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风
战斗的牺牲者
— 靶机诞生
两军对垒,飞机是取得制空权的关键武器,打掉对方的飞机又是抢夺制空权的主要方法。那么如何打掉对方的飞机呢?当然是用导弹呀。
可是问题来了,咱们造出的导弹能不能把敌方的飞机给打掉呢?这得通过实践验证,需要真枪实弹地“放一炮”才行呀。
问题又来了,现在是和平年代,国家与国家之间都是朋友,就算谈不上是朋友,那也不是什么“死敌”,并不会放飞机过来与你“开战”的,所以眼下在我们的空域里,你根本找不到“敌机”。没有“敌机”当目标,咱们的导弹怎么找机会“验证性能”呢?
不要紧,没有“真敌人”,咱们不会弄些“假想敌”嘛。这时候,为导弹性能试验系统提供假想攻击目标的靶机就会隆重登场。
靶机升空,那场面真是有些悲壮,因为靶机的命运注定是有去无回,要 “壮烈牺牲” 的。靶机要用自己的“粉身碎骨”来彰显导弹的优越性能,或来检验导弹设计的缺陷,为优化设计提供可靠的数据资料。
一架靶机若是被导弹击中坠毁,说明这个型号的导弹有了实战性能,才可以批量生产,以备战用。每一架靶机都会用“牺牲自己”的方式向人们宣布:这种导弹是好样的!
三代靶机,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靶机作为牺牲者并非“形单影只”,而是各种型号都有的“大群体”。唯
有拥有各种型号的靶机,才能提升各种导弹的性能,所以说靶机既是导弹性能的验证者,又是导弹性能提升的引领者。靶机家族经过历代的发展,技术含量越来越高。
第一代靶机是小型的无人驾驶飞机。这代靶机一般采用人工遥控的方式飞行,技术相对落后,先前主要用它们来验证高射火炮或是低端导弹的性能。因为这种小型人工遥控靶机技术含量低,所以现在基本上被淘汰了。虽然被淘汰了,但它们是靶机家族“勇于牺牲精神”的最早实践者,因此永远值得后来靶机们的“学习”与“敬仰”。
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第二代技术含量更高的新型靶机被开发了出来。通过改造原有的人工遥控靶机,第二代靶机配置了性能更好的发动机,低速靶机变成高速靶机。另外,电子设备、无人自驾仪、卫星定位导航等诸多新科技元素的添加,让第二代靶机性能大增,导弹要想将其击落,需要更优质的“瞄准能力”。这时候,有些导弹常常无法击中靶机,第二代靶机的高性能,促使导弹技术不断更新。
第一代和第二代靶机都属于“小型机”。杀鸡不用牛刀,导弹可不是为了攻击小飞机的,在空战中,导弹的主要攻击目标是那些大型战斗机。因此,为满足实战的需要,第三代高速大型靶机就出现在了试验场上。第三代靶机就是按照战斗机的模样制造的,或是直接用战斗机进行改装,所以它的性能与战斗机是一样的,能够在无人驾驶的状态下,自主模拟多种目标与飞行状态。也就是说,第三代靶机的智能程度非常高,它可以“装出”高低空飞机飞行的样子,也可以“装出”各种导弹飞行的样子,当然如果有需要,它还可以模拟卫星的飞行模式,它甚至还可以在海面飞行,把自己“装扮”成航空母舰,成为海面上的“假想目标”。反正导弹需要什么样的攻击目标,它都能“假装”出来,可谓有着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一机多能了。
中国靶机“长空一号”系列
先进的靶机是国家开发先进导弹技术的重要基础,所以许多想在导弹技术方面“出人头地”的国家,都非常重视靶机的研制。中国的靶机技术目前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的水平。
20世纪60年代,我国所需的靶机是前苏联援助的拉-17无人靶机,可是后来前苏联与咱们不友好了,撤走了援助我们的靶机。在靶机严重缺失的困境下,我国军工技术专家决心研制出自主无人靶机,从此揭开了研发中国靶机“长空一号”系列的大幕。
1966年12月6日,第一架靶机“长空一号”首飞,性能不错。接下来军工技术专家再攻关,终于研发出技术更加完善并适合中国导弹试验需要的“长空一号”系列靶机,这个系列包括: CK-1基本型中高空靶机、CK-1A核武器试验取样机靶机、 CK-1B低空靶机、 CK-1C高机动型靶机,还有CK-1E超低空型靶机……真是有需就有靶,什么型号都有呀。
“长空一号”系列靶机多是大型喷气式无线电遥控亚音速飞机,它们起飞85秒后,开始转入预定程序控制飞行,之后由地面站通过雷达信息和其他手段,发出适当的无线电指令进行遥控,实现自主驾驶和人工遥控的双向配合,符合繁杂的目标模拟需要。
“长空一号”与“一次飞过”的普通靶机不同,它能进入实验区域2~8次,提供多次射击瞄准的机会,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很勇敢吧。更绝的是,如果“长空一号”没有被击落,还可遥控其着陆回收再次使用。“长空一号”显然不是“一次性”产品,所以使用的效率非常高。
除了可供导弹打靶或防空部队训练之用,“长空一号”还有“副作用”——它还可以执行大气污染监控、地形与矿区勘察等任务,真可谓“要我牺牲便勇于牺牲,不牺牲就做其他服务”,看来“长空一号”是“闲不下来”的优秀靶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