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宇
《红楼梦》这本书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现今还有众多的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有研究服饰的、有研究语言的、有研究历史的等等,这其中不乏对《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解读。从整体方向看,《红楼梦》主要向人们讲述了贾、王、史、薛这四大家由繁荣走向没落的故事。然而从情感这一方向上看,则主要讲述的是贾宝玉和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婚姻悲剧。《红楼梦》向人们展示了一群举止见识出于须眉之上的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也向人们展示了真正的人性及悲剧美,可以说它是一部从不同角度展现女性美和中国古代社会世态百相的史诗性著作,其中的人物形象也颇耐人寻味。
一、对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
王熙凤,是金陵十二钗中的一位,也是贾琏的正妻。她出生于四大家族中的王家。《红楼梦》中对她这样介绍道:“这个人打扮与众姑娘不同,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头上戴着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项下戴着赤金盘螭璎珞圈;裙边系着豆绿官绦双鱼比目玫瑰佩;身上穿着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裉袄,外罩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下罩翡翠撒花洋绉裙。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身量苗条,体格风骚,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从这段话中就可看出王熙凤的雍容华贵,而且她精明能干,善于处理府中的一切事务,深得贾母与王夫人的信任,成了贾府的实际管理者。另外,她也工于心计,为人狠毒,向上讨得王夫人与贾母的欢心,向下则欺压勒索仆人,大肆敛财。她的这一人物形象极为丰满,封建阶级中的贪婪、凶狠、恶毒以及狡诈等在她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她犹如封建统治阶级的化身。贾母一般称呼她为“凤辣子”,这对她是一个极为公允的评价,她的“辣”既体现在她管理贾府时的雷厉风行,又体现在她对人对事态度的果决,若没有这一层“辣”,王熙凤这一人物形象将会大打折扣。像她所言:“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可以说,这是她的一个行为准则,也是她做下一系列恶毒事件的具体说法。她不畏神明,做事靠算计,她的这些所作所为,无疑加剧了贾府的衰败,并使自己落得个“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一悲剧下场。
可以说,在读《红楼梦》这本小说时,对凤姐既爱又恨。每每她的出场都是人未至笑先闻,现场的气氛都会被她给活跃起来。她的形象是曹雪芹笔下塑造得最成功的一个,可以说曹雪芹将她给写活了,她的身上具备当时典型人物的真实性,对读者有着巨大的沖击力。这是极为罕见的,在中国文学史与世界文学史中也是少见的。
二、对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
在《红楼梦》第三回中,对林黛玉的美貌这样描写道:“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当林黛玉进入贾府,凤姐一看便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日才算见了!”这段话语并没有直接说出林黛玉的美,但当读者读到这段话时,肯定也会联想林黛玉到底有多美,让凤辣子给予其这样的称赞。通过文中他人对林黛玉的评语来写她的美,她的形象便更加鲜活起来,也为后续她的结局埋下了伏笔,让人不得不喟叹。
林黛玉是敏感而具有反叛精神的,寄人篱下的处境使得林黛玉待人处事都带上了小心翼翼,她也养成了“生怕被人看轻了去”的心理。这样的心理使得黛玉这一人物有了一些小性子,但也为其增添了一些灵动和可爱,进而使得黛玉这一人物形象塑造得更加生动、形象。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作者对自己文中的正面人物形象刻画往往会给予较多的褒扬,使其超脱于凡俗更近于神,这样的塑造手法会使得人物脱离于现实,无法打动人心。
林黛玉又是善良的,在与宝钗相处的过程中,因为情而导致两者在往来间有所摩擦。但是在后来与宝钗相处时“竟更比他人好十倍”,而且还将宝钗让她“每日吃上等燕窝一两以滋阴补气”当作对自己的体贴。另外,黛玉还教授香菱写诗,当花儿凋谢时葬花的举动等,这些都可看出黛玉的善良和可爱。黛玉对人极为坦诚,也不会去隐瞒什么,在文章的后续可以发现,黛玉在下人间受到的喜爱相比宝钗来说更甚。
三、对史湘云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一,她也是曹雪芹极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在《红楼梦》较为复杂的形象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对于表现《红楼梦》这部作品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史湘云这一人物形象有这样一段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转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在这段判词中概括了史湘云的一生。她出身于富贵之家,在忧患中生存,年幼时失去父母,随后又遭逢变故,最终穷困潦倒地过完了自己悲惨的一生。她的一生有众多的变数,使其性格也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史湘云这一人物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与林黛玉有着类似的身世,都是孤苦无依、寄人篱下。但两个人的性格却不相同。黛玉多愁善感、刁蛮任性;湘云娇憨活泼、心直口快。有她在的地方,气氛必然是活跃且欢快的。而且湘云的意识中没有门第观念,平易近人。在《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她亲自给丫鬟们送了一些绛纹戒指,这些戒指与先前送予大姑娘们的一样,这体现出了她的细心。另外在《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中,史湘云宴请贾府众女眷吃螃蟹,但她还派人给赵姨娘送去了两大盆,并摆了宴席让夫人们的丫鬟坐下品尝这些螃蟹,当贾府夫人们走后,她还摆了宴席请大姑娘们房中的丫鬟及婆子们吃螃蟹。这些文段的描写,写出了史湘云的面面俱到和细致、体贴,这样的方式照顾到了全部的人,但这并不是施恩惠,而是她的本性使然,她善良,内心真诚,待人自然就融入了真心。
史湘云出生于封建统治的高墙深院中,她从小就接受了一整套的封建教养,这使得她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封建传统思想。在后续四大家族衰亡破败之时,她是不舍的,她对这些有着无限的眷恋和依赖。但当她亲历贾府发生的重大变故,以及宝钗对她的冷落时,她体会到了何为世态炎凉之感,也正因如此她终于对封建势力有所决断。她和黛玉一起共同吟唱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这一封建贵族阶级面临衰亡覆灭之初的绝望哀歌。
四、对晴雯这一人物形象的解读
晴雯,是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之首,她的身份是宝玉的丫鬟,这样的一个身份却并没有掩盖住她的魅力。她是曹雪芹笔下最鲜活、完美的一个丫鬟形象。她虽出身卑贱,但心却比天还高,她无时无刻不在散发自己的光芒和个性魅力。
在《红楼梦》中作者将她比作“霁月、彩云”,她的容貌“花月不足喻其色”。但在文中曹雪芹却并没有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来写晴雯的美貌,而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来对其进行描写,从别人的眼中透露出晴雯的魅力和美丽。当然,晴雯并不是仅有美貌的一个丫鬟,她还具备聪慧、心灵手巧以及伶俐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在一众丫鬟中更加出彩。不过王夫人却极不喜欢她,甚至对她有着恨意,但也不得不承认晴雯与其他人相比能力很强。像在《红楼梦》第七十三回中,贾政突然决定要在第二天考查宝玉的功课,但宝玉对书本中的文章大部分都不熟悉,当接到这一通知时,非常焦急,不知所措。然后晴雯便让宝玉装病,躲过这次对功课的考查,这样的一个谎言被晴雯编得天衣无缝,最终帮助宝玉躲过了贾政的考查。当看到这一部分时,读者不得不称赞晴雯。
晴雯具有率真、勇敢无畏的个性特点,她不会有意隐瞒自己的感情,当她累了时,无论敲门的是谁,她都不会去开,正因此,她还将黛玉关到了门外,惹出了误会来。最能反映她的这些个性特点的当数《红楼梦》第五十一回中的“撕扇子”情节。按道理,宝玉是主人,晴雯是丫鬟,当主人将扇子递过去时,丫鬟可能会退缩,并拒绝接受。但是晴雯果断地接过了扇子,并将其撕开,后续两人还开怀大笑。曹雪芹这样刻画晴雯这一人物形象,使得读者从文字中感受到了晴雯的真实与洒脱。
晴雯还具备反叛精神,为人心高气傲,但她有傲的资本:首先她的能力与美貌出众,怡红院中的众人都比不上她。其次宝玉对她也是宠爱的,这使得她的身份不同于一般的奴仆。最后她还心灵手巧,一手针线活儿无人能及,一夜之间就可补好烧坏了的孔雀裘。这样的人物形象自然能够得到读者们的喜爱,曹雪芹对她的刻画也是下足了功夫的。
五、结束语
在《红楼梦》这本书中,曹雪芹塑造了大量的人物形象,无论是权贵之人,还是市井小人,曹雪芹都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让读者在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他们的真实与鲜活,仿佛他们存在于现实生活中,让人情不自禁地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