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统的中国人,似乎不注重口才,甚至对此十分警惕,“巧言令色鲜矣仁”。不多说话,勤勉木讷,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教导。而在西方,口才历来受到重视,从古希腊开始,便盛行各种修辞术、演讲术。
在中西价值观相互影响的今天,演讲也越来越受到我们的重视。各种与此相关的培训,也正方兴未艾。表达的技巧、套路,的确很重要,但如果把这看成演讲的本质,便有些极端了。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中说,好的演讲,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人品诉求、情感诉求和理性诉求。与其说这是三种说服人的方法,不如说这是对演讲者的约束。你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并不是你有多么高超的言说技巧,多么善于掌握观众的心理,而是你的话是不是有人格支撑,理性上是不是有洞见,情感上是否足够真诚。
演讲台上面站着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在说话,而不是在演习某种套路,重复某个观念——这应该是演讲者的基本要求。演讲可以具有表演性质,但要实实在在地打动人,必须把自己的人格、真切的念头托付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