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大明 李宗璞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无人机就登上了战争的舞台,从最初不起眼的靶机到现在的战场主力先锋,其运用不断颠覆着人们对空中作战的认知。近些年,无人机已经成为情报监视和侦察数据的首要提供者,战场通信中继的重要节点,精确打击的首要成员,蜂群作战的主力军。由于具有多种能力,无人机在未来空战中的地位作用将显著提升,特别是在作战模式上呈现出新的变化,从而推动或彻底改变未来的空中作战。以史为镜,回顾无人机空中作战发展历史,展望未来,精准预测无人机空中作战新面貌,才能以不断的创新去拨开未来的战场迷雾。
如果将无人机空中作战的发展过程比作一个翩翩少年的话,它伴随战争的发展,经历了一段略显漫长的“孕育期”,短暂的“婴幼期”和迅速成长的“儿童期”,而当前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青春期”。
“孕育期”:第一次世界大战至越南战争。无人机虽然是在近年来才逐步绽放出夺目的光芒,算是航空家族的后起之秀,但实际上无人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已经雏形初现。1917年,美国成功将一架有人驾驶飞机改装成无人驾驶飞机,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架无人机。但由于受当时动力、控制、导航和通信等多方面的技术限制,加之临近大战尾声,无人机作战应用的需求相对不是那么迫切,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无人机发展较为缓慢。但对无人机的探索和尝试并没有因此而停止。1930年,为了提高防空火力的训练效能,英国人将一架名为女王的有人驾驶双翼飞机成功改装成无人机,并命名为“菲丽王后”。该机在之后的舰队防空火力测试中表现出令人惊叹的效能。受此启发,1933年英国设计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型批量投产的无人靶机——蜂后。该型无人靶机一共生产了约420架,一直被沿用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英国人的推动下,世界各国也纷纷研制出了不同用途的无人靶机,如苏联的ПО-2无人靶机,美国著名的石鸡、火蜂等系列无人靶机,法国的CT-20、CT-22无人靶机,意大利的米拉奇系列无人靶机,澳大利亚的金迪威克无人靶机等。
这一时期的无人机虽然在不同场景中得以运用,但其作用都是无一例外的靶机,以遥控靶机为主要形式,初步具备了现代军用无人机的雏形,但系统构成、通信手段、功能用途相对单一,尚未真正走上战场。
“婴幼期”:越南战争至海湾战争。20世纪70年代,深陷越南战争的美国为了在北越密集的防空火力下以尽可能低的损失获取想要的目标情报,又开始重视无人机的运用。1948年,瑞安公司研制生产出一种喷气式推进的Q-2无人靶机。之后,该型无人机延伸出近30种型号的瑞安/火蜂系列无人机。1964年8月,美军首次将火蜂无人机用于越南战场,执行战役战术侦察任务,首开无人机规模化作战运用先河。1964年到1975年,火蜂系列無人机在越南以及其他地区执行了3435次飞行任务,其中成功2873次,所获取的情报占当时情报总量的80%。应该说,在当时技术条件下无人机在越南战争中的运用是相对成功的。
随着技术的发展,在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对无人机的创新性运用惊艳了全世界,其作战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在借鉴和发展了中东战争无人机运用的基础上,研发出具备更多功能和用途的无人机,特别是在情报搜集方面显示出独具的能力和优势,其中典型的代表是美军的先锋无人机。该无人机被美陆军、海军、海军陆战队广泛运用。例如,海湾战争中,美国陆军的先锋排平均每200分钟飞行46架次;美国海军的先锋无人机共为战列舰执行精确火力引导等任务83次。海军陆战队的先锋连队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共执行任务185次。美军共6个先锋无人机连队,累计执行522架次飞行任务,总飞行时长1683小时,为美军夺取战场信息优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美国瑞安公司火蜂无人机
这一时期,无人机运用已经从训练测试、演习试验等逐渐迈入战场实兵对抗,并从开始的情报侦察逐步拓展到侦察、诱饵、干扰、窃听等多种用途,系统构成不断完善、平台型号迅速增加、功能作用日趋丰富,其独特的作战样式正初步形成。但其对支撑条件依赖较大,还难以单独实施作战。
“儿童期”:海湾战争至阿富汗战争。如果说海湾战争开启了无人机空中作战的新样式,那么接踵而来的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则重新改写了无人机空中作战的历史。科索沃战争中无人机被广泛用于执行空中侦察、战场监视、电子对抗、战果评估、目标定位、营救行动和心理战等多种任务,并且还探索了无人机支持下的对地精确打击,例如美军捕食者无人机利用其多频谱目标指示系统,为地狱火导弹和其它激光制导弹药提供包括目标捕获、跟踪、测距和指示等,为无人机察打一体、多无人机协同、有人/无人协同积累了初步经验。
阿富汗战争更是在无人机空中作战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无人机被用于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面,执行预警、侦察、打击、通信、评估等多种任务,由其实施的“定点清除”更是成为“网络中心战”的典型样式。例如,2001年11月15日,美军在F-15的配合下利用捕食者无人机及其携带的地狱火导弹实施打击,成功击毙“基地”组织二号人物穆罕默德·阿提夫。捕食者察打一体式的精确“斩首”行动,标志着无人机正式从杀伤链的外围拓展到直接攻击的末端,成为杀人不眨眼的“带刀侍卫”。
美军MQ-9捕食者无人机
这一时期,无人机已经形成了覆盖战略、战役、战术不同层级,高中低空甚至临近空间等不同空域,大中小甚至微型等不同量级,采用多种动力和气动布局,可搭载多种任务载荷的庞大体系,其作战运用也以从支撑杀伤链中的一个点向覆盖OODA整个循环不断拓展。
“青春期”:阿富汗战争至今。阿富汗战争中武装捕食者及其察打一体作战是无人机空中作战“一个突破”。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击,但却需要陆、海、空、天、电、网多维分布的预警侦察、导航定位、即时通信体系强大而准确的支撑。目前,分布式打击、智能化作战、无人化技术等新型理论和技术赋予了无人机空中作战崭新的面貌,无人蜂群作战逐渐成为更加贴合未来作战需求、更具费效比的新型作战平台。2018年1月5日夜间,叙利亚反对派武装以多架无人机袭击了俄驻叙赫梅米姆空军基地,虽然此次山寨无人机集群袭击战果不显著,却预示着无人机蜂群时代即将到来。2019年9月14日凌晨,也门胡塞武装采用18架无人机机群及7枚导弹协同集群作战袭击了沙特阿美石油公司的炼油厂和油田。此次袭击又一次彰显了无人蜂群的巨大潜力。这些无人机的作战运用都展现了小微型无人机集体决策、自主修正、自适应编队自主协同飞行能力。
这一时期,传统战争中方向既定、模式确定、方案拟定的流程式战术突袭正逐渐被新时代无人奇兵打破。无人空中“斩首”突击、“点穴”攻击、“节点”破击等重要样式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其从隐身单平台或小编队作战转向网络化、分布式、体系化作战,并形成了无人平台与有人平台联动的新型空中作战样式,其预警难、发现难、识别难、跟踪难、抗击更难,使防空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归零”危机。
当前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智能化作战已不是空想。虽然依托无人机系统实施的作战尚处于智能化作战的初级版本,但是已经体现出装备自主化、资源云池化、态势综合化、决策智能化、行动精确化、人机一体化、能力体系化、力量融合化等诸多特点,相对传统作战体系,在信息优势、认知优势、决策优势和行动优势上形成的全面优势已经初步展现。对空中领域而言,无人机作战将会以“无人+”的全新面貌登上战争舞台。
“无人+有人”协同攻防。早在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军首次使用全球鹰无人机为F/A-18C战斗机传递数据,攻击伊拉克的导弹系统,实现了无人/有人飞机之间的协同。近期俄罗斯猎人无人机与苏-57战斗机进行了协同空战测试,猎人无人机通过数据链获取空中目标信息参数,并在随后发射其携带的空空导弹击落既定目标,预示着未来实战中,无人机隐身突防,有人机后方协助,以A射B导的方式,执行截击、防空等空战任务。未来,随着无人机系统本身技术性能的进一步提升,“无人+有人”之间的协同配合越来越广泛。具有更全面且强大的隐身能力和更全面的态势感知能力等的有人战斗机,具有智能化网络指控能力的新型有人/无人态势感知和指挥控制飞机,具有不同功能、航程、外形的各型各类先进智能化弹药和无人机进一步融合,在作战云铰链下凝聚成为新型体系化、型谱化、分布式空中攻防作战体系。
俄罗斯S-70猎人无人机于2020年首飞,该机能够与苏-57实现有人无人协同
米格-31战斗机搭载匕首高超声速导弹
“无人+高超声速”远程精确攻防。以美国空军空射快速响应武器(ARRW)项目和俄罗斯匕首高超声速空射导弹为代表,高超声速武器将持续扩散。高超声速武器具有超高速、高毁伤、高突防等诸多优点,可以有效穿透现有各种作战防御体系,摧毁敌方高价值目标。因此军事大国纷纷将发展高超声速武器列入战略竞争的重要发展项目,意欲在这场极限竞速中抢占先机。然而,目前从外军空射型高超声速武器项目来看,其载机主要还是有人机。比如,俄罗斯2018年5月9日举行的阅兵式上,搭载匕首空射高超声速导弹的米格-31型战斗机进行了飞行展示。
可以预见,未来,高超声速武器技术将进一步突破,空战将会以“无人高超声速”或“无人+高超声速”的样式展现出来。一是高超声速无人机。其特征是飞行期间可以改变轨道,能够以较低的高度飞行,具备更改攻击目标的能力,不仅可以有效拦截敌方战斗机、无人机及巡航导弹等,也可以对时敏目标、高价值目标进行打击。二是无人机代替有人机挂载高超声速武器,发挥其长航时、无人的优势,精确破击对手的作战链路及防御体系,实现全时空、全天候、全频谱、全领域作战。
“无人+预警”感知战场态势。预警无人机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空军实验室提出的,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开展技术验证,但并未推出最终的验证机型。与载人预警机相比,预警无人机的成本低、生存能力强,且功能与载人预警机一样,具备预警、指挥、控制和通信等功能。未来空中作战中预警无人机可起到活动雷达站和空中指挥中心的作用。平时执行空中巡逻,侦察监视等任務,战时深入敌防区提升预警效果,也可作为载人预警机的延伸,扩大己方的拦截线,并可以通过它对防区内的所有防空武器进行统一控制指挥。
“无人+蜂群”集群式攻防。由于无人机蜂群具有组群平台成本低、可大量组网、覆盖范围大、作战灵活性强、整体抗损伤的冗余度大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其作战概念和关键技术。2018年8月,美国防部发布《无人系统综合路线图(2017—2042)》,将蜂群能力列为无人系统的15项关键技术之一。未来,随着无人机集群技术、自主技术、协同技术等智能化技术的突破,将极大推动无人机集群作战能力的提升。在智能云和各种先进有人平台导控下,可利用安装战斗部或挂载弹药的蜂群,多角度同时发起饱和攻击;亦可利用蜂群在空中组成一面广阔的电子对抗阵列,对来袭敌机或武器实施电子战。可见,由各种先进无人机组成的“高端集群”和利用民用技术的“低端集群”,都将成为未来空中战场中常见的组队模式。围绕此展开的攻防作战将成为未来重要作战样式。
”无人+激光“的组合将成为未来空战中的重要力量
“无人+新概念”瞬时打击。新概念武器是与传统武器在原理、杀伤破坏机制以及作战方式上有明显不同,可大幅度提高作战效能与作战效费比的高技术武器群体。当这些新概念武器与无人机有机结合起来时,就能扩展作战的空间和时间,极大地提高作战能力,颠覆原有的作战模式。未来,安装激光武器、微波武器、粒子束武器等的无人机一旦投入使用,战场将更加惊心动魄,特别是“无人+激光”的组合将可能最先成为空战的杀手锏。由于激光具备反应迅速、零时飞行、多次发射、精确可控、费效比高等特点,促使这种组合的作战优势更加明显。首先,它不受电磁干扰、不可能被其他武器系统拦截,可以精确攻击它所看到的任何目标,瞬发即中;其次,能够迅速变换攻击方向,转移攻击火力,短时间内攻击多个目标;最后,单次发射耗资与常规导弹相比微乎其微,加之几乎百分百的命中率,可谓是“物美价廉”。如果再配合以“蜂群”,也许科幻电影里一幕将不再是遥不可及。
当前,战争形态仍在继续演进,智能化浪潮已扑面而来,大国博弈暗流涌动,战争形态出现混合化特征,新的作战样式正在加紧孕育。如何在未来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美国人有句话说得很好,三流军队应付战争,二流军队跟随战争,而一流军队设计战争。未来的无人机空中作战必将在战法创新的强烈需求和技术创新的群体突破推动下日新月异,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彭振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