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运, 北外滩之精华

2021-07-29 08:50童孟侯
航海 2021年3期
关键词:工学院海员航运

童孟侯

北外滩因港而兴

有“万国建筑群”之美誉的上海外滩和璀璨亮丽的陆家嘴是国内外来访者向往之地。而今,既不老也不新的北外滩抢了它们的风头,成了上海的热点。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个热点的内核其实是滚烫的航运!

可不是吗?这里有3.53 km长的岸线,这里有实力雄厚的航运一条街。这里已经形成三个中心:一是航运要素集聚中心,二是国际邮轮客运中心,三是口岸服务中心。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与对岸上海中心隔江相望。

作为上海航运业的发祥地之一,航运业在北外滩其实已经走过了一个半世纪。

早在1843年,上海正式开埠。仅仅过了两年,英国的东印度公司就在北外滩区域建造驳船码头,之后就出现了宝顺码头和旗昌码头。东大名路388号小红楼,就是当年英商耶松船厂。

19世纪中后期,美商、英商、日商和中国轮船招商局,纷纷在虹口沿江地带抢滩,建码头,造堆栈,开船厂,盖仓库(有沙逊仓库、马登仓库、兄弟仓库等),竞争非常激烈!

一个事实明摆着:北外滩是中国最早建立轮船码头的地带,是地地道道的航运风水宝地。还有一个更浅显的道理:不要说一个区域,许多大城市都是因港而兴,依水而盛。

从1949年10月开始,北外滩区域所有外国人开设的码头、仓库、堆场、船厂全部收归国有,这里成了上海航运业重要操作场所,尤其是外贸进出口货物和散货运输,一切都由我们自己运作。

北外滩是如何形成气候的

现在,我们来捋一捋改革开放之后北外滩走过的历程——

1996年,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水运交易要素市场——上海航运交易所在北外滩成立。

1997年,我国航运业三大龙头企业之一的中海集团落户北外滩,它是挂“中”字头的,是央企。

1998年1月,中远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总部,由北京迁入上海东大名路378号。

1998年,北外滩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建立“一门式”通关服务平台,提供“集中、便捷、经济、高效”的通关服务。在这个唯一的以航运服务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区域内,船公司、航运金融、交易经济、海事仲裁、信息咨询、教育培训、船代、货代等,形成了一条航运服务产业链,凡所应有,无所不有。“一门式”服务及时挂上了这根“链条”。

2002年,据《解放日报》报道,与外滩南北呼应的上海北外滩地区整体开发2月5日正式启动,它将成为黄浦江沿岸的又一亮点。

同年,虹口区政府编制了《北外滩地区发展规划》和《北外滩城市形态设计综合方案》。虹口区政府阐述得非常清楚,开发北外滩是1990年上海启动陆家嘴规划建设之后,最大规模、最大能级、最大手笔的方案,机不可失。

同年,北外滩规划建设指挥部成立。

同年,北外滩航运服务企业已经达到508家。

2003年,仅仅过了一年,据新华社报道:上海北外滩开发全面启动,将与陆家嘴隔江相望,它是老外滩的延伸。

新华社的报道提示读者,这可不是传统的区域开发,也不是简单的项目开发。

2005年,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落户北外滩。

同年,北外滩获批成为上海首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中唯一以航运为特色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

2009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其中指出,到2020年,把上海基本建成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是国家的战略规划,不仅仅是上海的。

2011年,第一家航运产业基金管理公司正式运作,实现了对航运产业基金的募集和管理。

2012年,北外滩被交通部授予“航运服务总部基地”的称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航运服务领域的“总部基地”。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北外滩、陆家嘴、洋山保税港、临港新城、外高桥保税区。其中,北外滩是上海唯一的以航运服务为特色的,和其他功能区错位互补。

2016年2月,中远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成立,总部设在上海北外滩。它由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总公司与中国海运(集团)总公司重组而成,经营船队综合运力世界排名第一。

2017年,北外滩的航运服务企业达到4 452家,较之2002年的508家,翻了8倍多。

2020年,上海首次跻身国际航运中心前三甲,仅次于新加坡和伦敦。这个航运服务的集聚区已经基本建设成企业总部基地、航运要素集聚中心、国际邮轮客运中心和口岸服务中心,吸引了船公司尤其是世界大型班轮公司、船代货代企业、邮轮公司、海事法律商务会展机构入驻,成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中的航运中心,达到了国务院2009年《意见》中提出的规划。

北外滩形成气候的根本原因是上海基本建成国际航运中心,北外滩是航运中心的中枢神经。

如今,从空间布局看,北外滩是市中心成片规划、深度开发的黄金地段;从发展视线看,它是浦江沿岸的中心节点;从浦江两岸联动看,它是和陆家嘴隔江相望,交相辉映,错位发展……就这样,3.66 km2的“世界级”北外滩正式浮出水面,这个不老也不新的地方,要和外滩(老的)、陆家嘴(新的)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共同构建上海的“黄金三角”,这不仅仅是虹口区一个区的规划,而是上海市的蓝图!

北外滩将要实现生态航运中心、智能航运中心、知识航运中心三者有机统一。最近,北外滩被冠以一个新称呼——世界会客厅!

说到“世界会客厅”,其实在1949年之前,北外滩就已经有了不少“世界”因素,就以短短的一条黄浦路为例,20号至今还是俄罗斯领事馆,25号曾是丹麦领事馆,36号曾是美国领事馆,42-44号曾是奥匈帝国领事馆,60号曾是德国领事馆,106号曾是亚洲和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总部、联合国救济总署、日本领事馆。浦江饭店原来是英国人建造的礼查饭店,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是上海最早的西式饭店……所以,有人说,北外滩的黄浦路不就是上海的“东交民巷”吗?

2020年下半年,北外滩公示了《虹口区北外滩街道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

北外滩名称的正式确立

我们再捋一捋“北外滩”这个新名称的正式确立——

昆明路73号有座下海庙,过去曾是渔民和船民出海前必到之处。下海庙的庙门外有对联,上联是:上海下海,下海在上海;下联是:大山小山,小山爱大山(山的谐音是“善”)。

多年前,在讨论上海全力打造时代都市新标杆时,研究提篮桥地方志的专家认为,既然要正式开发这个上海市的新热点,名字不是现成的吗?就叫提篮桥嘛!因为它一直坐落在我们提篮桥街道。外滩——陆家嘴——提篮桥。

有位航运专家皱起了眉头,说:“大家都知道,上海市提篮桥监狱也一直坐落在提篮桥,久而久之,上海老百姓习惯把‘提篮桥这三个字作为监狱的代名词——“送伊到提篮桥去”,就是把坏家伙送去蹲监狱的代名词。就像西宝兴路,有个殡仪馆几十年一直开在这条马路上,上海人便把过世的人要去的地方叫作“送到西宝兴路去”。所以,我的意见,不宜把这个即将大规模开发的区域叫作提篮桥。”

提篮桥街道的专家坚持己见,说:“提篮桥这三个字其实是很庄重的,过去这地方真有一座桥,老百姓过桥到下海庙去,手里必提着一个篮子,这个篮子不是一般的小菜篮子,而是那种很讲究的提篮(就像宁波人用的“并盆篮”),有格子,有盒子,里面装着吃的用的,是用来供奉妈祖的。这种提篮的篮柄是方形的。而这座桥的形状跟提篮的篮柄非常相似,所以,大家便把这座桥叫作提篮桥了。”

航运专家说,提篮桥这个名字是不错的,但是从开发上海的“黄金三角”来看,格局还是小了一些。

街道办的人反驳,大虹桥不也是“桥”吗?有什么不可以?虹桥的格局小吗?

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市领导拍板:民风和俗称往往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形成的,要一下子变更比较难,还是避开“提篮桥”,叫“北外滩”!

曾经担任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开发公司总经理的王安德,被北外滩建设委员会特聘为专家。复旦大学教授李天纲也被请来出谋划策,他指出,北外滩是海派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上海保存“以港兴市”历史,叙述19世纪中国早期工业化过程的最佳场所,这一点不能忘记。

从外滩跨过外白渡桥,就是北外滩地界了。外滩基本上是经典的历史建筑,而在北外滩,也有不少著名的老建筑:上海大厦、浦江饭店、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邮政大楼、下海庙、上海海员医院……

北外滩最美历史建筑

说到北外滩,不能不提上海海员医院,它是因航运而生的。

别看海员医院不大,它可是当年上海不多的“涉外”医院。上海港来来往往这么多外轮,到港下地这么多国际海员,他们既有小毛小病,也有重症急症,于是,都被送到这家有特色的专业的海员医院去。这里设有专业的国际海员门诊部和国际海员住院部,4 000多个外国海员曾经在这里住院,得到了特别的照顾和治疗;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海员在这里看过病。

有一次,我和国际海员俱乐部主任一起,到海员医院看望得了带状疱疹的英国菲尔丁船长。船长说:“这家医院是我们英国人亨利·雷士德先生建造的吧?”我暗暗诧异:不会吧?海员医院开办五六十年了,从来没听说是外国人建造的。难道是菲尔丁船长和我们套近乎?

我回家就查阅资料。果然,菲尔丁船长说得一点没错,海员医院的建筑正是英国建筑师亨利·雷士德出资建造的。

那是一百多年前的事了,英国小伙子雷士德越洋过海来到上海,他先是在上海的工部局任职;后来,也就是1860年,他自己开办了德和洋行,再后来,他就开始兼做房地产生意了。

从此,雷士德深深爱上这个“滩”,再也没有离开过,1926年逝世,遗体安葬在上海静安公墓。专业机构对雷士德的遗产进行估价,1927年的总值达到白银2 000万两。

雷士德是建筑师、房产商,也是慈善家,他在上海捐资建造了不少项目:有雷士德医学研究院,有雷士德医院大楼,有嘉兴路礼拜堂,有虹桥的上海聋哑人学校……还有,就是海员医院的前身——雷士德工学院。

可是,工学院的建造是雷士德过世以后的事了,他在遗嘱中写明要用他的遗产建造一所工学院。现在无法考证工学院的选址是否雷士德生前亲自定夺的,东长治路505号,建筑占地达到上万平方米。

用无人机俯瞰雷士德工学院,就会呈现出一个大写的Y,中间为入口,尖券门廊,顶部为穹顶塔楼,一条道直通楼房的底部,两侧则对称展开,灵动而又气派。建筑的窗间墙饰为竖向线条装饰,伸出的女儿墙折线起伏,并有装饰图案。不只是窗间墙饰,还有很多建筑构件采用了齿轮、角尺、天平、显微镜等机械和科学仪器图案,它是装饰图案和建筑功能巧妙结合的合理设计,颇具文艺气息。

曾在日本开设建筑设计公司的陈茂华大师(中国第一个商业综合性广场宁波天一广场就是他设计的)认为:整个建筑为英国哥特式建筑,ArtDeco风装饰蕴含其中,古典对称的设计凸显简约大气,尤其是外立面几何的挺拔竖向线条,强调对称,干净利落,体块构成,形成強烈的视觉感受,以及独特的韵律感和尊贵感。

把雷士德工学院称为“北外滩最美历史建筑”绝不过分。

雷士德工学院变身海员医院

1934年10月,雷士德工学院正式开学,院里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机械电器工程系等。学院以培养工程师和建筑家为目标。招收的学子基本上是男生,授课的是英国籍教授。

令人愤慨的是:雷士德工学院只开办了10年。1944年,战火纷飞,工学院被日本海军占领了。直到8年抗战结束,这里才被改为另一种类别的学校——吴淞商船专科学校(上海海事大学和大连海事大学的前身),这所赫赫有名的“商专”被称为“中国航海家的摇篮”,培养了多少中国出色的航海家和水运管理专家!

请注意,以往的雷士德工学院已经华丽转身,正式和航运挂上了钩。

我国航运历史源远流长,然而,海员的医疗问题一直不能像“吴淞商专”那样同步跟上航运的发展。船舶流动分散,在港时间很短,很多海员身体有恙,无医无药,怕被耽误了。当时闻名中外的招商局,也只有一所为高级船员服务的低级医务室,医护人员统统加起来只有5人。这个医务室就设立在东长治路505号。

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提上了议事日程:要切实解决海员得病之后的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治疗海员的职业性、常见病和多发病,切实为海员当好后勤,这难道不是有利于国家航运业的发展吗?

1955年1月22日,新中国航运业的龙头——上海海运局决定:把原来的“吴淞商专”所在地的雷士德工学院,改建为上海海员医院。

用务工人员的称呼来命名医院,这在从前闻所未闻。我们听说过邮电医院,没听说过“邮递员医院”;我们听说过煤矿医院,没听说过“矿工医院”。可见当时对广大海员的重视,就叫它海员医院,而不叫什么“航运医院”或者“水运医院”。

应该说,上海把原来的雷士德工学院改成海员医院,也是符合雷士德先生遗愿的,他一生关注中国平民百姓的看病治病问题,曾经拿出一部分钱捐给华德路(今长治路)12号的圣路加医院,送给忆定盘路(今江苏路)的中国盲人院,送给经济拮据的南市精神病院……

数年之前,海员医院歇业。

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在1994年时,已经被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今后,这个矗立在北外滩的优秀历史建筑会有什么用途?开设博物馆?变成艺术展览厅?航运界的一位前辈说:“我估计它还会和航运紧紧挂钩。”

猜你喜欢
工学院海员航运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盼望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盼 望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盐城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