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海红 谢琨 苗启广 万波 亿珍珍 李雪莲
【摘要】针对新工科学生如何提高学习质量这一问题,探讨了一种通过调整教师行为方式来实现的“正诱因”法。首先,从心理学的动机理论、斯金纳箱理论和孙瑞雪教育机构基于心理学的二十年的教育实践经验,分析了基于“正诱因”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可行性;然后从满足学生最基本的内在需求入手,设计了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具体行为方式;最后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执行简单,可推广性强,而且从人性的角度支持和滋养学生,能让学生热爱生活,具有持久的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习质量。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大学不断扩招,高校主要忙于解决学生的硬件问题,如:建更大的校区,更多的教室,引进更多的教师等,无暇兼顾教学质量的提升。直到2018年教育部长陈宝生提出:高校要做到四个“回归” ,掀起了教学质量改革热潮。包括引入翻转课堂[1]、Mooc[2],多媒体混合教学[3],线上线下混合教学[4]等,不仅开展了授课方式的创新,授课内容也不断精进,还引入了研究生助教、研究生导学团队来提升本科生的视野,构建的智慧教育系统,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而且基于大数据对学生的评测更加客观,还可以从历史数据分析和预测学生的学习水平。随着心理学学科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学的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比如:桑代克的学习定律[5]被广泛应用。
以上方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1)从教师教学的角度改革,比如: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手段等;(2)改革制度实现学生卷入实践,比如智慧教育系统实现了所有编程课都在线编程、调试、运行,提交结果,给出分数,从而代替纸上谈兵,确实提高了学生的编程能力;(3)引入心理学的成果,如:桑代克的学习定律。但是,以上方法都没有考虑教师的人格对学生学习质量的影响。如果教师常常带着情绪授课,无意识的指责、否定学生,学生的心理就会觉得“我不够好,我很笨”,即使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很好,学生也可能因为不喜欢教师而不爱学习这门课,丧失了学习动机。相反,如果教师能看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并能不断给予满足,学生可能会对课程的学习兴趣更浓,自发自动的学习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基于这一想法,本文从心理学的理论出发,通过研究和考证社会中比较成功的基于心理学的教育实践经验,探讨了一种适合高校教师的行为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高效、深入的学习,以提高学习质量。
一、心理学中的理论基础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良好的应用心理学,可以在不增加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提高生活和学习质量,发挥人的最大潜能。
1.动机理论[6]
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它是推动的意思,是维持个人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是让人立即动起来的内在机制。动机的引发需要两个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引发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求,动机是在学生有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引发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即引起学生动机并满足他需求的外在刺激是家长、老师、亲戚、朋友、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健康、长相等。针对大学生,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校园,与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对学生影响最大。
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如果学生通过靠近老师而满足内心的需求,老师就是正诱因。如果通过离开老师而满足内心的需求,就说明教师是负诱因。
2.斯金纳箱理论[7]
在一个透明的玻璃箱中,住着一只小老鼠,周围空空荡荡,只有一个红色按钮。时间久了,老鼠饥肠辘辘,就在箱内乱窜。偶尔碰到红色按钮,突然从箱壁的小孔内掉落一粒食物。老鼠跑过去,吃下食物,又继续乱窜。不小心再次碰到按钮,又蹦出一粒食物,老鼠很高兴,经过几次“意外”后,老鼠按按钮的行为被强化了,它不停的按下红色按钮,就有食物源源不断地冒出来。这就是行为主义学派最负盛名的代表人物斯金纳,创制的研究动物学习活动的仪器——斯金纳箱。
小老鼠由原来紧张,紊乱,焦急的跳,变为喜悦,有目的的跳,并且喜欢朝按钮的方向跳,其行为变得高效,有目的性。当老鼠不饿的时候,也会经常去按按钮,食物落在面前,它不吃,但是心里高兴、有成就感,从此它的目光时常注视于按钮,因为那里有快乐。
斯金纳通过实验发现人的行为都是后天的,经过强化的行为就像老鼠按按钮来获取食物,是可操作的、趋向于重复发生。“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有助于对人们行为的理解和引导。
第二次实验还是原来的装置,只是把食物换成电击,有了几次电击的经历,小老鼠再也不敢碰红色的按钮,甚至把感受扩大、泛化,连按钮所在的那面墙壁也不再触及。它常常躲在相距最远的墙角处,恐惧的望着按钮,不吃不动。
二、基于“正诱因”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方案
1.可行性分析
動机理论表明,学生的行为首先由内在需求而定。一般而言,学生考入大学,进入一个比较单纯的环境,再加上毕业后要找工作,所有学生都有好好学习知识的愿望,将来能找到理想的工作,甚至为社会做出杰出贡献。从每年入学的大一新生也能感受到学生的这种好学,因此学生对学习的内在需求是具备的。
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第二个因素是外在的“诱因”,对学生影响最大的是教师,从理论上讲,如果大部分教师都是学生的“正诱因”,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会比较快乐,有成就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质量会提高。如何成为学生的“正诱因”?从斯金纳箱试验可以看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学生的“快乐按钮”,因此“正诱因”法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
另外,孙瑞雪教育机构,以蒙特梭利的教育理念(心理学)为核心,提出了“完整的人”的理论。她认为当父母、老师、身边的成人给予儿童爱、自由、规则和平等时,在精神胚胎的引导下,儿童经过身体的发展,经过情绪的发展、感觉的发展、心理的发展、认知的发展,最后精神到来。精神胚胎实体化,自我就此被儿童自己创造出来,并逐渐成长。由该机构二十多年对3到12岁孩子的教育实践表明: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有健康的人格,情绪管理的能力强,心理的承受力强,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强,孩子专注,能深入思考,能自律,自主的学习。
基于上述心理学理论和对孙瑞雪机构教育实践结果,我认为将这种理念引入到大学教育是可行的,虽然大学生的身体成长了,但很多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心理承受力等方面因为童年的经历,或多或少有缺失,因此需要提供一定的环境,让学生继续成长,当内心冲突减少,心理空间不断扩大,学生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感兴趣的事情上,会更加专注于学习,走入更深入的创造,学习质量会有质的飞跃。
此外,这种方案的实施,不需要改变其它任何因素,根据系统论的观点,只要教师个人愿意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系统中的其它部分也会慢慢开始改变,因此可实施性强。
2.教师成为“正诱因”的具体做法
首先,教师要学会两种基本的能力:情绪管理和关注优势(良性人格),准备好自己。
(1)情绪管理
情绪,每個人生而有之。由于大部分教师和学生并没有学过情绪管理,不关注情绪,甚至不接纳情绪,这就会造成当学生有情绪时,教师也很容易有情绪,这叫做情绪的共生。所以教师无论在上课前,还是跟学生沟通时,都需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并具有觉察情绪的能力。如果教师带着情绪讲课,学生能感受到,影响学生听课的效果。当学生带着情绪跟教师讨论问题时,教师如果不会情绪管理,很容易跟学生的情绪共生,容易引发二次冲突,造成师生关系不好,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相反,如果教师具有管理情绪的能力,不仅能保证自己状态稳定,还能在跟学生沟通的过程中“看见”学生的情绪,接纳学生的情绪,并引导学生的情绪,情绪疏导完再解决事件,事件更容易解决,师生关系会更融洽。学生在这样的体验中,也能逐渐学会情绪管理。当每个学生都能管理自己的情绪时,学生自身的生命品质会提升,抑郁症会减少,同学关系会更融洽,全校创造出来的氛围会更和谐和有爱。
(2)教师要发现学生的优势,塑造良性人格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常常喜欢关注学生的缺点,认为发现一个缺点,纠正一个缺点,学生的缺点会越来越少,优点会越来越多。心理学表明,每个人的缺点曰占95%,优点仅占5%,所以找缺点很容易。当关注学生的缺点时,学生感受到的是“我不够好”,所以很多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其自我感觉都不好,没有自信。但是,当关注学生的优点时,学生会感觉“我很好,我可以,我行,我能够做到”,学生会充满自信,内心也会有力量。自信是靠学生一次次的体验成就而来的。所以教师需要练就一双“慧眼”,发现学生的优点,培养学生的自信,当总这样做的时候,不仅教师有了良性人格,学生也会耳濡目染具有良性的人格。良性的人格能总让人生活在快乐、积极的氛围中,减少冲突和内耗。
接下来,我们从满足学生的六大基本心理需求(需要受重视、受注意;需要安全感;需要被无条件接纳;需要爱与被爱;需要被赞赏;需要规则)来探索一下教师的行为方式。每个人都有以上六大基本心理需求,当学生的这些需求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被满足时,他总会无意识的去寻找,只有这些满足之后,他才能把所有的精力用于学习和创造。为了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以提高学习质量,给出了以下具体方法。
(1)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我是安全的”,积极互动,提高学习效率。
哈佛大学对不同学习方法的效率进行了研究,读书学习、看视频、课堂听讲,这些学习方法的效率都比较低,如果学生不感兴趣,就变成了第三身份学习。卷入式学习法学生以第一身份参与,学习效率可以达到60%到70%,最高效的学习方法是教别人。
目前,线下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是沉默的,对于教师的提问没有回应。分析原因,可能是从小到大,在课堂上回答问题出错时,有不好的体验,为避免出错,所以干脆不说。
教师可以从比较活跃的同学入手,鼓励他回答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并找到合理的部分肯定学生,即使回答中没有任何合理的部分,也肯定学生回答问题的勇气。如果学生回答的精彩,可以邀请全体同学一起为他鼓掌。这种方式既可以激励回答问题的同学,也让其他同学有一种良好的体验,产生尝试的愿望。长期坚持,学生会感觉到课堂是安全的,学生的防御会慢慢解除,逐渐开始突破自己,尝试跟大家一起回应老师,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慢慢可以站起来回答老师的问题,甚至可以走上讲台为同学们讲题。
只有师生互动,学生卷入以第一身份学习,学习效果才会好,有助于提高学习质量。
教师应该注意的是:①避免说指责的话语,比如:“这么简单,你都回答不出来”,而且说话的语气、语调、表情中也不能有指责的成分;②教师要表里如一,如果仅仅从语言上肯定,心理却很生气,学生能感受的教师的情绪能量,渐渐的学生会感觉不安全,重新把自己包裹起来;③教师要长期稳定的坚持,不能心情好一个样,心情不好一个样。学生在每一节课都会体验老师,如果教师行为方式不稳定,学生会认为不安全,重新把自己包裹起来。
(2)如何满足学生受重视、受注意的需求。
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有多种途径:①记住学生的姓名;②在课堂上,当老师提问时,可以有意识的和学生目光对视,观察哪些同学跃跃欲试,并鼓励他们说出来。用目光连接,学生会感受到被重视;③在交流平台有学生问问题,及时回复学生,并表达对学生的欣赏、肯定或关怀,常常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④课堂上做一些练习题时,可以邀请学生到黑板上做题,或者讲解,并表达对他的欣赏,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⑤上课前,可以约几个学生到办公室聊一聊,生活、学业、未来、有没有什么困扰等,也能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⑥在讨论课,需要将学生分组,可以委任组长、副组长等,让学生感受到被老师信任,也是一种让学生感受到被重视的方法。⑦下课,同学来问问题时,重视学生的问题,耐心讲解,最后肯定并欣赏学生,鼓励他如果发现好的资料请分享给老师,都能让学生感觉良好。
(3)如何赞赏学生。
我们赞尚学生总是说“你很棒”、“你很优秀”、“你能力很强”等。如果我们曾经很吝啬赞赏学生,可以使用这样的语言,学生都会感到开心。
随着练习的深入,更高级的赞赏是,使用“摄像机”语言,即描述性的语言,描述具体的事件。比如:“你今天按时提交作业了,我很高兴。”“你今天上课及时回应我,我感觉很温暖。”这种赞赏方式具体,学生不会认为很假,而且学生听久了也不会反感。这种方式还能让教师的节奏慢下来,看到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细节并给予肯定,也能给教师带来愉悦感。
避免使用副词“很”、“特别”,以及最高级形式“最”。因为每个学生都有状态好的时候,也有状态不好的时候,有优势的一面,也有劣势的一面。当他这个问题解决了,你欣赏他“是最棒”的,当他遇到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他会觉得自己不棒。使用副词和最高级的赞赏容易给学生带来压力。
(4)如何做到无条件接纳。
教师要想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学生这个人(而不是行为),最重要的是要看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我们能看到鸟和鱼的差异,而且差异很大。人与人的差异比鸟和鱼的差异还大,只是从表面上看不出来。所以教师要尊重学生间的差异,差异是可贵的,差异意味着创造力,差异意味着“不同质”,差异意味着将来能从一群人中脱颖而出。当有这种理念时,教师就能够做到无条件接纳学生。
教师避免只用“成绩”衡量学生,有的学生擅长学习,有的学生不擅长学习。每一个学生都是立体的,有多个维度,要综合的评价学生,鼓励学生去发现和扩大他的5%的优势部分,做到扬长避短。
(5)制定规则
规则是保证教学秩序顺利进行的保证,规则能保证学生自由,能保证人与人之间的公平和平等,所以规则是必须有的。
教师首先要有规则意识,不能有意识或无意识把自己当做权威。在权威存在的地方,学生容易被压抑或者对抗,学生很难把精力用于学习和创造,学习成本很高。规则可以消除权威。
教学中跟学生相关的规则邀请学生共同协商,制定规则,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规则。比如:讨论课的成果如何评定?所有同学可以参与共同制定规则,教师和学生共同遵守。
三、基于“正诱因”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方案的实施验证
为了验证“正诱因”法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是否有效,2019年,项目组的教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的《离散数学》课程进行试验,参与“正诱因”试验的班级总共有2个班,非课题组教师不使用“正诱因”法的对照班有2个。《离散数学》课程包括以下几个部分:课后作业、上机、讨论课、期末考试。学期末结束后对比发现,实施“正诱因”法之后有以下结果:
定性评价:
1.课后作业的提交使用电子平台,拍照上传作业。课后作业的提交率比较高,大部分作业能达到95%的提交率;上机编程学习离散数学的热情高,后台数据显示学生参与度高,很多同学都能达到满分;讨论课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小组成員分工合作,能按时按质提交作业,答辩过程中总能给教师一些惊喜,也为教师的教学积累了一定的资料;线上的答疑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为所有同学讲题的机制,学生都非常认真的准备,每组同学轮流,积极参与,展示自己,经常有不同的解题思路。
2.在无行政管理措施下学生的出勤率,使用“正诱因”法比不实施的班级出勤率高。学生在课上的活跃程度会随着课程次数的增加慢慢提高,学生的卷入度也慢慢提升。在做一些习题时,学生很容易就到讲台黑板上做题了。
3.学生课下与教师沟通的也越来越多。有一次,学生和助教因为作业问题有冲突,跟我私信沟通,当教师能看到学生的情绪,允许并接纳,学生的心理就好了一半。当学生被理解,处理完自己的情绪,他自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也能够理解助教的行为,更积极的解决问题。这种沟通,对课程的管理层面规则的建设是有意义的,此外,教师和学生的这种有爱的沟通不仅能加深师生关系,而且让学生感觉世界是安全的,他更能敞开自己,接纳现实,遇到挫折更有能量去应对。
定量评价:
期末2个班的综合成绩与对照班对比的结果如图1所示,学生的平均成绩有所提升,优良率有较大的提高,消除了两极分化的情况,不及格率相对比较低。
可推广性:
将本文方法推广到其他院系——工业设计系和数学系,教师分别教授《工业设计心理学》和《高等数学》,都有类似的效果。
四、结论
本文针对新工科学生如何提高学习质量这一问题,基于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从教师人格对学生影响的角度,提出了一种基于“正诱因”提高学习质量的方法。该方法在两年的教学实践中能体会到一些正向的结果,如果能有更多的教师实施,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相信效果一定也会越来越显著的。
参考文献:
[1]邢烨."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政课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例.科教导刊2021,(8),122-123,126.
[2]艾兴,黄丹. Mooc与“围墙”高校共存催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新局面.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2015-08-26.
[3]黄珊.论混合式教学法在多媒体平面设计教学中的应用.亚太教育.2020,(1),47.
[4]吴文鹤.说课結合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在实验诊断学教学中的探讨.科教文汇.2021,(10),99-100.
[5]杨旭娟,李兆军,杨蓉.桑代克学习律在工程力学在线课程建设及教学中的应用.高教论坛教育教学改革.2020,(6),24-26.
[6]蔡栋,动机理论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专业建设,2016,(8),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