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梅
泰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心内科,江苏泰州 225321
慢性心衰是心脏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射血功能或心室充盈受损,临床表现为严重呼吸障碍、端坐呼吸、喘息不止等[1],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药物治疗目前仍是慢性心衰患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通过临床实践发现单纯依靠药物治疗并不能显著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既往运动被列为心衰患者的禁忌证,但实际上不运动可能会进一步降低患者的心肺功能,造成病情恶化[2]。近年来,心脏康复训练在慢性心衰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其对于改善冠状动脉的内皮功能,增加心排血量、提高心肺耐力都有积极的效果[3]。该研究方便选取该院2019年1—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心脏康复训练对患者心脏功能及运动耐力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方便选择该院收治的80例慢性心衰患者,纳入标准:①均自愿参与研究;②符合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4],LVEF<45%;③近1个月未因心衰入院治疗;④年龄≤75岁;⑤临床资料完整;⑥认识、沟通能力正常,能够配合康复。排除标准:①由其他原因导致的躯体活动受限;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致命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狭窄、急性心肌炎等心脏病;④未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⑤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⑥精神疾病、心理疾病。将以上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中男25例,女15例;平均年龄(60.35±15.21)岁;平均病程(8.56±4.21)年;病因:冠心病17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6例,心脏瓣膜病7例。观察组中男2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0.76±15.75)岁;平均病程(8.83±4.32)年;病因:冠心病16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9例,心脏瓣膜病5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包括避免体力活动,限制钠盐摄入,给予利尿剂、ACEI、血管扩张剂、β受体阻滞剂等治疗)+康复指导。观察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心脏康复训练。其中药物治疗:结合患者的病情采用西药治疗,主要种类有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强心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两组的干预时间均为12周。
1.2.1 常规康复指导 向患者介绍慢性心衰的相关医学知识,进行用药、饮食、休息指导等。强调遵医嘱服药的重要性,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告知患者合理运动的重要性,叮嘱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进行康复锻炼,以增强心肺功能。康复锻炼时注意强度的控制(循序渐进),以微微出汗,不出现呼吸困难、胸痛为宜,运动时间不宜过长,3~5次/周。
1.2.2 心脏康复训练 ①成立心脏康复训练小组:由康复师组成心脏康复训练小组,每名康复师负责8~10例患者。建立心脏康复训练的微信群,邀请患者加入,8~10例/组,由责任康复师负责。②健康教育:责任康复师向患者出具心脏康复训练处方,结合相关的内容进行讲解,包括锻炼的内容、注意事项、时间、要求等,强调心脏康复锻炼的重要性。鼓励患者的家属参与到患者心脏康复训练中来,起到良好的支持、监督作用。微信群除了定期发放慢性心衰的相关康复知识外,要求患者将每天的锻炼内容发送到微信群中进行打卡。③心脏康复训练的实施: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散步1 000 m/d与攀爬2层楼梯30 min。病情稳定后,进行弹力带、踏车运动。④踏车运动:运动前对患者进行CPET检测,采用功率自行车的常规递增方案,得出患者出现无氧阈时的代谢当量(METs),根据METs的大小决定脚踏车的运动强度。其中METs>6的患者根据目标心率调整功能自行车的功能。目标心率=(最大心率—静息心率)×60%+静息心率。脚踏车运动3次/周,20 min/次,运动前有5 min的热身。⑤弹力带: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调节弹力带的松紧,锻炼8~16组/次肌群,在小组责任康复师的指导下进行锻炼。运动3次/周,20 min/次。运动过程中对患者的血压、心率进行监测。当出现以下情况时停止锻炼[5]:患者有呼吸困难、大汗、胸闷等症状;达到目标心率;收缩压静降低10 mmHg以上或升高30 mmHg以上。
1.3.1 心脏功能 于干预前、干预后由同一彩超医师对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心功能指标包括LVEF、LVEDD、LVESD,检测前休息10 min,检查时叮嘱患者侧卧位,平静呼吸。
1.3.2 NT-proBNP于干预前、干预后抽取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于该院检验科检测NT-proBNP的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
1.3.3 运动耐力 采用6 min步行距离来评定患者的运动耐力,有专人指导患者测试,若患者出现难以忍受的呼吸困难、大汗、胸痛、面色苍白等终止实验。
1.3.4 生活质量 于干预前、干预后采用MLHFQ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6],该量表包括情绪状况、娱乐活动、饮食及睡眠情况、心力衰竭症状、人际关系5个方面,共21个条目,每个条目按照程度不同采用5级评分法(0~5),总分0~105分,评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差。
两组患者干预前在LVEF、LVEDD、LVESD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心功能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干预后LVEF大于对照组,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脏功能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心脏功能比较(±s)
?
两组干预前的NT-proB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观察组的NT-proBNP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T-proBNP比较[(±s),pg/mL]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NT-proBNP比较[(±s),pg/mL]
?
两组患者干预前在6 min步行距离、MLHFQ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后运动耐力、生活质量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观察组的6 min步行距离长于对照组,MLHFQ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运动耐力及生活质量比较(±s)
?
慢性心衰是导致心脏病患者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于近年来逐年升高。虽然抗心衰治疗药物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心功能,但整体疗效并不达到理想状态。目前心脏康复训练已成为慢性心衰患者康复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经研究证实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耐量[7],改善全身血液循环,增加心输出量。
该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LVEF为(48.56±3.71)%大于对照组的(40.94±4.37)%,LVEDD、LVESD分别为(53.28±4.12)mm、(42.45±5.49)mm小于对照组的(59.73±4.75)mm、(48.32±4.62)mm,6 min步行距离(315.48±54.54)m长于对照组的(285.42±47.61)m(P<0.05)。王文军等[8]得出类似结论,经心脏康复干预的慢性心衰患者干预后LVEF、LVEDD、LVESD分别为(49.36±6.25)%、(58.12±3.89)mm、(44.39±6.17)mm均优 于 对 照 组 的 (43.17±5.52)%、(63.39±4.65)mm、(52.18±7.32)mm。刘颖[9]对慢性心衰患者采用心脏康复干预,干预后患者的LVEF、6 min步行距离分为(51.73±8.04)%、(463.45±40.92)m高 于 对 照 组 的 (36.67±5.12)%、(350.74±30.04)m。一方面踏车运动能够增强慢性心衰患者的心力储备功能,进而改善心功能;另一方面弹力带运动能够提高患者肌肉强度及行走耐力,使其在运动过程中保持一个较低的心率,平衡心肌细胞的氧供需[10]。慢性心衰患者最显著的特点是低运动负荷下的呼吸困难以及疲劳。心脏康复训练后患者的6 min步行距离明显延长,这提示患者的运动耐力得到改善,这显然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的MLHFQ评分为(45.45±6.82)分低于显著对照组的(56.48±7.63)分(P<0.05)。这提示通过心脏康复干预明显减少了疾病带给患者的生活的影响。NT-proBNP是一种心源性神经激素,可反应心脏的收缩状况,是临床上反应心脏功能的重要指标。心衰患者的心肌受损、心脏功能不全,NT-proBNP可代偿性分泌增加。该研究中心衰患者经心脏康复训练后,NTproBNP下降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这可能是由于心脏康复训练通过科学的运动干预方式降低了NT-proBNP水平,进而能够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患者血浆神经激素水平。NT-proBNP水平的降低,对于延缓心肌重构有积极意义。李叶梅等[11]研究显示,慢性心衰患者经心脏康复干预后,NT-proBNP为 (160.37±21.52)pg/mL显 著低于 对照 组 的(235.21±24.59)pg/mL。高玉军等[12]研究报道,经过心脏康复治疗的慢性心衰患者的NT-proBNP为(653.76±64.69)pg/mL低于对照组干预后为(1 672.98±98.24)pg/mL
(P<0.05)。
综上所述,心脏康复训练能够进一步改善慢性心衰患者的心脏功能,增强患者的运动耐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