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侯莉 张格
(湖北省恩施州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医院,湖北 恩施 445000)
随着人口老龄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2]。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冠心病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临床症状进行性加重,具有病情进展快、不稳定的发病特点,若不及时诊治,容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危及患者生命安全[3]。现代医学多使用抗血小板聚集、硝酸酯类、钙拮抗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虽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但长期使用西医存在一定的副作用[4-5]。近年来有研究发现[6],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显著提高UA疗效,因此本研究主要观察自拟活血通脉汤辅助治疗对UA的疗效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1)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2007年《不稳定型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试验指南》相关诊断标准[7];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加拿大心血管学会(CSS)制定的分级标准[8];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中心血瘀阻证的辨证标准[9]。2)纳入标准:符合诊断标准;年龄35~80岁者;病情稳定,依从性良好;患者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3)排除标准:严重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脏瓣膜病、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者;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者;严重感染者;合并免疫系统、血液系统严重疾病者;对所用中药成分过敏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笔者所在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UA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2例。观察组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41~79岁,平均(59.21±8.33)岁;心绞痛分级Ⅰ级4例,Ⅱ级11例,Ⅲ级17例。对照组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龄38~75岁,平均(60.08±8.21)岁;心绞痛分级Ⅰ级6例,Ⅱ级15例,Ⅲ级11例。两组性别、年龄、分级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入院后参照《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治疗指南》予以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调脂、扩冠等对症治疗,包括单硝酸异山梨酯20 mg/次口服,每日2次;阿司匹林0.1 g/次口服,每日1次;阿托伐他汀20 mg/次口服,每日2次。UA发作时予以硝酸甘油0.5 mg舌下含服,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者应予以降压、降糖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自拟活血通脉汤:黄芪、丹参各15 g,瓜蒌皮、瓜蒌仁各12 g,党参、郁金、麦冬、当归各10 g,炙甘草、陈皮、川芎、赤芍各9 g(由我院药剂科提供免煎颗粒)。分早晚2次,饭后温服,治疗1个月。
1.4 观察指标 1)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进行量化评分,包括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口干症状,评分越高提示症状越严重。2)血液流变学指标:采集两组治疗前后外周静脉血样本,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水平。3)比较两组硝酸甘油停减率,用量减少率=(治疗前口服片数-治疗后口服片数)/治疗前片数×100%。停药:完全停用。减量:用量减少≥50%。不变:用量减少<50%。加量:用量增加。总停减率=停药率+减量率。
1.5 心绞痛疗效标准 从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疼痛程度方面进行评价。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有效:心绞痛明显减轻,症状明显缓解。无效:症状与治疗前基本相同。加重:心绞痛较治疗前加重。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后1周、2周、4周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口干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评分比较(分±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期比较,△P<0.05。下同。
组别观察组(n=32)对照组(n=32)时间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治疗前治疗后1周治疗后2周治疗后4周胸闷3.92±0.84 2.74±0.72*△2.03±0.54*△1.69±0.43*△3.96±0.86 3.35±0.77*3.01±0.71*2.49±0.65*胸痛3.55±0.71 2.98±0.64*△2.54±0.47*△2.02±0.32*△3.64±0.76 3.10±0.64*2.89±0.52*2.64±0.47*心悸气短2.52±0.41 2.03±0.36*△1.59±0.34*△0.88±0.31*△2.58±0.46 2.32±0.37*1.92±0.41*1.62±0.34*口干2.02±0.46 1.51±0.36*△1.13±0.25*△0.73±0.18*△1.98±0.51 1.80±0.48*1.61±0.36*1.21±0.25*
2.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见表2。两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较治疗前均下降(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各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组别 时间观察组(n=32)对照组(n=32)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全血黏度(mPa·s)5.52±1.31 3.19±0.52*△5.64±1.28 4.62±1.03*血浆黏度(mPa·s)1.89±0.46 1.15±0.22*△1.94±0.37 1.49±0.28*血细胞比容(%)0.51±0.06 0.30±0.02*△0.50±0.09 0.47±0.06*红细胞沉降率(mm/h)13.66±4.62 9.54±3.62*△13.41±4.58 11.62±3.87*纤维蛋白原(g/L)4.82±1.41 2.64±0.52*△4.76±1.32 3.39±0.74*
2.3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 见表3。观察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3 两组心绞痛疗效比较(n)
2.4 两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 见表4。观察组硝酸甘油总停减率高于对照组(P<0.05)。
表4 两组硝酸甘油停减率比较(n)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10],心血管疾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而冠心病UA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常表现为阵发性心前区疼痛、胸闷等,若病情得不到及时控制,易进展为急性心肌梗死,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现代医学研究发现[11-12],UA的主要病理改变在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因与高血压、糖尿病、吸烟、肥胖、炎症反应等有关。近年来有研究发现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进一步改善UA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疗效[13]。
中医学认为,根据UA的发病特点和临床症状可将其归属于“胸痹”“心痛”等范畴,《金匮要略》中关于胸痹的病机为阳微阴弦,认为该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阴伤、阳虚;标实为寒凝、血瘀、痰浊、气滞。其病机转化可因实致虚,亦可因虚致实。《血证论》云“气血相互依赖……气虚则推动无力,血行不畅”,可见心气不足,则血脉运行无力,血脉瘀阻,则心悸不宁,出现胸痹,不通则痛,因此治疗宜标本兼顾、活血化瘀、通脉止痛。本研究所用活血通脉汤中黄芪补气升阳、生津养血,丹参活血化瘀,瓜蒌皮宽胸理气,郁金活血行气止痛,麦冬养阴生津,当归补血活血,川芎活血行血止痛,赤芍散瘀止痛,炙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诸药,共奏益气活血、化瘀止痛、标本兼治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多酚酸盐可降低冠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而丹参酮ⅡA磺酸钠具有缓解心肌血供、增加冠脉血流量、抗心肌缺血的作用[14]。党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液黏稠度的作用[15]。黄芪皂苷具有改善氧化应激、抗炎、抗心肌缺血的作用[16]。
本研究结果示观察组心绞痛改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4周的胸闷、胸痛、心悸气短、口干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对UA患者采用自拟活血通脉汤辅助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心绞痛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同时,观察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硝酸甘油总停减率高于对照组,提示对UA患者采用自拟活血通脉汤辅助治疗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
综上所述,自拟活血通脉汤辅助治疗冠心病UA患者能够进一步提高心绞痛疗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提高硝酸甘油停减率。但本研究未进行长期随访,样本量较小,下一步将扩大样本量,进行多中心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