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芬
《数学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关于解决问题的具体阐述为“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伴随着社会的信息化发展,数学的应用也在不断地深化和扩展。《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应用意识”表现在:“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因此,培养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是十分必要的,我认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关注以下四种能力的培养。
一、看图能力——精心设问,理解图意
新教材的最为显著特点就是图文并茂。特别是低年级学生的课本通过形式多样、富于趣味性和可读性的主题图呈现数学信息。但由于只有大量的图而缺少了文字的叙述,这就更需要引导学生学会看图、读图。小学生看图随意性大,目的性不强。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他们的兴趣,先给他们一定的时间看,再一步步引导他们带着问题观察,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入正题按一定的规律去观察。如:你看到了什么?找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或你想知道什么?让学生逐渐掌握观察画面的目的是解决问题,并且形成一种意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先看什么,后看什么,利用这些条件可以求什么?让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此外,还要求表达清晰、简洁,培养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画面。如在教学人教版第二册《9加几用数学》时,我是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看图的。首先提出问题:从这个画面中你知道了些什么?
这时候学生可以任意说,而教师顺学而导,汇报时,要求学生先说出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当学生汇报:乐队有5人时,让学生在图中指出相应部分(课件圈出该部分)。
接着追问——你怎么知道的?
预设学生可能采用以下三种方法:
(1)数一数,此时让学生上台数,说明数的顺序。(2)加一加,那么就让学生口头列式。(3)不用数,直接从图上看。
此时对于第三种方法应及时给予肯定与小结。
师:如果图上的文字信息已经告诉我们的,就不必再费时间去数和算了。
这时还要让全班把这个信息齐读两遍,培养学生养成读题的好习惯。在找出合唱队部分的数学信息后,引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质疑的能力,进而出示例题中的问题:一共有( )人。
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看图能力的培养,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既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也可为中、高年级分析抽象的文字信息和画线段图打下基础。
二、筛选能力——找准问题,选择信息
有时问题情境中呈现的信息并非都是解决问题所需的信息,如果学生混淆了相关信息和无关信息,这样解决问题就困难了。所以,解决问题关键在于找到“问题”,有了问题,才有思考的方向,才能对信息进行筛選。如教学人教版第二册《认识人民币》例题图8,主题图中有两个问题,多个信息,首先要让学生找到要解决的这两个问题:①小明应找回几元?②机器人比飞机贵几元?此时,教师可质疑:“要解决这个问题得先知道些什么?”进而对每个问题所需信息进行筛选,如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只需要知道小明带多少钱,皮球的价格就够了。这样让学生排除无关信息,获取必要信息,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三、分析能力——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明白数量间的关系,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因而,要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习惯。在教学人教版第三册《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解决“擦桌椅的有几人”这个问题时,我设计了三个环节,逐步引导学生从实物到线段,由线段到数,引导学生由具体到抽象,分析数量关系,理清思路,解决问题。
第一环节:实物感受。
首先课件出示实物图,让学生通过动手画一画(用圆代表人),摆一摆,采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感受有“有两组7人”这么多。
扫地的:
擦桌椅的:?人
(板演)
第二环节:实物转化线段。
接着让实物图的这7个人消失,在相应位置一条等长的线段,质疑:这时这条线段表示几?(7)擦桌椅的该怎么画?学生汇报后立即把刚才的两组圆片换成两段线段,并及时小结:“也就是说擦桌椅的这条线段有两条扫地这么长的线段。”
扫地的:
擦桌椅的:?人
(板演)
第三阶段:线段转化数量。
最后出示填空把线段图转化成数量关系:
从图中可以看出,擦桌椅的人数有( )个扫地的人数那么多,也就是说,擦桌椅的有( )个( )那么多,擦桌椅的人数是( )的( )倍。
这样,弄清了数量关系,学生就能较容易地解决问题了。
四、应用能力——分层要求,学以致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为了让各层次学生获得各自的发展,在教学人教版第5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时,学习了“如何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后,我采用“摘取智慧星”的形式,把习题按智慧星个数逐次递增体现分层次编排,由易到难,逐步提高,进行分层练习训练,达到分层提高的教育目标。让几颗小星星“点亮”了分层,实现人人都有自己的发展。
首先,一颗星是基本题,目的是为了巩固基础,控制难度,要求学生必做必会。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因此用表格的形式能够让学生明确和巩固求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必要条件以及计算方法。
两颗星是提高题,本题让学生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的同时,回顾了正方形的特点以及长度单位换算问题,注重前后知识联系,强调拓展思维训练。
★★
这是我的一块方帕,
用90厘米长的绸带能围一圈吗?
三颗星是竞赛题,本题把正方形和长方形融为一体,解题时必须明确周长的定义,长方形、正方形的特点以及周长计算方法,训练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在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的时候,使学生探索能力得到延伸。
★★★
用3个边长为1厘米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
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此外,我认为,教师还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尽可能地创设一些借助主题图或教学课件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把数学原形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中,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而是富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是新课程中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新课程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让我们从低年级开始,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好数学,最终达到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知识技能共同进步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