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建刚 孟朝月
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品牌将会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也会对GDP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发挥内生循环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比上年增长2.3%,在疫情不利的环境下,中国经济实现“深V”反转举世瞩目,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同时,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为2.1%,与GDP增长基本同步。我国经济呈现这一良好经济现象背后,引发了我们对中国品牌的重新审视。
当今经济环境下,在供给侧与需求侧之间,品牌将会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也会对GDP的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增加发挥内生循环作用。在供给侧,品牌发展会调整供给结构并拉动GDP增长,供给增加和GDP增长也会反哺品牌孕育和发展;在需求端,品牌发展会引领消费观并刺激消費增长,消费增长也会促进品牌繁荣并倒逼品牌提升。品牌已经成为供给之间的助推器、平衡阀和催化剂。
供给端机遇 经济增长催生更多优质品牌
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能够保平稳持续地增长,表明国家供给侧改革成效显著。供给侧改革强调:“提高供给质量,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高质量的产品和优质的服务是品牌培育的前提,而能够适应需求变化持续供给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或服务是培育强势品牌所必需的。随着新经济、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优秀品牌将对供给侧产生重要的助推作用,同时,优秀品牌也会影响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资源的平衡与聚集,从而进一步降低产业集中度,催生和助力优秀品牌成长壮大。
需求端机遇 收入增速为品牌提供了市场
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上首次提出“注重需求侧改革”,会议强调:“要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好态势。”这为中国品牌的发展带来了大好时机。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1%的增速,这意味着中国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将会呈现出:创新化、高端化和体验化。也标志着中国消费市场正在从性价比驱动转变为品牌驱动。这也对未来的品牌培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定要以满足消费者美好生活为导向,坚持创新引领和工匠精神,既要确保高端质量,又要确保品牌与消费者的情感沟通和体验互动,才能最终获得消费者的品牌信任和品牌忠诚。
新的挑战消费模式变化成为发展新机遇
在经济形式整体利好的大局势下,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们看到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实际下降4.0%,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3.9%,在数字下降的表象之后,我们更应该看到是消费模式的变化。一方面受到各地区疫情防控政策的影响,消费者在受限的活动半径里面,进行线下消费的成本大大增加,线上渠道使得供需之间的桥梁更加通畅和便利。但线上消费购买前无法真实感知实体产品,这使得企业的品牌培育和品牌形象变得尤为重要。长期的线上消费使得消费者对品牌的判断趋于理性,会通过各种方式搜集品牌的相关信息,并且相比于客观的文字描述,消费者更偏好于相信他人对品牌产品的直观体验,因而新环境下企业的品牌传播变得尤为重要。
整体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增长、供给侧改革效果显现以及经济发展双循环战略部署的逐步实施,培育品牌的基础和能力得到进一步地充实和提升;同时伴随居民收入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升级,消费者对品牌的需求尤其是优质品牌的需求日益旺盛。品牌的培育与发展迎来一个机遇期。但随着疫情变化和外部环境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增加,品牌的发展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企业的品牌塑造不仅需要自身的努力,还应在政府的引领下,在中介、教育、金融、媒体与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推动下,协同共进构筑品牌生态圈,共同推动中国品牌价值提升。随着我国主导的ISO20671品牌评价国际标准的发布,说明我国在全球品牌价值评价的话语权大大增加,中国品牌应把握机遇,聚势谋远,直面挑战,迎难图新。让供需之间的品牌桥梁更加坚实顺畅,并最终推动中国供需双侧改革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