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管理体系,创建特色教育

2021-07-29 08:53班利生
教育界·下旬 2021年3期
关键词:特色教育

班利生

【摘要】学校文化不仅是一所学校历史的积淀,而且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不是建立便于“控制”的规范,更不是为了“造势”或“展示”,其真正价值应该是点燃师生的心灵,促进学校自我发展。学校的办学思想决定办学特色,应在科学管理体系中发展壮大,创建具有示范性的精品学校。

【关键词】体系管理;特色教育;办学思想

学校的生存、发展、壮大以及立足于社会,离不开学校特色建设。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应立足于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它不仅是一所学校历史的积淀,而且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我们必须认识到,学校教育管理的目的不是建立便于“控制”的规范,更不是为了“造势”或“展示”,其真正价值应该是点燃师生的心灵,促进师生自我发展。

一、传承创新,确定办学新思想

田林县利周中心校是一所乡村壮汉双语学校,也是全区壮汉双语学校校长模块化培训学校之一。从2018年起,学校着手推行特色建设,在专家、学者的引领下,学校在特色建设上迈上了新的平台,成为县区域示范性学校。在开始定位学校如何创建特色学校建设中,从学校领导到教师及社区的学校管理委员会成员,都从不同角度和深度去挖掘特色学校建设的内涵。学校领导班子走访区内近十所名校,积累了丰富经验。在教师、学生、家长等不同的人群中,通过问卷调查,几经排序,反复修改,最终定位在人的管理上求特色发展,从“习惯养成”“老山文化”中不断提炼,最终形成“行正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围绕学校在今后办学的道路上要走什么的路,办什么样的学校,育什么样的人提出了更有代表性、科学性和可塑性的要求。

(一)特色主题

行正教育,通过行正教育让人的品行、行为、行动达到心正、身正、笔正、行正,即“三行四正”。

(二)特色内涵

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以传承民族文化为己任,弘扬壮乡行正求真、顽强拼搏的精神,倡导全体师生及社区成员做人做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心中充满阳光,健康向上;培养品行端正、习惯良好、文明礼貌及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创建一所博爱、礼仪、绿色健康及壮韵浓厚的双语学校。

(三)核心理念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阳光快乐,健康向上,品行端正,知行合一。

(四)育人目标

培养品行端正、习惯良好、文明礼貌以及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五)办学定位

创建一所博爱、礼仪、绿色健康以及壮韵浓厚的双语学校。

二、追溯历史,寻找特色建设之魂

认知学校发展历史,定位好学校发展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同师生进行座谈时说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他一再强调:“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一所学校必须要了解自己学校的发展历史,从学校历程的脚印中看到积淀的亮点,不断总结提升,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文化,才是学校发展形成的学校文化。这种学校文化来源于学校发展过程中,对学生和教师是一种榜样的力量,比照搬别人的东西更有价值,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学校很有必要让每一个社区的成员、每一位师生认知学校的发展历史,看到学校的优势和劣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从学校的发展历史中不断挖掘学校文化。

壮汉双语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和非壮汉双语学校有一定的区别,将地方民族文化和风土人情作为地方课程融入课堂中,能够推动学校文化的健康发展。广西教育学院陈向阳教授精辟论述道:“学校的方向做到越清晰、越简练,指向越集中就越好,学校只有一个指向,就是‘学校价值观-学校办学思想-学校办学思路一条脉络,因此,必须清晰准确地加以表达。”可想而知,让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学校每一个校园文化的空间里起到引领的作用十分必要,不能偏离办学方向去谈什么其他特色校园文化。

利周中心校具有近百年的办学历史,形成了具有壮民族文化的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批在社会上具有深远影响的名人志士,涌现了博士生、专家、教授、学者,有的在政界上名望极高。北路壯戏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代北路壮戏传人闭克坚成为家乡民间老艺人,传承着民族文化。学校在文化、体育、艺术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这些具有影响的学校发展历史被不断积淀、提炼,形成了学校特有的文化。学校紧紧围绕学校发展历程,围绕人的全面发展去打造学校特色,提出了“行正教育”,在行正校园、行正德育、行正教学、行正管理、行正社区五个领域推进,使全体师生及社区成员都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感受到,让每一件事都在“行正”的内涵中表现出来。正因为特色学校建设基于学校发展的历史,建立在广大师生和社区成员的心目中,是大家的共识,因此刚起步就得到了师生及社会的认可,真正体现了学校的核心价值。

三、校长引领,树立特色建设典范

学校特色建设在筹划过程中不是校长一个人的事情,也不是几个学校领导闭门造车就能描绘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校园文化,而是在以校长为核心的带领下,每一个学校领导班子责任分工,共同承担起学校文化建设的责任,引领全校师生及社区成员共同参与特色学校建设管理工作。校长作为学校最高层管理人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是学校的灵魂和神经中枢,对学校的生存、发展要有战略眼光和持续性战略思考。特色建设的核心在于人文化建设,离开了人文化建设去谈特色建设的就是丢了“根”去关注所谓的“枝繁叶茂”。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壮汉双语学校强调的是自上而下、全员参与、民主集中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人的力量,让社区群众、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到校园文化的每一个建设环节中,增强教职工的育人意识和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发挥率先作用。

一个好校长能带出一所好学校。校长在学校特色建设中应扮演导演及主角。校长要高瞻远瞩,用新时代的理念去探究学校特色发展,明确学校发展是在校长的引领下,全体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而实现的。在特色学校建设中,校长要避免自己一个人说了算,要充分听取民众的心声,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否则学校将经不起时间和空间的考验,带来负面影响。

校长要基于学校传统文化的角度,用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敏锐的洞察力,把时代精神和学校的客观实际及校长的办学理想紧密结合起来,挖掘提炼出与时俱进的文化亮点,形成学校所特有的精神文化,从而确立学校发展的灵魂。这是一个不断传承、不断创造的过程。校长要当好学校精神文化的传承者、排头兵和领头雁,才能完成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四、师生参与,打造特色建设生力军

全校师生是学校特色建设主力军,用集体的智慧和创新精神去创建特色,让特色培植学校师生一代新人。只有一支敬业爱校的教师团队,才能在办学理念的引领下,风雨同舟,众志成城,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在师生的积极参与和社区成员的共同支持下,办好教育为人民的新格局。同时,通过问卷调查、社区访谈等方式,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学校特色建设中,让壮汉双语学校在特色建设中筑起一个全民参与平台。学校文化不仅影响着师生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着师生的价值取向和学校的发展走向。

学校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是学校特色发展的生力军。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学校先后召开了全校师生大会、教师大会、学生代表会和家长会等,不断修改特色学校建设的每一个细小环节,从小事入手,从长远着想,“行正”为先,始终牢记:从学生良好习惯培养抓起,从师德为范做起,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的新人。纠正不良习惯,从就餐秩序、出操队形、礼仪标识、大集会秩序、上课习惯等各个方面抓起,让“行正教育”不是挂在嘴边的口号、墙上的宣传板报,而是进入到学习及生活、行为习惯的小细节中。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動,在活动中体现“行正校园”主题;实施家长进课堂开放活动,让家长了解学校教学的新模式,体现“行正教学”领域。建立对学生、教师的量化评价体系,让“行正教育”不局限于学生的“三行四正”,要求教师也做到“三行四正”,为人师表,做德高望重的人民好教师。

五、社区支持,助力特色建设快发展

学校特色建设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促进特色建设向前发展。

一是依托社区,充分整合利用各类社区教育资源,建立了各类实践基地,为学生搭建起广阔的社区实践舞台。目前,社区成立了壮戏进校园实验基地,承担本区域学生校外素质教育的主要工作;组建了马骨胡社团,由民间老艺人传授技艺,传承民族文化艺术。

二是定期开放学校教育资源。学校定期向社区开放已经成为当地一项既定制度,一方面可以为社区居民提供锻炼与学习的场所,另一方面为社区组织活动提供了场地、师资等。

三是积极挖掘社会教育资源。学校经常邀请社区的书法家到校传授书法艺术,让学生热爱祖国的文字,正气修身;邀请社区名人到校介绍成功的人生经验,教育学生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做人,有理想,有责任,有担当。

丰富的活动并没有影响教学质量,反而有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我们始终以秉承民族文化、培养现代文明为目标,遵循“勤奋睿思,行正求真”的校训,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努力推进体系管理,着力打造壮汉双语学校特色教育,为创建具有示范性的精品学校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陈向阳,陈丽萍.学校领导力[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81-82.

猜你喜欢
特色教育
创建农村学校艺术特色教育的途径和措施
张力课堂,让幼儿乐在“棋”中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中医学专业特色教育的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