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涛
文题
材料一:李约瑟难题由英国学者李约瑟提出,他在其编著的15卷《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正式提出此问题,其主题是:“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1976年,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思·博尔丁称之为“李约瑟难题”。
2005年,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钱学森之问”是关于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的一道艰深命题,需要整个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破解。
材料二:从钱老之问至于今天,十六年逝者如斯,中国科技长足发展,急起直追,成果振奋人心。“天问”巡天,“蛟龙”潜海,“嫦娥”月宫挖土归来,“北斗”苍穹笑看神州,“天眼”宇宙搜寻信号……中国科技的明天是星辰大海。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开启中国科技诺奖先河。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是无数科技工作者胸怀报国梦想,“撸起袖子加油干”出来的成果,都是对“钱学森之问”交出的答卷。
作为一名高三学生代表,在校园科技节开幕式上,围绕“钱学森之问”这一主题畅谈你的感受或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演讲稿。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很荣幸今天由我来做校园科技节开幕式的學生发言。
四十五年前,李约瑟提出问题:“尽管中国古代的科技贡献很多,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十六年前,温家宝总理在看望钱学森的时候,钱老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钱学森之问”和“李约瑟难题”确是对中国教育事业和科技事业的发问。昔日之中国,发明火药做烟花炮仗;昔日之中国,科技封闭教育僵化;昔日之中国,西方列强欺压侮辱。但没关系,中国从来不乏进取之辈,昔日中国的没落已然被今日中国的辉煌取代。
从钱老之问至于今天,十六年逝者如斯。“天问”巡天,“蛟龙”潜海,“嫦娥”月宫挖土归来, “天眼”宇宙搜寻信号……中国科技的今日已逐渐点亮一颗又一颗的星星,中国科技的明天是星辰大海,群星璀璨。
今日中国的科技兴起并非一时爆发,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和生命,一代又一代人踩在前人的肩膀上搭建完成。从邓稼先、钱学森的毅然归国到屠呦呦发明青蒿素,再到谢军对北斗的付出……他们与时间赛跑,只为中国科技之复兴。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是对“钱学森之问”交出的答卷,是无数科技工作者胸怀抱国梦想,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精神,付出五年、十年、二十年甚至一生换得的结果。
但今日之中国也并非完全脱离了科技困境,美国在芯片领域对中国的压制仍是当下棘手之难题。中国的科技一日不完全自主,中国的发展就一日受制于人。而今,时代的重任已传递到我们手中,青年永远是一个国家不灭的薪火和前进的动力。
李大钊先生曾言:“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我们作为新时代的中坚力量,当有愚公移山般的决心和脚踏万山平的勇气,“凡事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希望如李大钊先生笔下所言,作为“人生之王”的我们,能在“人生之春”,展现“人生之华”。
在讲话的最后,我送一句鲁迅先生的话给大家:“青年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我们无坚不摧,也无所不能,敢想敢做,心怀热血和斗志,赓续时代之薪火,这才是我们,这才是青年!
我的演讲结束,谢谢大家。
(指导教师:胡洪来/编辑:王莹)
评点:李凤成
本篇演讲稿针对性与互动性强烈,首先体现在开篇,作者开门见山,明确了演讲的场景,回应了试题关键材料。从第三节开始,演讲进入正题,作者或运用对比,或罗列事实,或援引名言,以青年的责任与奋斗贯穿其中,暗扣写作任务中的身份限定——一名高三学生代表,体现了审题的细心。在文末,作者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收束得力。演讲稿整体上环环相扣,神完气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