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医学人文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干预研究

2021-07-31 07:59寇桂香
卫生职业教育 2021年14期
关键词:疗法社交量表

寇桂香

(甘肃卫生职业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网络技术和智能手机的发展为所有人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捷和效率,手机成为智能化时代人们出行、购物、视听、查阅资料等工作学习的主要工具,年轻人本身就是电脑和手机使用者的主体,大学生自然无一例外,但与此同时,悄然形成“低头族”、课堂上玩手机、手机社交和游戏时间过长、手机购物成瘾等手机—社交媒体的严重依赖,大学生手机依赖者占比一般约为70%左右[1],这些依赖现象也可以统称为“手机焦虑症”“手机综合征”“手机问题使用”“手机成瘾”[2]。大量的研究一致证实,导致社交网络过度或问题性使用的重要原因是担心不能及时获得有关信息和情景。错失焦虑(Fear of Missing Out,FoMO)又称为错失恐惧,由于个体担心自己错过或遗忘别人的一种新奇经验或者不公平的事件所引起,进而产生的一种弥散性焦虑,是广义上的误解性焦虑亚型。有相关文献[3-9]表明,大约75%的中国年轻人在智能手机不在身边时会感觉到错失和恐惧,而且这一点在我国大学生群体中尤其突出,目前我国这一比例大约为78.3%,并可能导致不良情绪、减少对学校生活的实际满意度和学习工作效率、损坏个人甚至家庭成员心理和谐等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影响。国内外对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研究文献报道很多,认知行为疗法作为干预焦虑症最有效的心理干预方法的研究也非常广泛[10],但是将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干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则未见报道,本研究对此展开初步探讨,将以矫正并改变目标学生的错误认知为基础的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干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进而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旨在为有效干预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采用整群随机抽样尽可能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和合理性,抽取我校2017级、2018级不同专业共20个班的1 04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从中严格筛选出存在手机—社交媒体严重依赖的代表性案例200名(男生25例、女生175例),平均年龄(19.2±1.8)岁,平均严重依赖时间(33.2±34.5)个月。

1.2 研究方法

1.2.1 排除和纳入标准 排除标准:询问健康史,排除患有其他任何类型任何程度的心理精神病者、排除曾经或正在服用任何精神类药物者、排除严重躯体性疾病者。纳入标准:参照中国精神疾病分类诊断标准(CCMD-3)及由吴祖宏、黄海等[11-12]编制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量表,由Przybylski等[13]共同编制、李琦等[14]共同修订的错失焦虑量表。随机将筛选出的200名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代表性案例(目标学生)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00例),两组学生的年龄等基础数据、产生依赖时间和学业成绩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于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分别给予不同的干预管理措施。

1.2.2 干预方法 (1)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说教与定时收缴手机、扣减操行分等强制性措施控制手机使用。(2)试验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干预。认知行为疗法近年来已经成为临床干预焦虑症的主要方法之一,研究团队用此干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措施是:①借助既是医学教师又是医生的便利,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也是医患)关系,从医学专业和执业角度告知其积极接受干预的好处,赢得充分信任,提升干预依从性;②详细交谈,从既往史了解依赖的根本原因所在;③指导目标学生进行冥想和放松训练,50~60 min/次,从每学期的第2周开始干预,干预时间逐渐延长,第1个月每日对目标学生进行一次干预,在第2个月每隔一天进行一次干预,第3、4个月每周进行一次干预,连续干预4个月(一个学期)作为一个疗程,进行两个疗程(学期),干预间隔时间逐渐延长,帮助学生逐步增强自我认知和行为约束;④同时根据其往后的职业角色辅以互动,帮助目标学生认识到自己对手机使用不合理和相应的歪曲的不良认知及其产生的影响;⑤非强制但反复提醒要求目标学生每周一的 8:00—12:00、14:00—16:00、晚间 23:00—晨 6:00 关闭手机,以后逐步延长到周内的每日及每晚,帮助目标学生主动改变不良习惯、认知偏差态度,逐步重构合理和健康的认知;⑥鼓励目标学生身体力行提高自律性,通过强化训练感受验证新态度、新观念的有效性,从而建立更准确的认知,消除自己焦虑的症状,最终达到治愈效果[15]。

1.3 评价指标与标准

(1)采用由Przybylski等[13]编制、李琦等[14]重新修订的错失焦虑量表(FoMO量表)评价目标学生的心理、认知、行为、情境变化,可信度0.72,共8个条目,按非常不符(1分)至非常符合(5分)进行评分。

(2)采用汉密尔顿焦虑评价量表(HAMA)和总体显效率对目标学生的干预效果进行评定。采用目前国家常用的四级心理治疗效果评定等级指标[16]:①痊愈:症状完全消失,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率≥80%;②显著进步:大部分症状消失或程度显著减轻,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率≥50%;③一般进步:症状小部分减轻或消失,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率≥30%;④基本无效:目标学生的症状没有改变,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减分率<30%。总显效率=(痊愈人数+显著进步人数)/总人数×100%。

(3)采用由段泉泉等[17]设计的焦虑自我测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价目标学生干预前后的焦虑水平,量表可信度0.82,共20个条目,≤50分无焦虑,51~60分轻度焦虑,61~70分中度焦虑,重度焦虑≥71分。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录入使用软件EpiData、数据分析用SPSS 19.0,两类资料分别以(±s)、[n(%)]表示,进行 t检验和 χ2检验。

2 结果

(1)干预后,两组学生FoMO量表心理、认知、行为、情境4个维度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见表1。

表1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FoMO量表评价比较(±s,分)

表1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FoMO量表评价比较(±s,分)

组别心理干预前干预后认知干预前干预后行为干预前干预后情境干预前干预后总分干预前干预后对照组试验组t P 4.8 2±1.7 5 4.8 5±1.6 2 0.7 3 6 0.4 6 2 4.7 8±0.6 4 1.4 9±0.7 5 2 2.7 2 0 0.0 0 0 5.4 2±1.4 3 5.4 2±1.4 2 2.9 7 0 0.0 6 3 5.3 4±0.9 2 1.3 3±0.3 7 2 6.0 5 4 0.0 0 0 5.4 5±1.2 5 5.4 4±1.6 4 2.2 1 4 0.5 4 4 4.8 8±1.6 3 2.2 7±1.3 3 3 0.7 5 0 0.0 0 0 4.7 6±1.5 8 4.7 3±1.4 2 0.6 0 7 0.0 8 7 4.2 3±1.9 8 2.1 3±0.4 4 1 1.3 3 9 0.0 0 0 2 2.7 3±5.1 9 2 2.7 4±5.4 4 0.4 0 3 0.6 8 7 2 2.2 5±1.3 8 8.1 2±2.1 1 1 4.5 1 6 0.0 0 0

(2)干预后两组之间、试验组干预前后的差异显著(P<0.05),试验组干预1年的总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3。

表2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HAMA量表得分比较(±s,分)

表2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HAMA量表得分比较(±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4个月 干预1年t P对照组试验组0.295 18.543 0.736 0.000 t P 77.39±14.33 77.08±14.26 29.157 0.759 78.77±12.31 56.74±11.38 29.454 0.000 76.53±3.02 32.91±8.72 20.042 0.000 71.07±8.68 15.33±1.13 11.347 0.000

表3 两组学生干预效果总显效率比较

(3)干预后试验组焦虑症状较干预前改善显著(P<0.05),干预1个月、4个月、1年时,试验组SAS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SAS得分比较(±s,分)

表4 干预前后两组学生SAS得分比较(±s,分)

组别 干预前 干预1个月 干预4个月 干预1年t P对照组试验组0.275 18.543 0.784 0.000 t P 78.56±1.53 78.51±1.10 1.182 0.254 79.42±2.08 63.74±1.97 13.058 0.000 76.29±1.65 44.33±3.18 17.086 0.000 73.24±1.01 29.10±1.12 20.190 0.000

3 讨论

3.1 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干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

人的情绪情感、行为方式以及身体内在外在反应都与认知有密切的联系,本研究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的没收手机、扣减操行分等强制性干预措施,表2显示,在干预最初的1个月HAMA评分反而更高,且最终效果也欠佳,表3显示,对照组总显效率仅5%。究其原因,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是一种因为过度依赖手机而造成的对手机使用者社会和身体心理功能的伤害,导致此类人群正常社交活动减少、心理承受能力显著降低,更加对强制手段产生抵触、焦虑等不良情绪。据文献报道[18-21],认知行为疗法可以有效干预社交焦虑障碍患者的社交焦虑反应和症状,是一种结构性强、短程的矫治和纠正其认知行为取向最有效的综合性心理治疗方法,当前在临床中应用广泛,疗效好,尤其是针对焦虑、抑郁、暴躁等心理精神疾病有很强的疗效,而且对受试者没有任何不良影响。本研究试验组100例学生经过此法干预后,完全治愈23例,显著进步62例,一般进步15例,基本无效0例,总显效率为85%。可见,认知行为疗法同样可以有效干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

3.2 认知行为干预可消除不良情绪,培养积极的行为习惯,消除焦虑症状

认知活动在心理反应、行为问题的产生与出现和认知观念转变中均起着重要作用,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试验组学生自己去找出他所持有的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偏差,并用今后的职业角色去重新审视这些观念、看法、态度,主动认识非理性观念的病态性,并鼓励其通过作业的方式来配合干预和反复强化疗效,通过改变思维和信念来改变不良认知,学会把自己的体验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重新建立个人自信心以及合理健康的看法与态度,消除焦虑症状。表1、2、4显示,干预后试验组HAMA评分、SAS评分、FoMO评分较干预前明显下降(P<0.05),干预1个月、4个月以及1年的HAMA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既往报道[22-23]相符。

3.3 手机—社交媒体依赖者焦虑症状的减轻会促进其整体社会功能的改善和发展

将认知行为疗法用于干预学生手机—社交媒体依赖,(1)此法不评价、更不批评大学生对手机依赖的行为,而是从其心理状态入手,采用个人或团体方式辅导、引导其有意识地觉察自身对手机已经产生的依赖程度及不良影响,增加其对现实生活的兴趣,将注意力集中于当下,避免沉迷于手机,降低手机依赖度;(2)通过不断改变自己的心理认知和自我心理平衡状态,纠正自己的认知心理障碍和产生的消极情绪、错误的自我认知,结合自我精神冥想和整体精神心理放松能力培养,再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职业道德观、学习观、生活观及自我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社会功能、学习满意度和生活质量总分。

综上所述,认知行为疗法符合“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注重顺其自然,有助于学生觉察自己的身心状态,通过良好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去正确指导自己的行为方式,培养其对学习生活的积极态度,会换位理解他人的各种情绪和思维,体谅他人的价值观、立场和感觉,能以其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这些问题,从而使此疗法在手机—社交媒体依赖患者的临床干预中表现出良好的效果。另外,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手机—社交媒体依赖的操作简单,节省了医疗资源,有助于目标学生身心全面恢复,没有任何副作用,值得研究和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疗法社交量表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Rejection therapy 拒绝疗法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社交距离
胸痹气虚证疗效评价量表探讨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中医毫火针疗法的研究进展
三种抑郁量表应用于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的分析
慢性葡萄膜炎患者生存质量量表的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