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运第一村”—赤山村

2021-07-30 14:36黄飞将
源流 2021年5期
关键词:海陆丰第一村农会

黄飞将

走进赤山村,美丽乡村气息扑面而来。道路宽敞,广场宽阔,红色建筑与民居错落有致,革命遗址保护得宜,各种农作物连片种植,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赤山村位于海丰县城东镇东南方部,东临黄江,西与龙山村相邻,北面是县城三环路。村区域面积3.1平方公里,现辖有12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共有741户、3829人,耕地面积2300亩。村民主要经济收入农业种植和外出务工、务商,主要种植水稻、蔬菜、番薯、芭乐等。

赤山村是有名的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相当丰富。1922年彭湃从日本留学归来,宣传发动革命的第一站就是赤山村。同年7月,彭湃和赤山村民張妈安等六人组成全国第一个农会组织“六人农会”。在彭湃的发动下,赤山约农会相继成立,赤山村参与农会的群众达到500多人。赤山约农会的迅速壮大发展,拉开了海陆丰地区的农民运动序幕。在这场轰烈的运动斗争中,涌现了卓覃香、卓样、黄麻双、黄细妹、黎歪、伍许清、卓潭报等革命英烈,一大批革命群众为海陆丰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和牺牲。

新中国成立后,赤山村被国家民政部评为烈士的有29人。可以说,赤山村是海陆丰农民运动的红色根据地和发源地,赤山的斗争史是海陆丰农民运动革命史浓缩版。赤山村因此被群众誉为“中国农运第一村”。

如今,赤山村以红色传承抓手,以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为切入点,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力美丽乡村红色精品村建设,打开了赤山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局面。

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赤山人民坚守初心牢记使命,全力开发保护红色革命遗址,深入挖掘革命英烈故事,庚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文化,以打造湾区红色文化体验景观示范带建设精品红色村为目标,倾力打造“中国农运第一村”。

高品位规划设计,精心实施赤山红色广场、赤山村革命陈列馆、赤山惨案遗址、大池村农会、海丰县人民抗日救乡队成立遗址、赤山村赤卫队交通站旧址、农军配合东征军阻击敌军旧址、游客服务中心、后山红色郊野公园游览地下党秘密交通情报站旧址等十大版块建设,串连全村12个红色革命遗址,原址原貌进行修复重建,全方位展示赤山红色历史延续脉络。

据赤山村党总支书记卓荣武介绍,目前,赤山红色广场、赤山农会英烈纪念亭、赤山路道扩建、观景池等项目已完成90%的工程量。

基于厚重的红色氛围下,村党总支部坚持党建主业意识,全面实施“党建+”模式,全力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扶贫开发、示范创建、公共基础建设、脱贫攻坚等工作,全面引领乡村振兴发展,带领全村人民脱贫致富,推动村级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一是党建+环境整治。村党总支以人居环境整治和红色精品村建设为契机,全面开展整村三清理、三拆除、一美化工作,尤其是村党员干部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拆除自己或亲戚的危旧房屋,甚至是捐出自家土地作为公共设施建设场地。乡贤纷纷捐款,各自然村形成了比建设、比变化的良好氛围。二是党建+脱贫攻坚。村党总部紧紧抓住脱贫攻坚中主要致贫原因,大力实施“精准”扶贫,结合本村实际,将“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落实“一户一策”帮扶贫困户项目。通过实施政策兜底、产业扶持、农业科技帮扶、劳动力转移、土地流转、参股投资等帮扶项目的逐步推进,大大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特别是通过对“赤山三铺种养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领头羊的培育,使产业扶贫达到了“造血”的长期脱贫目的。三是党建+基层治理。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实行全科网格化管理,设立网格化管理员13名,实施一村一辅警机制。以及“雪亮工程”现代化管理手段,对全村主次干道和流动人员重点区域实施重点监控,着力构建全覆盖、无盲区的全科网络管理体系,不断打造完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张网”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打破基层治理困境,提高基层管理服务水平。

如今的赤山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一个集党性锤炼、爱国主义、传统教育为一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红色教育基地、海丰县党建示范点,美丽生态、宜居宜游的“中国农运第一村”正在形成。

猜你喜欢
海陆丰第一村农会
海陆丰福佬方言的语音及词义特点研究
看曾经的“中国扶贫第一村”如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乌江文化第一村——郝家湾
东源县与海陆丰革命根据地
从“炮战第一村”到“通婚第一村”
改革开放40年寻访中国港口第一村
弘扬海陆丰老区精神 加快汕尾振兴发展
海陆丰:我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
细数台农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