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儿童习作话语的宣泄与表达

2021-07-30 20:32蔡亚
江苏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摘要: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吐槽成为儿童习作话语宣泄与表达的重要方式。站在儿童文化的视角会发现:儿童吐槽的心理与童年恐慌、自我认同、群体交往等因素有关;儿童吐槽在语言风格、文本结构、言语交际等方面具有任性化与独特性;儿童吐槽需要成人尊重、呵护、提升,最终走向言语的审美之路。

关键词:吐槽;儿童话语;情绪宣泄;儿童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2B-0083-05

上学期,连云港市墟沟小学开展校园漂流故事活动。鼓励儿童以班级为单位,分男女生两组,轮流记录发生在班级里、校园中的有趣的故事。起初,儿童记录的都是发生在校园里的真、善、美等有趣的故事,表达严谨,典型的示范作文思路。渐渐地,随着漂流的不断进行,我们发现,那些诙谐的、犀利的吐槽式语言更受儿童欢迎,甚至能引发大量的评论、互文行为。我们把这种现象姑且称为儿童式吐槽,这也是儿童文化的一种存在与表现,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认识儿童,了解儿童的言语密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關注情绪宣泄:儿童吐槽的心理归因

儿童文化体现儿童成长的自然性与率真性。如果说成人吐槽文化盛行的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文化无意识和平民意识形态的诉求,也隐藏着一种无声的对官方意识形态的抵抗和对权力压抑的消解”[1],那么,儿童的吐槽也是在表达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其情绪宣泄的出口。

(一)吐槽体现了儿童话语权的彰显与童年恐慌的抵抗

当下,教育功利性使得学习仍旧占据了儿童多数游戏的时间。童年恐慌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这是一种“儿童面临巨大压力下不能理解和承受而产生的一种较为强烈的焦虑心态”[2]。而那些关于作业多、补习班多的吐槽,最受儿童欢迎,这也恰恰是儿童挑战权威,抵抗童年恐慌的一种方式。

(二)吐槽体现了集体话语空间的重构与自我认同的渴望

校园漂流故事为儿童创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集体话语空间,在这里,儿童敢于反抗高高在上的一切压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释放来自教师、伙伴的有形的或是无形的多种束缚,使得自我认同的产生成为一种可能。

(三)吐槽体现了文字狂欢的倾诉与群体交往的需求

校园漂流故事有点网络虚拟世界的感觉。儿童通过吐槽互相认识,互相理解。其中,以模仿、跟风为主的裂变式的互文传播,无疑形成了一场文字狂欢的盛宴,儿童在你来我往的交集中,实现群体交往,也体现着充满创造力的童年释放。

二、聚焦任性表达:儿童吐槽的言语归纳

校园漂流故事中那些或抱怨或自嘲、或揭露或找碴的吐槽,具有淳朴浪漫、开放自主、自由创造、极其情绪化等儿童文化特征。这正是儿童看待世界、悦纳自我的一种哲学之思,通过任性的表达而得以充分展现。

(一)言语风格:原初性与游戏性的同步演绎

1.网络化语言的夸张运用

受网络语言的影响,校园漂流故事中也出现一些儿童所认可的网络新词。如“毁三观”“确认过眼神”“C位出道”“冲鸭”“奥利给”“秋天的第一杯奶茶”等词句的运用,帮助儿童获得了夸张表达所带来的愉悦感受。

2.嫁接式语言的拼贴表达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天天补习没尽头”“万绿丛中一点红,我就是那么与众不同”……类似这样的拼贴式表达很受儿童欢迎,他们在戏谑的姿态中摆脱日常习作规范用语的种种束缚,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

3.原创式语言的灵性生发

“小学生用钱——瞬间就没了”“人生路漫漫,全靠套路行”……这些调侃式的原创吐槽,将儿童游戏的天性与发散的思维完美结合,体现儿童语言的灵性与清亮,是儿童诗性逻辑的表达姿态。

(二)文本结构:新颖性与创造性的和谐统一

犀利的吐槽文题可见儿童的求新求异。《盘Ta!》《冤》《亚洲黑人吉某人》《班级是个武器库》,这些犀利的故事题目全部出自儿童笔下。相比起平日习作中《记一件有趣的事》《班级的小能人》来讲,吐槽式文题显得更为鲜明,更具个性,直指文本吐槽的核心。

1.特别的补白技巧可见儿童的娱乐互动

在校园漂流故事中,儿童充满趣味性的自我补白经常出现。如:“妈妈本来要让我抄一百遍的。让我算算……(运算过程中)哦!是一千二百字!(眼珠子快掉下来了!)这将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作者在吐槽中补白了神态,补白了读者互动,这样的表达显得特别而有趣。

2.别致的文本结构可见儿童的多元形式

在儿童的漂流故事中,别致的文本结构常令人耳目一新。如题为《剖析报告》的一则故事,全文吐槽风格明显:分为时间、地点、剖析人员、剖析原因、研究结果、报告人员签字、院长签字等部分,类似医院的医学诊断报告。其新颖的篇章结构完全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言语交际:攻击性和情绪化的颠覆存在

儿童在吐槽的过程中,言语交际模式发生了有趣的变化。你来我往,你写我评,不闹个热闹誓不罢休,将戏谑、喧闹杂糅其中,以获得颠覆传统的快感。因此,互文性成了彼此互动的通道,因此而产生许多槽点。互文性在这里主要指狭义的互文性,“旨在研究一个具体文本与另一个它所引用、改写、套用、指涉等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3]171。

1.反驳:个体“争锋式互掐”

吐槽讲究互相来往、彼此过招。如果对方想打马虎眼,我方一定针锋相对,将你驳倒在地,叫你毫无还手之力。

生1:为什么在你的大作中吐槽我?

生2:我那是随便写写的。

生3:随便写的?语句合理、条件符合、理直气壮、毫不含糊,指向性如此明显,随便写的也能如此优秀?以为我傻啊?

关于随便写写的反驳多么有力!这就是儿童的语言,直接而敏锐,充满童趣,互动感特别强烈。

2.戏仿:群体“接龙式跟风”

戏仿就是以戏谑的语气对前文进行的模仿,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是互文性的一种重要手段与策略。[3]177如:在校园漂流故事中,出现了连续多篇、跟风吐槽一位同学的现象:

生1:前面有人写过在我们班很有地位的吉某人,前面总结得不完全,我再来完善一下。吉某人有很多外号:周黑鸭、黑鬼、亚洲黑人等。

生2:我来介绍一句话:社会人我吉姐,人丑话还多。

生3:前面有三个人针对非洲黑人姐进行了介绍,我痛心疾首地决定再捅某人一刀。

这三位儿童完全跟风式描写班级一位同学,吐槽她黑等特点,有强烈的戏谑性与针对性。需要关注的是,这样的吐槽,并非充满恶意,更多的是达到一种娱乐的目的。吐槽者是开心的,被吐槽者也并非就是万分痛苦的。

3.点评:弹幕“乱入式狂欢”

在校园漂流故事中,可以发现乱入式的即时点评:有点类似于网络吐槽节目弹幕互动的效果。儿童在这方面也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意。如“小李乱入:请容我脑洞打开,浮想你的画面。”“隔壁班偶入:貴班之乱象,吾等惊叹!”等。这些评论以补丁式、对话框式、泡泡图式等放置于句末、文末、订正栏等位置,体现儿童对自由言论的追求以及集体狂欢的娱乐。

三、呵护儿童文化:儿童吐槽的美育引领

刘晓东教授认为“儿童文化是诗性的、游戏的、童话的、梦想的,是好奇的、探索的,是本能的、无意识的逐步迈向意识的,是转变的生长的”[4]。因此,教育者在帮助儿童疏导不良情绪的同时,也应关注到无节制的吐槽对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产生的冲击。需要将儿童的吐槽向着审美的方向引领与转变,以期更好地关注儿童的精神世界和言语表达。

(一)场域创设:为儿童的心理宣泄搭建安全空间

对于校园漂流故事,教师不做过多的习作要求的束缚,而是以旁观者的姿态介入,于优秀处点赞,于出格处组织群体探讨,为的就是给学生创设安全吐槽的场域。

1.儿童吐槽漫画本——个体倾诉的独白

以成人视角为中心的教育往往压抑儿童的天性,不尊重儿童的自由生长。作业、补习班成了素质教育时代儿童特有的倒胃口大餐。其实,相对于在书本上的乱涂乱画,儿童可以专门选用一本吐槽漫画本,将自己的烦恼及时吐槽,自己做自己情绪的主宰者,自己做自己情绪的守护者。

2.班级吐槽大会——现场对抗的交流

班级吐槽大会,我们采用有仇必报、不报仇誓不罢休、握手言和事方休的娱乐姿态,保护吐槽者说个够,激励被吐槽者尽情反驳,这样彼此在尽情的宣泄中,便会忘记吐槽本身的目的,最终转化为一种特别的沟通方式。很多时候,犀利的表达背后隐藏着游戏的心理,无情的攻击背后是互动的欢愉。

3.校园吐槽电话亭——无人在场的释放

儿童需要多样的表达自我、自我与他人、自我与环境的空间。校园吐槽电话亭就很受儿童欢迎。布置安全舒适的实物模拟电话亭,采用假想对方在场的方式,帮助儿童倾诉来自家庭、校园、社会的各种冲突,为儿童过激的情绪找寻舒缓的出口,为儿童的秘密设立无他人在场的安全宣泄空间。

(二)深度对话:视域融合过程中的价值引领

教育的使命在于发现儿童、解放儿童。让儿童叙说多元的声音、聆听他者的声音,才能使儿童走向无限可能。只有成人文化与儿童文化的互补与融合,才能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实现有意义的价值引领。

1.学会欣赏:理解儿童吐槽的游戏性表达

在校园漂流故事中,儿童喜欢通过假扮游戏进行互动。这种假扮性游戏提供了一个集体狂欢的机会,儿童通过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建立同伴关系,获得他人认同,从而获得满足感。比如在某个班级的整本故事中,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作者围绕导演要鸡腿的一段表达:

生1:导演,写完此篇,已经深夜。请求加鸡腿!

生2:导演,在吗?给我加个超级无敌巨无霸鸡腿,可以吗?(具体理由省略三百万个字。)

生3:导演,我不写了。请付我笔墨费、精神损失费等多项高额费用,大约一个亿。给你勉强打个九折吧。我的微信号你有的哈。外加一个鸡腿。

导演是谁?加鸡腿又是什么梗?儿童看似无趣的表达背后一定有他们乐此不疲的理由。也许,他们是通过集体的宣泄与戏谑来释放情绪,展示儿童特有的幻想因子。对于这样更具直觉的、经验性的吐槽,教师应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尊重。

2.淡化忧虑:明确儿童吐槽的娱乐性表述

儿童文化具有热情的、易变的,更具有亲密感和相互信任的以及不可预测的特点。[5]反观儿童的吐槽,也表现出一定的当下性、遗忘性和娱乐性。比如,在六年级的故事中,儿童这样吐槽:

自古红蓝出CP,自古黑白出夫妻。根据这个定律,我们可以知道班里有很多CP。

——《班级情侣》

处于青春期的儿童对异性充满好奇。他们喜欢爆料成双成对的伙伴。但是,他们也知道这仅仅是吐槽而已,因为儿童在文章结尾处也进一步说明:“据我看来,班级‘cp纯属开玩笑,只是活跃一下气氛。老师大可不必紧张。”

3.价值引领:将吐槽的负能量转为正能量

儿童往往喜欢吐槽一些焦点人物,如吐槽班长如何严厉,简直就是一枚原子弹。但是若要说到班级小能人这样的话题,他们又不吝惜对班长的溢美之词。在吐槽与赞赏之间,在过分娱乐和回归正题之间,儿童似乎能把握准确的通道,以确保正常的语言审美感和正确价值观的维持:“班长就是班长。在学习方面,她仍旧体现‘超硬核的原子弹威力。校园诗词大会上,她妙语连珠,唐诗宋词随手拈来,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呀!”

(三)写法提升——引领儿童创意吐槽的审美表达

儿童的吐槽充满自由的想象力与鲜活的生命力。当然,儿童辨识能力有限,需要警惕过早的成人化倾向,从而丧失儿童文化的本真形态。儿童表达的可塑性需要成人引领去弊、澄明、敞亮,从而走向审美的文化价值追求。

1.对比触发:体验言语思维的异同之妙

在校园故事中,多次出现对班委们的吐槽。比如《班级是个武器库》一文中,将班委们比喻为原子弹、中子弹、贫铀弹、反坦克地雷等;《我们班的天气预报》中吐槽班委们的脾气为“海啸”“龙卷风”“暴风雨”等;《班委四人行》中吐槽“班长如同唐僧般喋喋不休,她的法宝就是班主任的口谕;崇尚自由的体育委员和悟空有得一比,更得众人欢心……”。相同的表达内容,不一样的表达技巧,可以引导儿童进行分析对比,通过大脑的思维碰撞,触发表达之思。

2.经典模仿:引领言语品位的有效提升

经典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完全可以成为学生表达的范本。比如,《红楼梦》中好多人名的谐音都有特殊含义,甄士隐暗指真事隐,卜世仁即不是人等,可以引导学生反复揣摩。儿童的模仿也让人难忘:“贾琪伟是我多年难遇的奇葩同桌。在我看来,他与‘假奇伪更符合。他上课在老师眼皮底下看漫画,各种伪装,功夫一流,可以做到一边摇头晃脑读课文,一边用余光顾及桌肚里的《阿衰》,毫无违和感。”

3.巧用修辞:走向言语审美的生动创作

巧用修辞,可以让吐槽的语言变得精彩。尤其是在词义的把握上。比如,可以利用词义的矛盾来承包笑点。如:学生原本的吐槽为“我有一个名字,叫‘卧底”。经过群体讨论,建议增加“响亮”一词,变成“我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卧底”,这样吐槽的幽默感更强。再如,可以利用语义的双关来凸显“亮点”。如:“刚入春的风特别无情,靠近窗帘那边的同学日子不好过,一直在被‘打脸”。这里,“打脸”一词具有双关语义,用在此处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还可以利用反问、排比、讽刺、夸张等诸多修辞手法,让吐槽的语言更加鲜明生动,表意更加委婉大方,从而走向审美的言语创作。

校园漂流故事中涉及的儿童个性化吐槽,是儿童成长诉求的反映,是儿童洞观世界后的任性表达。在人人拥有麦克风的时代,这是一种真实的、有意思的、有意义的表达。这些代表儿童思想的话语,蕴藏着种种值得成人思考和反省的生命真谛,正是儿童文化特有的魅力。儿童吐槽留给我们的是崭新的教育视野,提醒着我们去发现儿童思维的密码,去探索儿童表达的奥秘,去关注儿童成长的力量,从而引领他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相信一定会引发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参考文献:

[1]李斌.吐槽的意义生产与传播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2.

[2]孙云晓.捍卫童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7:61.

[3]楊阳.对经典的反叛与重构[J].社会科学,2017(6).

[4]刘晓东.论儿童文化[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2):29.

[5]杜晓利.走向儿童文化[J].教育科学,2001(3):62.

责任编辑:石萍

收稿日期:2020-10-11

作者简介:蔡亚,连云港市墟沟小学(江苏连云港,222042),主要研究方向为课外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