧土变形范围有所增加,但是其增加幅度较小。不过从2,4和6号桩的位移等值线图可以发现,桩侧土体的变形范围明显随着缩径长度的增大而增大。这是因为缩径长度的增加使大量土体填充到缩径处,其影响范围在深度方向上增加,荷载经基桩传递给土体颗粒后又向水平方向传递和扩散,这进一步增加了桩侧土体的变形范围。另外这也说明缩径长度对桩侧土变形范围的影响大于缩径径向尺寸。
图17 6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17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No.6 pile
而对于1号完整桩,其桩端土和桩侧土的位移趋势无明显变化,不过变形范围有所增大,主要变形仍集中在桩端部,桩端土和桩侧土尚未出现贯穿,其对桩侧土变形范围的影响小于缩径桩。另外对于已经超过极限承载力的5号桩,从其位移等值线图中可以明显看出桩土接触面已经发生滑移破坏,并且桩端土也发生了整体剪切破坏,桩侧土和桩端土形成贯穿的大变形区域,此时5号桩已经失去承载能力。
2.2.3 荷载为260 N时桩周土体二维变形分析
当荷载为260 N时,各桩的桩顶沉降量如表4所示,此时各桩的桩顶沉降量均已超过10 mm,故取各桩桩顶沉降为10 mm时所对应的土体位移矢量图和等值线图进行分析。因5号桩的桩顶沉降量在荷载为220 N时已经达到了10 mm,故不再对其进行赘述。整理绘制此级荷载下各桩桩周土体的位移矢量图和等值线图如图18~23所示。
表4 荷载为260 N时各桩桩顶沉降量Table 4 Pile top settlements when the load is 260 N
图18 1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18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Pile 1 when
从各桩的位移矢量图中可以看出,在桩顶沉降量达到10 mm时,所有桩的桩端土均出现了较大的扇形位移面,靠近桩身的桩侧土也都出现了逆桩身上移的现象,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影响范围最大已经达到5倍的桩径,并且个别桩桩顶周围的土体已经发生隆起。这是因为桩端土被挤压密实后无法继续压缩开始向四周扩散,桩端周围的桩侧土受到桩端土的挤压开始向上移动,这在饱和的密实土中尤为明显。
观察各桩的位移等值线图发现各缩径桩的桩端土和桩侧土均形成了贯穿的大变形区域。但是对于完整桩而言,其土体变形仍集中在桩端周围,桩侧土未出现较大的变形区域,其桩侧土和桩周土虽然形成贯穿,但是其范围要小于缩径桩。缩径缺陷明显增加了桩周土的位移范围和位移量,使桩侧土和桩周土形成贯穿的大变形区域。
图19 2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19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Pile 2 when
图20 3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20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Pile 3
图21 4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21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Pile 4
图22 6号桩桩周土体位移矢量图(左)和位移等值线图(右)Fig.22 Soil displacement vector diagram(left)and displacement isoline diagram(right)around Pile 6
1)当缩径长度L为桩长的5%且缩径径向尺寸D为桩径的40%以上时,缩径仅增加了桩顶沉降量;当缩径径向尺寸D减少到桩径的20%时,其极限承载力降低约9.1%;当深部缩径径向尺寸大于桩径的40%时,缩径长度在桩长的5%~10%范围内变动对基桩的极限承载力几乎没有影响;缩径径向尺寸对极限承载力的影响大于缩径长度。
2)桩顶受荷后,桩侧土和桩端土均随基桩一起下移,但是桩端土具有向斜下方挤出的趋势;当荷载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桩端土出现扇形的位移面,桩顶周围的桩侧土仍然随着桩体下移,但桩端周围的桩侧土却出现逆桩身上移的现象,并且缩径桩的桩端土和桩侧土开始形成贯穿的大变形区域。
3)缩径的存在会使桩侧土和桩端土的变形区域发生贯穿;桩侧土的变形范围会随着缩径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但缩径径向尺寸对桩侧土的影响较小,缩径长度对桩侧土变形范围的影响程度大于缩径径向尺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