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风古韵入画来

2021-07-29 07:33马继军李增强
时代报告·中国报告文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牌坊

马继军 李增强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这是伟大领袖毛泽东大气雄浑关于桥的豪迈诗篇。的确,一座桥,可以使天堑变通途,使沟壑成大路。在河南省郏县就有这么一个地方,因桥闻名,因水而兴。它就是长桥镇。

小时候,每当听到长桥这个地方,总想,那里一定有个很长很长的桥吧!不然,咋叫长桥呢!如今,早已成年的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在长桥这个地方,不仅有很长的桥,而且,它还是个千年古镇。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冯赞、李台三、刘思和等当地名人把孝道、忠义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演绎得格外鲜明和出彩。汝河、蓝河在这里交汇,又把这里的河域文化汇聚、沉淀得更加丰盈和浓重。由此而想,长桥这片地方,从古到今,就是一座长桥,一座凝聚着文化精髓与风土人情的长桥。为此,每每来到这里,我都对她产生一种仰慕敬畏之情。

立春时节,我再次来到这片土地上,敬仰之情更是油然而生。我慢步缓行,左顾右盼,犹如漫步在风光诱人的景园之中,细嚼慢咽这里的特有风味了。

曾经的长桥

长桥镇地处平原,山水相依。北汝河对她更是情有独钟。由伏牛山深处流出的北汝河水,行至郏县城东十多公里的东南方向,受山势所阻,转身向北,在长桥镇境内别有情致地画了一圈,才又重归东去。从禹州山区流出的蓝河,由北至南在长桥镇境内弯弯曲曲地走了个够,便汇入汝河,流向远方。还有吕梁河、长桥水等多条河流在境内常年流淌。长桥镇河多,桥自然就多了起来,古往今来,这里大大小小的桥不知有多少座。这天,我们最想看的就是被称作长桥的那座桥了。

长桥位于蓝河与汝河的交汇处,是座千年古桥,它架于蓝河之上,依于汝河之畔。据老人相传,这座桥曾长近千米,古时,这样长的桥在当地可谓罕见,为此,这座桥便名为长桥。位于桥两端的两个村子也分别叫东长桥村和西长桥村。这里的长桥镇也因此而得名了。

据宋代的《元丰九域志》记载:“中,郏城。州东南九十里。两乡。长桥一镇。有汝水、扈涧水。”由此可见,早在千年前,这里就设有长桥镇。那么这座桥至少应该有上千年历史了吧!

然而,当我们满怀憧憬地来到长桥所在之处时,面前的情景却使我们深感意外。古桥早已不在,汝河的流淌变迁已将这里变成了漫漫沙滩。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向长桥遗址走去,如同寻找一个久远的家园。

从汝河岸边到长桥旧址有数百米的距离,宽阔的河滩中,沙丘起伏,野草丛生,流水潺潺,湖泊处处,我们不得不脱了鞋袜,高卷裤腿,涉水前行,还要翻过一处处的沙砾堰岗,穿越没膝的草地……途中虽感艰辛,却也常常美景映目,风情涌怀。农妇河中洗物,渔人岸边垂钓,一方方水域野草浮面,芦苇丛生,香蒲结棒,宛若黄烛。不经意间,便有鸟儿从水面、草间闻惊而飞,划向天空,洒下阵阵清脆婉鸣……汝河,把原汁原味的风骨柔情送给前行的我们,如一道盛餐、一杯美酒,使我们深深地陶醉其中了。

如此前行,终于来到古桥旧址。一通残碑半掩在沙土中,上面刻有碑文,仔细辨认,才知是一重修蓝桥记的石碑。碑文如下:“郏城东三十里有水,自北向南入于汝,曰蓝水,因故有大石桥曰‘蓝桥,能通商旅……”旁边还有曾做建桥之物的石条、石磙孤独而执着地散落在河滩上,似乎仍在不甘心地见证着长桥的历史,诉说着过往的故事。

伫立于此,望着这荒凉沧桑的景象,我不禁浮想连翩:

在我的面前,不由出现一座长桥,如一道飞虹架于蓝河之上,桥下流水湍湍,两岸绿荫如云,桥面人来车往,煞是热闹。这里曾是古驿道,附近还曾设有驿站呢。千百年来,这里曾过往多少行人?留下多少故事?

曹操和他的将士们是否走过这座桥呢?这里曾是个被称为摩陂的地方,曹操曾在这里设立行宫,数十万雄兵屯集于此。他在这里指挥了襄樊战役,凯旋归来后,还在这里举行了盛大的庆功会。那金戈铁马、鼓角争鸣的威武军阵是否会把这座长橋震得微微颤动呢?

开成二年,唐宪宗之女岐阳公主是走过这座桥的。她是和时任忠义军节度使、许州刺史的附马杜粽一起前往京城长安而路过这里的,可惜她在这里没有继续走下去,便因病逝于长桥驿站。文武百官皆来吊唁,一代名士杜牧亲自为其撰文,大书法家柳公权为其书丹,由此而生发出的华章得以名垂千古。面对这一凄婉壮美的悲情哀韵,长桥也应为之感叹动容吧!

唐朝晚期,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为了抗击唐军也来到了这里。为扼住战略要道,他重兵把守了长桥驿,有力地抗击了唐军。后因战争之需要,他又放火烧尽了长桥驿。也许这座长桥,石坚难焚,而幸免于难。长桥由此又发出了何样的遗憾和叹息?

……

长桥,留下多少往事之韵,又生出多少景物之美。

这里溪深岸高,远远望去,桥似长虹飞架,颇为壮观。两端杨柳垂于水中,夹岸桃李映于河面,景色之美,如诗如画。宽阔的河面上更是春风洋洋,船号阵阵,鱼跳款款,水鸟啾啾,令人无不心旷神怡。尤其春日雨多的时节,河水骤涨,蓝桥常沉于水中,便觉河道顿开,树矮天低。如再顺势下望,只见不远处的蓝、汝两河交汇处白云相涌、烟波浩渺、天水一色……如此美景,常使行者驻足不前,醉于观景而忘渡河之难。蓝河春涨以其壮美的自然景观,被列入郏县古八大景中,更博得历代文人游客的青睐和赞叹,他们留下了不少的诗文佳作。

清代郏县文化名士仝延举写道:

风雷一夕乱沙溪,夹岸桃花隔水低。

渡艇漫移青草外,渔歌早过绿杨西。

刘郎不记归时路,司马难留柱上题。

我有一编堪进履,谁从鲸背吐虹霓。

清代杭州学士张学浚观之盛景,亦抒出如此情怀:

三月汝南春雨多,蓝桥春水接平坡。

沿堤草花无行路,骑马客来难渡河。

杨柳荫中谁钓艇,夕阳郊外听渔歌。

明朝凤翅山前望,依旧长虹跨碧波。

今日,散文大家王剑冰在描写蓝河时也由此说道:

那水清澈而宽阔,大小船只来来往往,男人女人拥挤着,不知发生多少故事,或许有“魂断蓝桥”的传奇。

……

如今,蓝桥昔日的盛景,早已流失在历史的长河中,而历史的长河又在孕育,生出更新、更美的风姿和情韵。

在距长桥旧址下游不远的地方,一座新的蓝河大桥已经取代了跨越千年的长桥古桥,它以平坦坚实的现代化桥梁的风骨和气韵,连在了汝河之上,日日夜夜,车轮滚滚,号声长鸣,弹奏着新时代的旋律和乐章。那是前些年国家投巨资在长桥境内修建的汝河大桥。怀着敬畏欣喜之情,我向那座桥走去。走至桥上,方知这座由水泥钢筋构筑的大桥竟长达3500米,横跨汝河南北,宽畅的桥面可供大小车辆来往穿梭。那雄壮豪迈的气势恐怕让昔日的长桥也为之感到相形见拙,自叹不如了吧!行走在这高高的桥面上,看到桥下有一片偌大的田园,绿色浓郁,生机勃勃……

同行的文友介绍说,这里原是一个渡口,数百年来就靠一条木船在河中摆渡行人。前些年,党和国家体察民意,为民着想,就投资数千万元在此修建了这座大桥。大桥的建成,不仅方便了两岸人们的出行,更带来了当地人民生活和经济的提高和发展。长桥镇有个叫郭亚培的农民,就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在河岸边上建起这片农业生态园,有一千多亩呢,所有产品全是绿色富硒的,不仅在当地叫响,更进入大城市人们的生活中了。

来到这里,自然要看看这个生态园了。

走近门口,便见这里行人如织,热闹如集市。园区的门前摆放着园区所产的富硒产品:黑小麦、黑小米、黑绿豆、桃子、杏子、栗子、苹果……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沿着平坦的水泥路在园区行走,更见两旁果林枝繁叶茂,各种果实压弯枝头。随意采摘品尝,甘甜纯美,回味无穷。

偌大的果林里更有鸡儿欢快游走、鹅儿引颈高歌……

在坚实宽阔的汝河桥下,园区的主人又依托桥面挡风遮雨,在下面建起了一个个精美的房间,盛情招待前来的客人。

我们也被主人作为贵客,请到一处幽雅的房间里,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全是园区的特产食品,绿色富硒,味道纯美,令我们大快朵颐。

临行时,郭亚培站在高高的汝河大桥下面,他黝黑的脸上洋溢着自信和希望的笑容,高兴地说:是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为农民搭建了一座脱贫致富的金桥,才使我的梦想得以实现,才使农民的生活越来越幸福。

面对此景,我想,如果昔日那些为蓝河春涨而吟情抒怀的诗人们再现于此,该会做出何样的诗篇呢?

远去的行船

在没去长桥镇的西长桥村之前,我的面前常常浮现出这样的景象:

宽阔的河面上,船儿来往穿梭。河岸上,货物堆积如山。身强力壮的汉子们扛着沉重的物件在船上跑上跑下,忙个不停。一只只装载满满的船由此扬帆出发,驶向远方,又载着满满的货物从远方凯旋归来。那里日日夜夜,号子声声,灯火长明,一片繁忙……

我脑海中所以有这样的映象,是因为这里有一个码头,且是个历经数百年而不衰的大码头。

北汝河水从伏牛山深处流出,一路向东,穿越郏县全境,宽畅平缓的河水为航运打造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治三年《郏县志》记载:郏县境内的水上运输早在二千年前就已开始。西长桥村紧依汝河,水深岸陡,交通便利,自然成为码头的首选之地。明万历年间,西长桥村的码头就已成规模。清朝达到鼎盛。这里先后开辟了西长桥至漯河、周口、介首、阜阳、青岛、上海等多条航线。他们将禹州神垕的瓷器,宝丰的煤炭,当地生产的烟叶、棉花、桑杈等农副产品运往外地,以将外地的日用工业产品回载而来。当时所停的船以码头为中心上下绵延十余里地,曾一度承载着全县一半以上的货运量。

这里当初是何样的繁闹,何样的气势,又是何样的风情万种!

怀着对这一码头的向往和追寻,我来到了这里。然而展现在面前的却是别样的风景:昔日那碧波荡漾的汝河水早已变作数步即可迈过的一道小溪。空阔的汝河滩上沙砾满目,杂草丛生,牛羊啃青,难见一块筑岸的石头,难寻一抹行船的身影。

这里就是当初热闹异常的码头?那繁华忙碌的风景哪里去寻?

时值立春,温煦的午阳暖暖的照着。村里村外一片寂静。然而,似乎是早有约定,当我如此疑惑茫然之际,一位老人从家院里向我走来。老人有八十来岁,身板硬朗,精神矍烁,一副苍老而又智慧的模样。他见我是来看码头的,显得分外热情。

当我问起过去的码头在什么地方时,老人站在岸边,伸手指着宽阔的河滩说:“就在这河滩的中间呢。过去那里地势高,河岸陡,码头就建在那里了。后来,码头不用了,汝河水不断地冲刷,这码头就坍塌在河流中,慢慢地变成了河滩。”

望着空阔的汝河滩,我心生无限感慨。

老人讲起过去的码头,却又是那样地自豪。他带着我在岸上边走边说:“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就是过去的码头所在之处呢。那码头很大,有几十亩,不仅有货场,还有很多的房屋。在这里光船商就有十三家,現在还能叫得出名的有全盛昌、义泰恒、德太和、聚太祥等,在过去统称‘十三家呢。在这里停船的常常有百十只。每天都有很多人推着小车或赶着大车,把外面的货物和当地产的东西送到这里,再由专业管理机构分配到各条船上。每天的搬运工人也有百十人,装货卸货地忙个不停。航运业的发展也带来其他行业的兴旺和繁荣,饭店旅馆就开了好多家。这里日日夜夜像个集市,灯火常明,一片繁华,被人称为‘小上海呢……”

老人津津有味地边走边谈,带我来到一座老屋面前,说:“现在这码头上其他东西都没有了,就留下这三间老房子了。”

这是三间土砖混合作墙、灰瓦复顶的房屋,墙壁已裂出条条缝隙,两窗木棂破旧而残缺,斑驳露缝的两扇屋门被一把铁锁紧锁着,似乎早已无人居住了。它坐北向南,面对汝河,如一位久经风霜的老人,尽管模样老态龙钟,依然坚固挺立。望着这所老屋,我仿佛又看到那些行船人家进进出出匆忙的身影,听到了他们过往生活里那酸甜苦辣的阵阵叹息和笑声。此时,它伫立岸边,目视前方,是否还在回味思念着昔日码头的盛景,还是在张望牵挂着远去的帆影?

尽管码头不在,但我还是向它的旧址走去,过去高陡坚实的码头已变作河滩漫漫、水草茵茵,但此时,我的心中却已是春潮滚滚,碧波荡漾了。一幅幅图象再次浮现在我的面前:

一只只船儿拥靠岸边,身体强健的装卸工们汗流浃背地将货物装运上船。船家满脸笑容地点着装好的货物,也在点着此行的收入利润吧!他们知道一次往来的航运如若顺利的话,足够他们全家一年生活所需了。盘点完毕,他们便起锚升帆,放飞行船,也放飞着梦想和希望,向远方前行。

然而,他们深深知道,前行的路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水上行舟,艰辛和风险时时与他们相伴。

行进途中,如遇逆水浅滩,船工们就得下船上岸拉纤,他们肩勒纤绳,竭尽全力,喊着号子,躬身前行,汗洒岸边路,步步是艰辛啊!

如遇洪水突发,随时都有翻船丧生的可能,曾有这样的船队,晚上在河中休息时,上游突发洪水,船主感到水声异常,忙呼船工迅速起来应对,但还没有来得及,洪峰就猛扑过来,将连在一起的六只船冲得七零八落,最后只有五只船散而又聚,而另一只船却消失在滔滔的河浪中。

河中行船,更要防范匪徒。天不黑,他们就得停船靠岸,寻找当地“势力”出钱保护。附近一位李姓船商曾经有过如此的经历:一次,他们行驶到一个地方,晚上靠岸休息,想着没事,就疏忽大意,没找当地人保护,可偏偏这天晚上,一伙土匪上船,将船工全部绑架后,把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好在财去人安。

……

尽管行船风吹浪打,险道重重,但坚定执着的船家依然不忘初心,破浪前行,祖祖辈辈,薪火相传,创造着河道航行的历史,书写着船家人生的传奇和故事。

直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随着陆地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和汝河的变迁,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汝河航远才渐渐结束。

……

一阵清脆婉转的鸟鸣,将我从沉思中唤回。抬头望去,几只白鹭在上空快乐地盘旋着,鸣叫着,这动听悦耳的声音,也将我从思虑重重的心情变得轻松欢娱了起来。

凝目再望,面前的河水虽然不再宽阔,但依然清澈执着地流淌着。岸上的村庄,也不再是土墙老屋的旧面孔,一座座漂亮的楼房,一辆辆奔跑的汽车,在书写洋溢着着现代农村靓丽的色彩和气息。

历史总归是历史,如流淌的汝河水一去不复返。留给后人的只是追寻与怀念,感觉与感知,也从而催发生成出更多更美的东西。

离开河滩,当我再次走进西长桥村时,看到在村中心一面长长的墙壁上,展现出一幅巨大的画面,那是一幅汝河码头情景的再现:宽阔的河面上,一只只船停靠在码头边,壮实的汉子们正在往船上繁忙地装运着货物。河面很宽阔,远方似乎还有船影点点,是出行,是归来,却看不清楚了。

西长桥,也由于昔日码头的兴盛与长久,如今已在申报省级传统村落。

码头已成过往,行船早已远去。但我想,源远流长的汝河航运文化不会消失,她将永存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流淌在人们悠远的记忆里。

挺立的牌坊

牌坊,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陌生。过去,哪位圣贤功成名就,品德高威,立座牌坊,名曰“功德坊”。哪位女子坚守贞操,情节净洁,立座牌坊,名曰“贞节坊”。哪位孩儿孝敬父母,事迹感人,立座牌坊,名曰“孝子坊”,而許多名胜古迹、城镇要道,为显其美,招迎客人,更是立起了一座座牌坊。古往今来,矗立在华夏大地的牌坊有多少座,我难以说清。

尽管牌坊多地皆有,难以算计,但随着岁月流逝,许多牌坊已不复存在,我所见到的更是少之又少了。至今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位于窦堂村内的那座名为“孝子坊”的牌坊了。

早在孩提时代,我就跟随母亲多次从那座牌坊下走过。我的外婆家就在距窦堂村北仅二里地的石羊赵村。那座牌坊是母亲回娘家的必经之路。记得初次路过那座牌坊时,望着它那红石垒起的高高的模样,便不解地问,那是什么,母亲就说,是牌坊,是从前一个人对母亲十分孝顺才竖立起来的,告诉后人要时时处处不忘父母养育之恩,永远孝敬父母。此后,每次路过这里,母亲就常常这样对我说。从此,这座牌坊和母亲的话语便这样早早地铭刻在我幼小的心里。

后来,外婆去世后,娘家没有别的亲人,母亲就很少再回娘家了。我也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参加了工作,常年在外忙活,外婆家就再也没有去过。窦堂村的那座牌坊就淡淡地消失在记忆中。有时蓦然忆起,便想,岁月荏苒,风云变幻,那座牌坊也许像许多的牌坊一样早已不复存在了吧!

然而,真正让我重新惦记、关注起那座牌坊,是在前些年。随着传统文化热潮的风生水起,我又忆起了那座牌坊,询问熟人,方知那座牌坊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完整地挺立如初,这使我感到非常的惊喜和欣慰。尽管如此,我也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前往,再视它的面容。

好在庚子仲夏,郏县作协组织文友前往长桥镇进行文化采风,我便有幸见到了这座几十年没有再见的牌坊。

如果说,小时候我所看到的是幼稚浅显的认知和外象的话,那么,此次前往我该怎样追寻与细读它的内涵与风韵呢?

牌坊到了,它矗立在窦堂村街的正中间。宛如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我恨不得紧紧地抓住它的手;宛如一个久别的亲人,我恨不得紧紧地将它拥抱。当我怀着如此的心情走在它面前,更是如痴如迷地端详它那不凡的模样了。

这座牌坊,它虽然高只有11米,宽约8米,但在我的面前,它似一座巍巍的高山,使我心怀敬慕,翘首仰之。它是一位沧桑的老人,饱含着无尽的智慧和故事。它全部由红石建造而成,四柱顶立、三梁横跨、三门排列的建筑结构,身姿坚实而优美,感观雄壮而亲切。上面飞禽走兽,人物花鸟,雕刻精致,栩栩如生,每一幅皆为精品,每一物活灵活现。整座牌坊仿佛是一座艺术的殿堂,让人凝目久望,品味无穷。据说,为了建好这座牌坊,每当工匠雕刻到精美之处,主人便慷慨解囊,雕下多少石屑,就付以多少银子,由此可见当初建造者的良苦用心了。

望着这座牌坊,不能不想着冯赞的故事。冯赞是窦堂村人,他从小丧父,在母亲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在贫困家庭长大后的他没有想到会成为一方富豪。至今在窦堂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有一天,冯赞梦到一白发老人对他说:“三山加一岭,银子有一井。”他醒后便踏遍周边的紫云山、阴山、姬山去寻找,却无果而返。当他深感无望时,看到门前有一口枯井,他便想,是不是“山”同“衫”、“岭”同“领”呢,如此便是三“衫”加一“领”啊,于是,他就用三衫加一领的长度在门口丈量,正好是那枯井的位置。他便打开井盖,果见井中有无数的金银珠宝。井中何以有如此宝物,后人相传乃李自成在当地打完柿园战役后离去时埋下的。冯赞由此大发其财。但他并没有被这笔横财冲昏了头脑,而是以钱生钱,巧做生意,赚取更多的财富。同时,他慈悲为怀,义字当头,每遇贫困人家或荒灾之年,他乐善好施,济世救贫,深得乡邻敬仰。更让人敬佩的就是他尊崇孝道,铭记母亲养育之恩 ,极尽孝心,伺候母亲。尽管成为富豪与乡贤的他事务繁忙,对母亲却是每早必请安,每餐必亲奉,母亲年迈重病时,冯赞日夜守护在母亲身边,亲手端药端饭,喂养母亲,直至送终。冯赞因而成为一代乡贤、一名孝子而德高望重,孝感天地,当地官员将其美德上报朝廷,乾隆欣批恩准,这座牌坊便由此建立起来。

牌坊,一个时代的产物,随着时代变迁也会随之消失。时至今日,当那一座座曾经建造得如此坚固、辉煌的牌坊也都一个个消失殆尽的时候,这座牌坊为何历经二百多年依然安稳如初、风韵犹存呢?

询问村人,才知这是他们精心呵护的结果。二百多年来,村民们怀着对冯赞的敬重和对孝道文化的守护和热爱,一直都在用心地保护着这座牌坊。在20世纪60年代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中,有人想拆除这座牌坊,当时的村干部就说,这事还是向上级领导汇报后再说吧,我们不能盲目拆除。面对那场无人敢挡的滔滔洪流,村干部用智慧保护了这座牌坊,当许多地方的古老建筑作为“四旧”被破坏得面目全非时,这座牌坊却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如今,它已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一座牌坊的竖立,立起的不仅是一块块石材叠就的坚实与壮美,一方方图案雕刻的精细与隽永,而且是一种社会道德风尚的认可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标记和传承。

仲夏的午阳显得格外的慷慨和热情,把它的光辉竭力挥洒在牌坊上,牌坊也由此显得格外的出彩和辉煌。我深情地凝望着,尽管那生动的神像、雄劲的狮虎、威风的麒麟、腾飞的长龙以及数不尽的祥瑞的禽鸟、好看的花卉,都让我感慨不已、品味无穷,但此时,我依然将目光长久地盯在那由乾隆皇帝钦赐的“孝子坊”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上。它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格外明丽的光辉,也把我的心映照得热浪骤起、思绪难平。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彩,由此产生的孝道文化更是传统文化的根基和主体。“百善孝为先”突出了孝道文化的排列和地位,教育的“教”字由孝与文组成,可见文化教育与孝早已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了。孝是华夏儿女思想品行的规则和标准,如血液早已流淌在我们的脉搏中,如阳光滋润着我们在成长。

望着这座牌坊,我不仅为冯赞的故事而感动,更想到了古往今来千千万万的人们孝敬父母的孝心和故事……

此时,我也想到了母亲。母亲就是一个很有孝心的人。在我小时的记忆中,母亲就对公爹公婆分外孝敬,每顿第一碗首先端給爷爷奶奶,日日夜夜不停地嘘寒问暖。爷爷去世后,奶奶不幸瘫痪了,常年躺在床上不能起来,母亲就日复一日地精心照料她。更为不幸的是,外婆也随之瘫痪了,躺在了床上,姥爷去世得早,外婆只有母亲这一个女儿,于是,母亲又担起照料外婆的重任,将外婆接到身边,一面参加生产队繁重的劳动,一面护卫着两个躺在床上的瘫痪病人,并把她们照料得无微不至,为之送终。

想到了母亲,自然想到了自己。两年前,八十多岁的母亲不幸摔在地上,再也难以起身。在守护母亲不到一年的日日夜夜里,自己虽也精心地伺候照料着母亲,但与母亲的孝心相比,不知有多大的距离,与母亲养育之恩相比,寸草难报春晖啊!

此时,我多想和母親在一起,让她牵着我的手,再一次与她仰望这座牌坊,听她讲述这牌坊的故事,然而,永远也不能如愿了。

……

同行的文友都已离去,我还没有挪动脚步,仍在深深地仰望着这座牌坊,蓦然觉得它那挺立的身姿仿佛就是一个大大的“孝”字,这形象将会永远地挺立在我的心中!

高耸的古楼

来到长桥,有一座古楼是我必须要看的。它就是位于长桥镇最北端的大李楼村内的那座古楼。

早在许多年前,我就知道这座古楼,并为这座古楼主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感动着,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前去拜访。

古楼很高,距大李楼村还有几里远,我就看到它那高高的房顶了。走进村内,来到它的面前,更是感到它的坚固和挺拔。尽管它的周围坐落着李家老祠堂、王姓家庙等不少的明清建筑和二三层高的现代化楼房,但它仍是鹤立鸡群、气势不凡。它高达四层,在郏县高有四层的古楼是不多的。且古时建筑房屋楼层间距都比较高,这座古楼说是四层,却相当于现在五六层楼的高度了吧。它长有三间,坐北向南,从下至上,皆由青砖层层砌就,中间有红石横墙把守,更显坚实与美观,上面灰瓦覆顶,斗拱飞檐,五脊六兽,保存完好,门窗建造考究,图案雕刻精美。这座楼房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至今依然坚固挺立、气势犹存,不得不让我更加心生敬畏、翘首仰望。

古楼的主人是李台三。他字应卜,号台三。其祖先自明末由山西洪洞县迁徙至此后,因精明能干,治家有方,而成为村中大户人家。因在村中建有这四层高楼,村名便由原来的王楼改为李楼,后又改为大李楼。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到这样的话语:“出郏县,往东看,论有脸,李台三……”当时实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此后便渐渐地明白这其中的道理。

古往今来,人之建房,穷者皆为挡风遮雨,安度时日。富者则或为摆阔,或为逞强。而在那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房屋里,又演绎着怎样的生活和故事?望着这座楼房,不由想起主人那一件件旧事:

李台三的弟弟李应会不幸去世,留下了只有一岁的儿子,李台三便担负起抚养侄子的义务。按理说,凭他的能力,将侄子管吃管住、培养成人是不难的事。但他更是比常人多了一份疼爱之心,不是亲生,胜似亲生。他每天与侄子同吃同住,难以分离。一天夜里,侄子很晚还没有回家,他就一直坐在那里等,直到侄子回家后,他才放心入睡。有一年,侄子得了病,医生拿针刺疗,针刺侄身,如刺他心,他泪流满面地说,有什么办法能帮助我为其分担痛苦啊!

李台三在家中,义养侄子,倾尽爱心。在外面,他义字当头,敢作敢为。他在县城开有商铺,有一天,在县城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有个人拿着银子在市场上买东西,店家发现这银子上有官府的印刻,怀疑这银子是来人盗窃而来,就拿着银子告到县衙,县令便把管理金库的官吏当场缉拿,送入大牢。李台三知道这件事后却坐不住了,按理说,这件事与他毫无关系,管不管都行,而且,管不好还有麻烦呢,但他觉得这是一件冤案,自己必须挺身而出。于是,他就拿着皇上封赏的银子来到县府,为其鸣冤叫屈。县令只好再次审查,确认是冤案后,便将在押人员无罪释放。通过这件事,县令深深地为李台三的大义之情所感动,亲自登门拜访,将李台三举荐为宾客,但李台三没有答应,更没有就职,他认为自己只是做了一件自己该做的事。

在村里,他慈悲为怀,轻财好施,帮助救济了众多乡亲。村中有人家庭困难想去外地的,他就给予粮食让其留下来。有人因为贫穷不能生存的,他就给予金银让其做生意,或给与田地让其耕种,或为其代偿债务。曾有一村人因无能力耕种田地,想外出做事,临行时把孩子领到李台三面前让其照管;李台三不仅精心照管好这个孩子,后来还为其娶了媳妇。有个叫阎文焕的山西人,在李台三的店里当佣人,不幸去世,他的妻子带着儿子痛哭流涕地对李台三说,我丈夫欠下你的债,愧对你,家又离这么远,怎么办啊。李台三不仅免去了债,还购买了棺材为其办理了后事。此后他每年都派人去山西為母子俩送去粮食衣物,救济其生活……

孝感动天。同样,义不仅感动天,还真真切切地感动了皇上呢!在大李楼村,至今还流传着这样的故事:清康熙年间,有一人从这里路过,不幸因劳累患重病。李台三见状将其接到家中,配制良药美食将其调养治愈。那人十分感动,拿出金银答谢。李台三却说,救难抚危乃我平生所好,岂为金银乎?那人便取出腰带玉佩赠送,以表纪念。随后两人坐在一起,侃侃而谈。那人说,我是京城来的,以后有事就去京城找我。李台三说,京城那么大,我往哪里去找。那人说,我家好找,京城最大的门楼那家能卖顶子的就是。随后两人义结金兰,并栽下两棵柏树做纪念。几年后,李台三前往京城,他一面行医,一面寻找那人的地址,刚好被当年那人的随从看到,便把他领到那人的住处。李台三这才明白,京城最大的门楼就是皇宫,顶子就是官帽,那个人就是当年微服私访的康熙皇帝啊!康熙将李台三接到宫中,两人又是彻夜长谈,康熙要封他为御医,留其在宫中,享荣华富贵,李台三却说,他不想身在深宫,要像华佗那样云游天下,为万民医治疾苦。康熙见李台三如此大义,更为感动,便封李台三为“见职平”。如今,由康熙与李台三两人栽下的那两棵柏树依然枝繁叶茂,伴随着这个村一代代的人们诉说着如此的故事。

在大李楼村,除了这座古楼外,还有义士坊、义士祠同样承载着李台三的善事义举。义士坊立于大李楼村北面的许洛古道旁,红石建就,高约三丈,坊上刻有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义士坊”,落款为乾隆五年立。义士祠亦在大李楼,郏县志载:义士祠,在李家楼,祀旌表义士李台三。不幸的是,这义士坊、义士祠已被岁月湮没。

由砖石垒筑的坊、祠随着岁月消失了,但文字却长久地留存了下来。洛阳进士张玉麟在拜访义士坊后曾写下了如此的诗章:“歧路漫彷徨,停骖义士坊。门苔读遗碣,把酒话前芳。末世淳风在,田家至味长。看君高隐意,名利两相忘。”桐城派开山鼻祖方苞诗云:“一生高谊齐嵩岳,千载芳名遍汝坟。”并且,李台三以孝义并重入选《清史稿》,成为郏县唯一入选的草根名人。

……

岁月荏苒,斗转星移。如今,这座历经三百多年的楼房,早已人去楼空,往事难复,岁月的风风雨雨也已把它摧残得格外沧桑。但此时,望着这座古楼,一幅幅的映像在我的面前却展现开来:我似乎看到了李台三日日夜夜进进出出的身影,看到了他坐在楼中思索的神情,看到了他义养侄儿与其亲如父子的浓浓深情,看到了他救急解难的义善举动,甚至还看到了他与康熙皇帝坐在一起促膝相谈的场景。也许,在他的生活中,除了许多的欢乐还有不少的烦忧,每到这时,他也许会登上这高高的四层楼,凭窗远望。那辽阔的大地,秀美的景色,会使他心胸更加宽阔,精神更加欢愉,从而再思谋做出更多更好的善事义举吧!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绚丽多姿。而在由此组成的核心与基石的“礼、义、仁、智、信”中,“义”排第二,可见义之重。义,早已作为中华文化之精髓、中华民族之魂灵被古往今来万万千千的华夏儿女践行着、传承着。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大义凛然、大义灭亲、舍生取义、英勇就义……这一个个由义组成的词语隐含与诉说着多少关于“义”的行动和故事。

……

离开古楼,回到了镇政府所在地,面前的景象更是让我感慨不已。昔日这个古老落后的千年古镇,如今面貌巨变。平坦宽阔的道路纵横交错,两旁楼房鳞次栉比,商铺林立,车水马龙,热闹非凡。这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又该隐含孕育着多少“义”的情怀和故事。

如诗的画卷

在春日和煦的阳光照耀下,我走进了长桥镇楼王村、双槐赵村,以农耕、孝道、村规民约为主题打造的主题街道格外引人注目。小公园、小景点自然和谐、景致各异,完美展现了长桥镇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

广场上,村民们正在健身、聊天,有的还带着孩子在玩耍;广场周围种满了花草树木,在白墙的映衬下显得生机勃勃。美丽乡村建设给双槐赵村带来了全新气象:现在的双槐赵村文体活动有广场,休闲娱乐有游园,全村家家户户实现“开窗见绿”。

今年70多岁的双槐赵村村民李岗高兴地说:“做梦都没有想到,能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品质生活,日子越过越舒坦、越过越有劲儿。”

这几年,长桥镇将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一项民生工程,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入手,下了大力气、大工夫,补齐了基础设施短板,因地制宜改善了村庄环境,增强了辖区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美丽乡村怎么建?长桥镇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思路。他们坚持党建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工作思路,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净化美化乡村、改变环境“脏乱差”的“易容术”,以村庄清洁、道路美化等为抓手,精致打造每条街道,按照“每个村庄有亮点,每条街道有主题,每个游园有特色”的工作思路,持续改善村容村貌。

“以前,我们村里是‘水泥路,刮大风时尘土飞扬,下雨天出门更是一脚泥。现在好了,村里大路铺上了柏油,小路变成了水泥路,生活真是方便多了。”长桥镇时庄村村民时新宽对此深有感触。

实施道路改造工程,是该镇进行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项基础工作。2019年至今,长桥镇通过外联内引,着力在道路改造上下功夫,共争取道路修建改造项目16.3公里。同时,积极推进镇域主干道提档升级,累计铺设彩砖、路沿石2.7公里,补植补种廊道树木4000余棵,新建廊道9.3公里。通过“四横四纵”路网的改造提升工程,解决了长期以来部分村群众出行难、困扰镇域发展的道路问题,推动了人居环境整体提升。

实施农村改厕,也是长桥镇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抓手。2019年以来,该镇抽调专人负责推进全镇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高标准完成了2675户三格式化粪池水冲厕所的改造工作。为破解街道污水横流问题,在整修村道时,镇美丽乡村办指导各村根据村内整体地形在道路旁开挖排水沟,日常生活污水、雨水直接引入排水沟,经村内大型沉淀池处理后再进行二次循环使用。排水沟开挖成本低,便于操作、易于清理,各村道路积存污水现象得到彻底整治。

建管并重,为乡村治理保驾护航。为进一步规范镇区及各村房屋建设秩序,全面清理整治镇域内占道经营、私搭乱建行为,该镇成立了规划委员会和综合执法队,并制定了農村宅基地管理意见。通过广泛宣传、规范程序、明确权责、现场执法,全镇共清理镇村道路两侧违法违规建筑610处,拆除私搭乱建、残垣断壁、老旧房屋500余处,打通断头路36条,农村因建房产生的矛盾纠纷直线下降;并利用拆出的空地新建广场25个,游园53个。如今,镇容村貌显著改善,邻里关系和睦,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显著提升。

长桥镇在推进人居环境改善工作中不搞大拆大建,杜绝千村一面,按照“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故事”的理念,深入挖掘村庄文化底蕴,并抽调镇机关精干力量派驻各村担任人居环境改善工作“特派员”。通过组织党员群众代表、村两委干部外出参观学习、座谈交流碰撞、季度观摩评比等方式发散思维、迸发亮点。目前,充满现代气息的楼王村、具有浓郁乡愁特色的双槐赵村、集休闲垂钓采摘于一体的东谷刘村、弘扬长寿文化的黄庄村、展示农耕文化的时庄村的特色打造已初见成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环境改善见成效,后期管护是关键。该镇引入第三方保洁公司,负责镇域主干道及村域日常生活垃圾的清运工作;并通过红牛养殖、光伏发电等村集体经济项目,选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众担任村级保洁员。村级脱贫责任组结合村庄实际明确每名保洁员工作职责、责任区域,定期对其进行考核评比,并通过各村爱心超市发放绩效奖励。此举有效解决了村庄卫生管护难题,同时带动贫困群众增收,增强了其依靠自身劳动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这个镇众多的村庄,还纷纷建起了名为“幸福院”的养老院,老人们在那里过着幸福舒心的晚年生活,幸福院把孝道文化展现得更加丰富和现实。在镇政府不远的长长的诗词大道墙壁上,有当地一位诗人书写的名曰《长桥赋》的古体长诗,把长桥的文化呈现得更加灿烂和厚重。“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长桥,这片古老的土地,在初春阳光的照耀下,更显得生机蓬勃、气象万千!

(责任编辑:董海燕)

猜你喜欢
牌坊
从时空分布论海南牌坊的功能类型之演变
历史缝隙中的七牌坊
亚圣牌坊
西班牙将建造首座唐人街牌坊
中国现存牌坊文化遗迹的地域分异及成因
安徽桐城六尺巷
禹州龙池花牌坊
《古色古香的腾冲大牌坊——大班美术活动》教案
牌坊文化符号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牌坊和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