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誉彤
这是一个发生在辽宁省葫芦岛市东南部小山村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是我的奶奶,一位在山村的一座老房子里面度过了七十余载春秋的老人。乡村生活是质朴而静谧的。直到有一天,一则消息打破了平静的乡村生活——奶奶家的老房子要拆迁了。
村里的柏油路
祖孙两代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截然不同。作为孙女的我十分高兴,因为这意味着奶奶可以搬到崭新的楼房居住了,然而奶奶却坚决不同意,这是为什么呢?趁着假期,我和堂姐赶紧来到奶奶家,试图解答心头的疑问。
车子沿着盘山公路向上行驶,经过30分钟车程后,一座典型的东北农家小院在苍翠中若隐若现,奶奶家的老房子到了。推开熟悉的院门,发现奶奶正在院子里来回踱步,仿佛是在宣告着这里的主权。
奶奶家的老房子日益破败,早已成为一家人的心病。由于奶奶态度坚决,在这座老房子里召开了家族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家庭会议。会议的气氛略显凝重,作为晚辈,我和堂姐早已习惯了高效便捷的城市生活,也一致认为拆迁是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好事。我首先发言:“奶奶,搬到楼房去住多好啊,楼房周围有菜市场、活动中心,生活多方便呀。楼房有热水,奶奶的手就不会因为洗衣服而冻得皲裂了。”“对啊,奶奶,楼房里还有暖气,奶奶也不用再劈柴了。”堂姐见状补充道。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都在劝说奶奶,然而奶奶却一点也听不进去,她连连摇头,像个无助的孩子,最后发出了一声叹息:“唉,你们年轻人体会不到,这座房子对我老太太而言意义是多么重要。”
奶奶面对“上楼”的大好机会不为所动,我却实在想不到这座房子哪里更好。环顾院子里的景象,这么多年过去了也并没有什么改变。“孙女,你长大了,有你自己的想法了,奶奶还当你是当年那个在院子里跑的小孩儿呢。”奶奶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了身后,眼睛一刻也没有离开这座院子,喃喃地说。
奶奶的话勾起了我童年的回忆,还记得学前时期我最盼望的就是到奶奶家玩了。清晨发出响亮鸣叫的大公鸡、大人们用压水井打水时吱嘎吱嘎的声响、奶奶在灶台做饭时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这里就是孩童的乐园。院子里还种植一种叫作一串红的花卉,摘下一片红色的花芯轻轻吸吮,一股清甜在舌尖流转。
小时候的除夕之夜,一家人围坐在房子里宽敞的炕上欢度佳节。我喜欢躲在老房子里,透过玻璃窗看院子里鞭炮燃烧发出噼噼啪啪的声响,炮竹的火光将玻璃窗上的窗花也染成流动的红色,分外好看。系着围裙的奶奶,这时会笑眯眯地从厨房里面走出来,将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子,笑着摸摸我的头,说:“孩子,奶奶刚包好的饺子,趁热吃吧。”饺子馅是由奶奶亲手腌制的酸菜做成的,蘸上一点儿醋,咬上一口饺子,家的温馨与甜蜜缓缓流淌。
现在奶奶老了,一个人已经包不动饺子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除夕餐桌上陪奶奶过春节的那些家人们,也都陆续搬到了城市居住,我也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来奶奶家房子的次数逐渐变少了。想到这里,我感到有些羞愧,望着奶奶的脸庞,才发现不知何时奶奶的脸上已经爬满了皱纹,头上也布满了银发。
奶奶陪着这座房子,在岁月的长河里一起慢慢变老。记得几年前,屋顶的瓦片掉落了,奶奶可心疼了,把瓦片整齐地摆放在院子里。大二的暑假,村委会派来了几个年轻人帮奶奶修房子,奶奶可高兴了。我帮奶奶炒菜、烙饼,用最丰盛的午饭招待他们。由此可见奶奶有多爱这座房子。家里的长辈曾经说过:“奶奶在,这座房子在,家族的‘根就在。”
我觉得自己今天的做法有些草率了,赶忙回到房间去找奶奶,跟奶奶道歉。奶奶正佝偻着背,望着屋子里贴在墙上的一张黑白老照片出神。照片上是一位年轻的漂亮姑娘,梳着两个黝黑的大辫子,在这座房子前面甜甜地笑着,眼神中充满对未来的憧憬,这正是年轻时候的奶奶。奶奶有一个不幸的童年,9岁成为了孤儿,她和弟弟吃着百家饭长大,18岁的时候嫁给了爷爷,住进了这座房子。为了节约资金,年轻时的爷爷、奶奶完全通过人力将砖、瓦、水泥等原料从几公里外的山路运送过来,把这座房子进行了修缮。在这个左邻右舍都隶属于同一个大家族的房子里,奶奶终于体会到了家庭的温暖,也将她对于“家”的全部情感寄托在了这里。
奶奶家的院子全貌
院子里的水井
院子里的花卉
我终于理解奶奶的担忧。原来奶奶是怕家人忘掉那牵肠挂肚的过去,也怕自己再也回不到这魂萦梦绕的故乡。
奶奶太爱这座房子了,奶奶在这座房子里面养育了儿子、抚育了孙辈,看着儿子、孙辈离开了这座房子,又盼着他们能有出息。记得我读高中的时候,由于学校是封闭式管理,去奶奶家的次数更少了,但奶奶经常托家里的亲戚捎来一些亲手制作的美食。盐炒花生米、糖水山楂、腌萝卜每当吃着这些美食,我都能够想到奶奶制作这些食物的场景,老人家佝偻着身体,站在灶台旁,细心地煮,慢慢地炖,脸上依然挂着慈祥的笑容。想到这些,我会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我知道,我的奶奶就在这座房子盼着我,我要给奶奶带去好消息。
一家人正是在奶奶的期盼下,共同朝着更美好的生活奔去。然而,我们向前奔着,奶奶却老了,跟不上了。蓦然回首,只有奶奶孤身一人,被遗忘在了这岁月的长河里。奶奶家的老房子也在风雨中飘摇,仿佛那是在岁月的长河里谁也抵挡不住的逝去和衰败。随着对奶奶理解的增加,我更加坚定了这次一定要让奶奶搬去楼房居住的心情。家族蒸蒸日上,加快城市化进程是大势所趋。我们也应该努力回报奶奶,陪奶奶度过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奶奶是一位热心肠的老人,在这样一个左邻右舍同属于一个大家族的村庄里,奶奶经常给予左邻右舍帮助。再一次劝说奶奶时,我换了一个角度,拉起了奶奶的手说:“奶奶,您曾经给我讲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道理。去年隔壁家的李叔叔要私自将祖宅卖了,大家都骂他,究其根源还是因为村里的经济状况不好,找不到工作。村里需要发展,城市化的建设是大势所趋,将土地统一开发,建成小区,房价低于城市,会帮助更多年轻人解决买房问题,将小区周边打造成店铺和商城,也可以增加就业。此外,还可以开发旅游业,这样村里的年轻人的就业机会就大大增多了。”
奶奶的嘴角嚅动着了,仿佛要说些什么,却最终没有说出口。下午的时候,奶奶去隔壁打听隔壁李叔叔的近况,得知李叔叔变卖祖宅失败,已经孤身一人去南方打工了,奶奶沉默了。晚上,我陪奶奶一起睡,奶奶辗转反侧,仿佛在做着什么重要的决定,我十分能够理解她老人家復杂的心情。
第二天一大早,奶奶就把我叫醒了,让我陪他去村委会签字,她同意拆迁了。“太好了!”我抱住了奶奶,笑容也终于再次回到了奶奶的脸上。
后来,奶奶家搬进了新房子,房子两室一厅,宽敞明亮。在老房子被拆的时候,奶奶没有回去看,只是后来还会念叨起老房子。我把老房子的照片打印出来,装上相框,钉在了墙上。那座老房子以另一种形式存在着,仿佛是一种精神象征, 家族的“根”是一家人相互关照相互关爱的“亲情”,奶奶努力守护着的一切,依旧没有改变。
责任编辑:周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