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体育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①

2021-07-31 02:31李金华
当代体育科技 2021年15期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初中生

李金华

(鄞州区云龙镇中学 浙江宁波 315137)

体能与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良好的体能储备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身体健康是体能获得的保证。初中生作为学校教育下的大群体,他们的健康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一部分。在体育教育过程中,应让学生在课程中体验运动的乐趣,掌握技术技能,以技术学练提升体能。

1 初中生体育参与现状

体育参与不仅包括了身体锻炼,还包括体育认知和情感体验。因此,为了解初中生体育参与情况,笔者通过查阅与初中生体育锻炼态度、动机等相关文献资料和书籍,编制了初中生体育参与调查问卷。此研究选取鄞州区云龙镇中学初一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420份,回收了420份,删除无效及条目缺失的,有效问卷共407份,对回收的问卷进行编码,以便查阅。

1.1 初中生体育参与态度

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参与就是参加体育活动、体育锻炼,忽视了体育认知和情感体验,在认知层面上存在偏差。如表1所示,有52.8%的学生喜欢参与体育,29.2%的学生选择了“一般”,13.3%的学生选择了“不喜欢”。男生喜欢的人数占了56.3%,女生喜欢的人数占了48.6%。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比较喜欢体育,热爱锻炼,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喜欢与否,态度较为模糊。

表1 学生对体育参与的态度

1.2 初中生体育参与情况

对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等级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进行轻微(散步、广播操等)和小强度(慢跑等)的体育运动,极少部分进行了中大强度(自行车、羽毛球、篮球、足球)的持久运动。还有一部分学生表示对这些运动毫无兴趣,不愿意参与到其中,但对相关的运动知识有些兴趣,如跳水、体育舞蹈等运动项目。从运动时间来看,学生多集中于10min以下的轻微强度的活动,其形式如前所述;中等时间(11~20min和21~30min)相对较少,而30min以上更少,假期主要以游泳为主,其原因在于初中升学考试,家长督促学生学习和训练,此外学生对游泳本身也喜爱。因学校每周三开展课外活动,加上学校拓展性课程的开设,大部分学生能够参与每周3~5次的体育活动,还有少部分学生能自主参与体育锻炼,大约每天一次。由此可见,学校为学生提供了身体锻炼的时间保证,但内容和形式限于体育课以及例行的课间操、活动课。

1.3 体育参与影响因素

初中生体育参与度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学业压力大、体育价值认识不深、场地器材受限、内容乏味、家庭因素等。调查表明,90%以上的学生体育锻炼是在体育课和课间操里,其形式单一,内容相对乏味枯燥。只有10%左右的学生,在业余时间观看体育比赛、体育新闻,乐于参加体育锻炼。

2 主观幸福感量化研究

2.1 初中生主观幸福感评价

学生总体主观幸福感平均分为2.86分,居于中等偏上水平,这表明大多数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较高。这可能是因为城市经济水平不断提高,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充裕的物质保证。近些年来,特别是减负增效的教育改革,学生在学习满意度维度上,得分为3.52,其满意程度较高,表明学生学习压力有所下降。初一阶段的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轻,没有升学压力,有充裕的时间自由支配。从性别上看,男女生在生活满意度上没有显著差异;在正性情感得分上,男生高于女生;在负性情感方面,男生低于女生。这主要是由于男生好动、女生好静,女生敏感多疑的心理特点,会做出焦虑、沮丧等负性评价,因而比男生易体验到负性情感。

2.2 体育参与前后对比分析

一学年的体育参与干预训练后,重新发放问卷,进行前后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干预组在学习满意度上有所下降,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学生所处阶段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初一阶段的学生,学业负担轻,家庭作业较少,自由支配的时间充裕,其幸福感指数相对高些。而经过一年的干预后,到了初三阶段,该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课业负担加重,学校活动时间减少,校内比赛缺乏等,对其主观幸福感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生活满意度、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维度上,干预组均比干预前有显著性提高,t值都在0.001的显著水平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体育参与干预模式可以提高初中生主观幸福感水平。

表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测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分析()

表2 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前后测主观幸福感得分比较分析()

3 体育参与干预主观幸福感的对策

通过实践分析,笔者将体育参与现状及相应的对策进行梳理,总结出适合于初中学生发展,有助于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干预模式。

3.1 设计体育知识谱系,提高学生体育认知水平

首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健康知识、运动技能和情感体验等知识模块。其目的有两点:一是学生通过掌握基本知识和方法,提高对身体和健康的认识,掌握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和不同需求,选择个人喜爱的方法参与体育活动,促进健康,提高自我幸福程度;二是发展体能和运动素质方法,提高学生的身体适应性。

其次,注重前后知识的顺应承接,进阶式发展学生技术、体能,避免知识断层、衔接无序而造成知识混乱的局面。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每课一问题”的形式向学生呈现,在课堂上或者课后解决问题。如果暂时不能解决,则采用“延迟满足”的方式予以解答。

最后,体育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以身体练习为手段的肢体性活动,那么,应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知识、技术的可运用性,将知识运用实际的体育运动中去。学生根据自身需求,结合相应的体育基本知识,科学、有效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提高体能水平,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3.2 丰富身体活动方式,促进学生运动技能掌握

3.2.1 项目互动,师生共建多彩体育课堂

“立德树人”核心素养理念下,体育素养包括运动技能、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3个方面。应在了解和掌握体育基本知识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知识的发展过程,学会基本运动技能,获得有效的练习方法,发展各方面的身体素质和能力,并且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提升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

第一,关注情境创设,使其能够有效贯彻课堂教学。在课堂的启动环节,通过特定的情境,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形成基于问题的学习任务,从而开展任务式的学习活动。比如,在教授“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动作技术”时,运用动作技术卡片,采用流程图的形式,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探讨自主学习。通过特定的情境,使任务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发生联系,用现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新问题,改组或重建认知结构。比如,在学会远撑前滚翻之后再学习鱼跃前滚翻时,设计一个情境,将前后两者联系起来,找出共同之处,重构认知。

第二,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拓展练习方法,设置进阶式练习。例如,前滚翻练习,由易到难的5个练习,即团身滚动练习、由高到低的前滚翻、助力前滚翻、自主前滚翻、前滚翻接下一个动作。

3.2.2 多样化的校园活动,丰富学生学练体验

为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挖掘学生潜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学校开展了多样化的个性拓展课程。此外,通过体育节、篮球对抗赛、拔河比赛、出操队列比赛、长跑比赛及趣味项目比赛,丰富学生日常学习生活,这也是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内在动力。

3.3 满足学生个体需求,促进多维情感体验获得

新课程改革提出“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提高”的要求,由此看出,体育与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体育运动注重的是个体运动后的情感体验,如高峰体验、成功体验等。作为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新生入学之初,教师应以调查的方式获取学生的运动兴趣爱好及身体情况。用自己的言行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和参与体育活动。通过学生喜爱的体育活动,体验不同教学情境下的内心情感,主要采用积极暗示和情感互动的方法,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多元化的活动形式,实现生生互助、师生互动。伴随学生的成长,兴趣爱好可能随之改变,教师加以引导、激励,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投身于体育活动当中。

猜你喜欢
主观幸福感初中生
7件小事,让你下班后更有幸福感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及应对措施
三秦百姓的“幸福感”怎么样
后印象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有主观小量倾向的“数+量/名+之+形/动”格式
挣多少钱,才可以买到快乐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对立与存在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