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青
(福建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1)
职业教育最基本的职能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它以培养能够在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从事物质生产和社会服务的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1]。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实践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整个教学过程以实践、行动、职业为导向,重在培养工作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即能力本位教育,它围绕岗位职责所需知识、技能、行为意识,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评价方式等,强调职业所需能力的培养。因此,本研究基于CBE理念,以医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为例,培养医药类高职生岗位信息技术能力。
我校学生完成学业后大部分去医院工作,笔者通过多次电话访谈及面谈的形式了解医务人员在工作中使用信息化技术的相关情况。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使用医院的各种信息化工作平台,如医院信息系统(HIS)、实验室(检验科)信息系统(LIS)、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等。同时,在医院的日常运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医学数据,医务人员利用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对医院的科研工作及医院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除此之外,医务人员工作中也使用办公软件,使用较多的办公软件是Office,他们利用办公软件进行日常工作总结、工作汇报、学习交流及撰写论文等。
针对医务人员在工作岗位中使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医药类高职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能力培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信息技术的应用操作能力、信息的评价能力、信息的沟通能力及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的应用操作能力主要体现在能够利用在学校学习的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相关操作,在面对工作岗位中新的计算机软件系统,能够触类旁通,对新的系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熟悉其功能和操作。信息的评价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获取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信息判别能力。学生在学习医学计算机基础课过程中应当学会使用搜索引擎、文献数据库等,利用这些工具查询自己所需的数据、知识,并能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统计以及筛选、鉴别、重组,并对分析结果进行初步估计和预测。信息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表达能力和信息的交流能力。在学生得到有意义的知识和分析结果之后,学生能够利用相关计算机软件工具将它们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动态视频的方式清晰展示给他人,从而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终身学习能力主要包括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当今时代是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知识更新较快,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学习和探索新的知识,进行不断学习,是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必备的素质。
基于CBE理念,医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能力,以此为依据来制订课程内容,分为两个模块:医学信息技术模块和医院信息系统模块。各模块内容及对应的信息技术能力详细介绍见表1。
表1 医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模块主要内容及对应的信息技术能力
基于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以培养学生的岗位信息技术能力为主线设计教学,通过线上授课、任务驱动法、情景化的案例法等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学能力、自主思考能力、探究解决问题能力,进而为培养终身学习能力打下基础,这些能力有助于医药类高职生在工作岗位中信息技术能力不断提升。
在医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内容采用线上授课方式。线上授课的知识主要为这门课中一些大众化的常识,如计算机软硬件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Internet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常用应用。学生通过观看课程平台上对应章节的微视频来学习相应内容,通过平台上对应章节的测试来检验学习效果,同时测试成绩作为这一章节的平时成绩。学生在线学习过程中若遇到问题,可以在线提问,教师在线及时回答。学生通过在线学习方式独立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并提出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授Office内容时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方法,主要体现在设计贴近医药类高职生学习和未来工作岗位的任务,将课程内容渗透在这些任务中。在教学中,以学生实践、探究、思考为中心,教师解答为辅助。学生完成各章节任务的过程中即掌握了该章节的知识点,又给学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机会,学生在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培养了终身学习能力。
医院信息系统教学内容采用了情景化的案例法。医院信息系统的工作流程较多,单纯讲操作学生只知道操作步骤,而无法了解这些操作在整个系统中所代表的含义和功能。针对这个问题,设计了一个情景化的案例:以一名患者从住院到出院的整个就医过程来讲述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使用,使学生很好地理解医院信息管理系统的整体工作流程以及每一步操作的含义。通过这一章节的学习,学生提前熟悉了医院的信息化平台,这样学生在走上工作岗位,面对信息化工作平台能够得心应手地开展工作,顺利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应用型作业主要为给出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并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解答。在案例中融入课程知识,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医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实践操作内容较多,因此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布置实操性课后作业,如给出原始文档,让学生根据叙述性的操作要求来完成对这些文档的操作。其优点是提升了学生对实践操作的熟练度,缺点是学生对这些操作的应用理解不够深刻。针对这种情况,在每个模块的课后作业中增加了应用型作业,如在PowerPoint这个模块中增加应用型作业:以Excel的形式提供一组关于大学生健康情况的数据,这些数据主要包括被调查大学生的睡眠时间、生病概率、三餐饮食情况、锻炼情况等。要求学生应用Excel中学过的函数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使用适当图表展示分析结果。根据分析结果用一篇图文并茂的Word文档阐述影响大学生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并对大学生如何保持健康提出相关建议,同时用PowerPoint文档形式展示分析结果。学生完成这个应用型作业,实际上是对Word、Excel、PowerPoint这3个模块知识的综合应用,学生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筛选、分析,运用Word对分析结果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再用PowerPoint将得到的成果进行交流和分享。通过应用型作业的练习,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了其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提升了岗位信息技术能力。
对医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主要体现在过程性、模块化、理实相结合。多元化考核方式以立体多面的方式考查学生这门课知识掌握情况。在每学期第一节课就告知学生考核方式,这样让其从一开始就重视学习过程,提高平时学习的积极性,端正学习态度。过程性考核主要体现在平时成绩,由单元测试成绩及在线资源学习成绩组成。单元测试成绩是在每个单元模块结束之后,进行一次单元测评,测评成绩作为每单元模块学习效果的评价。在线视频、课件学习情况也作为平时成绩的一部分。模块化内容的考核主要指总评成绩由医学信息技术模块及医学信息素养模块成绩组成。这两个模块的成绩占比分别为70%及30%。同时体现理实相结合,这门课80%是实操,20%是理论性的内容,理论性的内容主要有软硬件的理论知识、网络基础知识及医学信息理论知识,这些内容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实践操作的理解,这些知识以单元测评成绩的方式作为总评成绩的一部分。总评成绩的构成见表2。
表2 总评成绩的构成
IT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进一步提升了医院的信息化水平,也要求医务工作者必须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基于CBE理念,针对医药类高职生工作岗位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构建医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通过课程建设,建立医务工作岗位中所应该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体系,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岗位要求。2018年我院医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实施教改后,受到学生广泛好评,学生在评教中反映,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不仅使自己的计算机技术基础能力有了较大提升,也更加清楚自己所掌握的信息技术在实际医院信息化工作中的价值。2019年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医学信息技术应用赛项高职组团体二等奖的好成绩,也进一步证明教学改革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然,课程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还需要不断优化信息化教学环境、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等,才能使这门课程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目前了解到,医务人员在分析医学数据时会用到基本的统计学知识及相关的统计软件,同时,涉及大数据的信息技术平台在医院中得到逐步应用,将这些内容引入教学是下一步教学改革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