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首医逐梦想 半生韶华守初心
——记首都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系主任诸欣平教授

2021-07-31 02:20程喻力,贾智惠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寄生虫病寄生虫北京市

1 求知求学,砥砺前行

1978年秋,诸欣平教授考入首都医科大学(原北京第二医学院,以下简称首医)临床医学专业,从此,便与首医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考之前,农村3年多的插队生活磨炼了她的意志,在此期间培养的不畏挫折、不断进取的精神,陪伴她不断攀登人生一座又一座山峰。重返校园后,她倍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时光。1986年,诸欣平教授获得了首都医科大学授予的医学硕士学位后毕业留校任教,这成为她教师生涯的起点。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寄生虫病肆虐、威胁百姓生命健康的时期,怀揣着为寄生虫病防控奉献青春的梦想,诸欣平教授考取 “包玉刚奖学金”,于1991年赴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并随后进入英国国家医学研究院进行了为期3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时值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之际,她走在科技前沿,圆满完成了欧共体-亚洲科技合作项目《疟原虫的基因诊断及基因分型研究》及瑞士Stanly Thoma Johnson 基金会资助的《恶性疟原虫基因多态性及抗原变异》课题研究。满载着前沿科技知识储备,诸欣平教授毅然于1995年踏上了归国路,回到首医以报答母校哺育之恩,一直致力于寄生虫学的一线教学和科研工作。从1978年入校至今四十余载,她伴随并见证了首医的成长和高速发展,也在首医实现了她的人生理想。

2 教泽绵长,溢彩留芳

从1986年留校任教至今,诸欣平教授已然在一线教学岗位深耕了35个年头,而“勤勉”、“认真”的品质从未褪色。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试金石。诸欣平教授始终坚持着“认真上好每一堂课”这一看似简单却神圣无比的信念。从教材选择、课件制作,到课堂教学、辅导答疑,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她对教学的热爱与奉献。她从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摸索教学方法,不断丰富完善教学手段,注重教学改革,形成了“以趣导课、以理启思、寓学于用”的教学特色,她善于用生动的临床案例激发、唤醒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奇特的寄生虫世界里发现生命形态的壮丽,启发学生透过临床现象诠释疾病的本质。生动的课堂教学,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她吸引了大批“粉丝”,很多学生申请加入她的研究团队继续深造,她是学生评教与专家评价中“优秀教学”的典范。

她先后主持、参加7项教改课题,发表教改论文20余篇[1-4]。在她的带领下,2004年,《人体寄生虫学》课程成为了首都医科大学第一门“北京市精品课程”。

教材建设是高等教育和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也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诸欣平教授多年来编写出版中、英文教材和专著20部,为我国医学专业课教材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主编的3部国家级“十二五”、“十三五”规划教材《人体寄生虫学》(五年制第8版、第9版、八年制第3版)一直是全国医学院校本科和研究生培养的主流教材[5-7];尤其是《人体寄生虫学》(第9版)作为寄生虫学领域首部纸数融合的经典教材获评2021年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同时,作为国家医学教育题库《人体寄生虫学》的学科主编,圆满地完成并不断完善运行着国家专业题库。因其在教学领域的突出贡献,诸欣平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市级教学名师”(2010)、“北京市优秀教师”(2013)等荣誉称号。2017年,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发布《关于表彰北京市人民教师的决定》,诸欣平教授荣获“北京市人民教师提名奖”。

诸欣平教授作为研究生导师,坚持树人先树德、育人先育心,她为人坦诚,待人谦和,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生活中,她教育学生朴实无华、真诚以待;在科学研究上,她鼓励学生淡泊名利、不畏挫折。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是她对一届届研究生殷切的期盼。从开题答辩、中期汇报、结题答辩到论文撰写,每一个环节她都悉心指导,认真评阅。与学生讨论课题进展,文章结构安排,每每到灯火通明;5万字的博士毕业论文,每每逐字逐句,斟酌修改,由于用眼过度,一度导致视网膜穿孔出血。三十多年来,她培养了3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1名博士生曾获“北京市优秀博士生学位论文奖”,2名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多名本科生连续三届分别获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暨实验设计大赛二等奖2项、优秀奖1项。只要涉及学生,她事必躬亲、实时关心。大到学生毕业工作,小到学生情绪心情,她不断在导师、朋友、母亲三个角色中转换,扮演着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领者和护航者,深受学生爱戴敬仰。她培养的学生遍及大江南北,撒播了一批从事热带医学和寄生虫学防治的高质量种子,尤其为北京培养了一支青蓝相继从事寄生虫病防治的队伍。这支队伍战斗在传染病防治的第一线,为遏止疫情传播和消除社会恐慌做着重要的贡献。

3 求实创新,攻坚克难

诸欣平教授坚持科研与教学并重,教书育人之外,她还在寄生虫学科研领域始终保持前进姿态,并秉持“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科研的道路从来没有坦途,她曾因为课题的需要深入沂蒙山区在艰苦环境中采集样本,也曾在那张简易的办公桌前撰写论文至深夜。如她所说,“每一次活动经历都给我的科研思路打开新的视角”,正是这种不畏艰辛、求知若渴的精神,引领她攀登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

世纪之交,在各级领导和学术前辈的支持帮助下,她克服各种困难在首医建立了“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实验室”。二十年前国内的科研条件远不如国外,她在美国开展合作研究半年后,回国的行囊中装满了开展科研的小型仪器和实验材料。她带领团队获得一系列创新性的成果:首次发现并报道了我国不同地区恶性疟原虫的GLURP等位基因型虫株,并建立了诊断和鉴别人类主要四种疟原虫的基因检测系统[8-10];深入揭示了寄生蠕虫与宿主补体相关的免疫逃避机制[11-13],并发现了多个抗寄生虫病疫苗和抗虫药物的新的分子靶标[14-19]。上述成果对寄生虫病防治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同时为国家制定寄生虫病防控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她深知,科研的创新离不开前沿学科理念的引领和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融合,在跨学科交叉的沃土上可以生长出新的科研创新增长点。诸教授带领团队开拓并聚焦于一个寄生虫与宿主关系刚被涉足的“处女地”——蠕虫虫源蛋白对宿主的免疫调节,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不同角度多方位阐释了蠕虫虫源蛋白调节宿主免疫反应的新机制,为利用“蠕虫疗法”防治过敏或自身免疫性疾病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也为经典传统学科科研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和活力[20-23]。

她带领团队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课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分课题等20余项国家、国际合作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先后在国内外专业期刊发表科研论文百余篇,其中以第一和责任作者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英文论文40余篇,并以第一发明人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0项;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等省部级科技二等奖2项(第一、四完成人);曾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1999年),北京市高校“拔尖创新人才”(2007年),作为带头人获北京市属高等学校“病原生物学学术创新团队”(2009年)。经过多年积累,她在国内外寄生虫学领域奠定了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学术声望。曾连续十年担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客座教授(2002-2012年),现任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学会副主任委员、国际旋毛虫病委员会(ICT)委员等职。因其在科研领域的卓越贡献,诸欣平教授先后获得“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等荣誉称号。

在科研道路上不断进取的同时,她将人才队伍建设和科研创新、学科发展紧密结合,积极发现和培育人才,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深造机会,帮助他们申请获得国家或省部级科研项目,为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上的困难,并努力为团队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作为病原生物学系主任,诸欣平教授不遗余力加强学科建设,极大提高了病原生物学学科建设水平。在她的领导下,首医病原生物学于2008年成为北京市重点学科。这一系列成果的背后蕴含着诸欣平教授无数的心血和艰辛的付出。

4 鞠躬尽瘁,母校情深

作为首医的学子,诸欣平教授留校任教至今35载,在做好一线教学和科研的同时,也为基础医学院乃至学校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育人、服务、教学、科研、管理,诸欣平教授在各方面都力求尽善尽美。她曾连续13年一肩挑教学科研,一肩担党政管理,举重若轻。先后担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常务副院长、党委书记等职务。期间,她在学院师资队伍培养、学科建设和教学制度管理等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她努力学会“弹钢琴”,以管促研、以研带教,以教助研。在与多届院领导的共同努力下,创新和完善了学院各项管理制度。学院的管理水平和教学管理效益不断提高,学院师资队伍的学历、学术及知识结构也得到很大的改善。任职期间,她曾作为“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带头人,组织协调与临床的深度合作,极大提高了基础医学院学科建设水平。她带领的“基础医学学科”获批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和博士后流动站(2010年),并被评为北京市一级重点学科(2011年),她所领导的基础医学院党委曾分别于2008和2012年两次获“北京市高校先进基层党组织”的荣誉称号,学院工会获评“北京市模范职工之家”(2009年)。她为学院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做出了无私的奉献,也为学院的建设与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其贡献,诸欣平教授曾于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2011年7月作为优秀党员专家代表在中南海受到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的接见。

真情服务于社会也是诸欣平教授不懈的人生追求。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正是我国寄生虫病防控事业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她曾深入黑龙江省某县进行肝吸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控工作。当时该地区感染严重,她带队在艰苦条件下,指导当地医务人员克服困难检查了数百份患者粪便样本,并到患者家中指导用药,讲解和宣传预防措施。“每一次活动中老百姓因病痛而黯淡的面容都激励我要更努力和专注,而每一次活动的成果也都让我更加坚定寄生虫学发展的前景。” 辛苦有加,但她乐在其中。 “能为百姓健康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我很高兴,我觉得实现了自己的价值。”

近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国际交流的日趋频繁,境外输入性寄生虫病例日渐增多,对我国寄生虫病防治带来了新的风险与挑战。为此,她多次参与寄生虫病疑难杂症的临床会诊,并积极参与寄生虫相关疾病的社会普查、宣传教育及咨询防控工作,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服务百姓、报效社会[24]。

5 结语

黑发积霜织日月。转眼间诸欣平教授已与首医携手走过了四十多个春秋,她从首医引以为豪的学子,成长为首医独当一面的知名专家,她历经了首医的发展变迁,也见证了一批又一批首医学子的学成归去。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每每经过阶平楼前的银杏树,她感慨自己陪伴母校走过的美好年华,也为首医今日之发展深感欣慰。如今,她仍在一线教学与科研岗位上继续耕耘,以一颗赤诚之心奉献母校,奉献社会。

猜你喜欢
寄生虫病寄生虫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食源性寄生虫病流行趋势与控制策略
白话寄生虫
肉牛常见三种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治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加州鲈寄生虫病及防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