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吉平,李浩旭
西安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西安 710021
笔者在解剖一具成人标本时,发现上腔静脉从肺动脉干左侧穿入心包,右头臂静脉形成后向左侧走形,与左头臂静脉汇合。奇静脉位于脊柱的左侧,在第4胸椎高度向前注入上腔静脉。经过查阅文献资料,尚未见有相关记录,报道如下。
中年男性,死因不详,身长175 cm,中等体型,发现右手为“六指症”,左手及双足均正常。解剖颈根部时发现右头臂静脉由右颈内静脉和右锁骨下静脉汇合形成后向左侧走行,打开胸壁前层,见其与左头臂静脉汇合处成“V”型。测量右头臂静脉长度约7.5 cm,直径约10 mm,左头臂静脉长度3.6 cm,直径约11 mm。左、右头臂静脉夹角约85°,右颈内静脉与右头臂静脉的夹角约110°,左颈内静脉与左头臂静脉几乎成一条直线(图A)。上腔静脉直径约18 mm,长度约5.2 cm,从肺动脉干和左心耳的左侧穿入纤维性心包(图B)。打开心包,可见右心房扩大,占据了心脏的后下部和右侧缘,房内腔静脉窦被一“C”型隆嵴分为两部分,上腔静脉与其左上部相连,下腔静脉与其右侧相续(图C)。切断肺根,常规方法解剖纵膈时,发现奇静脉位于脊柱左侧,行于胸主动脉后方,奇静脉弓在第4胸椎高度从左肺根上方向前注入上腔静脉,弓的长度约8.0 cm,汇入处直径约8 mm(图D)。在纵膈右侧,肋间后静脉没有形成明显的半奇静脉和副半奇静脉,但可观察到它们与椎前静脉丛有广泛的吻合。
图A,B 上腔静脉的组成和走行 图C 右心房内腔 图D 奇静脉及毗邻
正常情况下,上腔静脉位于上纵膈的右前部,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1胸肋结合处汇合而成,两者成“√”型,即:右侧短,较垂直,左侧稍长,斜向右下,故右颈内静脉与右头臂静脉纵向走行接近一致,右颈内静脉、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三者接近一条直线,而且至上腔静脉的距离也较短,因此,临床上颈内静脉穿刺一般在右侧进行[1]。但本例标本上述静脉走行刚好相反,若从右侧穿刺易导致严重并发症,临床护理操作需格外小心。另外,该标本的右头臂静脉位置较高,上缘可达到第5气管软骨环,故临床上行气管切开术和甲状腺手术时应加以注意。奇静脉一般在右膈脚处起自右腰升静脉,沿食管后方和胸主动脉右侧上行,至第4胸椎体高度向前勾绕右肺根注入上腔静脉,查阅文献,奇静脉的变异颇多,主干位居脊柱正前方或左侧者甚至超过一半[2]。本例可能由于发育过程中某个环节障碍,上腔静脉形成于心底大血管最左侧,奇静脉也就适应性存在于左侧,在行胸部CT、MRI等检查时,应将奇静脉和胸导管加以甄别;在临床相关应用中,如门-奇静脉断流术、肺癌或食道癌等胸腔手术中应注意辨认和保护。本例标本右心房腔静脉窦分两部,且向后方扩大,对左心房造成挤压,因此推测该病例可能存在心腔和大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