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外貌看人物精神

2021-07-29 08:48刘小刚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1年4期
关键词:外貌孔乙己

摘 要:通过身高体貌、服饰装扮、语言声调、神态动作、周围环境的映衬、与人交往和反常行为的解读,我们大体可以去了解判断出人物的生活状况、个性特色、行为动机、内心需求、性格品质、情感意志和思想变化,借此了解人物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外貌 人物精神 《孔乙己》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1.04.013

本文以魯迅的《孔乙己》为例,通过以身高体貌的描写去考察人物的生活状况,以服饰装扮推测人物的个性特征,以语言声调挖掘人物隐藏的行为动机,以神态动作看人物的内心需求,观察周围环境映衬的性格品质,在与人交流中感悟人物的情感意志和探究反常行为背后的思想变化等七个方面的实践,探索人物的精神世界。

一、身高体貌透露出的生活状况

孔乙己身材“很高大”,视觉上应该是有力量、能给人带来压迫和威胁的,但现实中反而处处被人欺辱,甚至包括几岁的小孩子也会“在笑声里”离他而去。身体的优势没给他带来“安全感”,有力气却“不会营生”,这成了他被“取笑”的一个标签。

孔乙己“青白脸色”。“青”是肝气不畅,“白”是气血不旺,从中医理论看,我们本能的会认为他患病体弱、生活条件差。这里似乎成了“空荡荡的躯体”和“有趣的灵魂”的分离的某种隐喻,皱纹间的“伤痕”更是佐证了强健的“思想”要比“空虚”的躯体重要得多。要想不再受到伤害,应该从改变观念“强智”开始,这也是鲁迅文学“改造国民性”思想的艺术探索。

二、服饰装扮暴露了个性特色

到底是坐着喝酒,还是站着喝酒?选择招待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穿长衫”。一件衣服成了身份的象征。但同样的“长衫”,不同的命运!“穿长衫”的孔乙己和“短衣”一起,一墙之隔“雅间”的“长衫”们是不屑与其为伍的。面临两难选择的孔乙己,一方面是读书人的“清高”和“虚伪”,另一方面则是面对现实的无奈和保护自己的需要。传神的“脏”“破”两个形容词,点明了穿着长衫的孔乙己是假借其“身份”,且时间长、经济拮据、生存环境差;简洁的“补”“洗”两个动词,则将孔乙己好吃懒做、得过且过的形象,鲜活地呈现在大家面前。

三、语言声调隐藏了行为动机

如果说“上大人孔乙己”是鲁迅给孔乙己“绰号”的注解,那么孔乙己在面对众人诘难时的语言声调则隐藏了他遇弱而恃强,遇强则“窃”的行为密码。一个“上大人”便是其行为背后的动机所在。从描红纸上无声的语言展示,到与人怒对时夸张的“排出九文大钱”,再到“睁大眼睛说”“涨红了脸”争辩,最后到“难懂的话”,从无声到有声,从身势语到表情语,渐次递进中语言不断转换,声调忽高忽低,将自诩为“人上人”的孔乙己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了我们眼前。一个“上”字就将孔乙己虚弱的优越感,刻画的入骨三分!

“短衣”们“看着他笑”“叫道”,到“故意”“高声嚷道”,再到“亲眼”,最后“都哄笑”,同样的“身份”,不同的境遇!从微表情到显语言,从“含蓄”到“赤裸”的直白“嘲弄”,当人和人的交往丢掉了“温情”,要靠与“比自己惨的人”比较才能找到价值,那么这样的“人的价值”就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人物语言声调总会有意无意地暴露他们的行为动机,借助这种方法,我们就能很快把握人物的真实想法。

四、神态动作变化中的内心需求

此时已经被从舒服伺候长衫主顾的“肥差”降级到柜外伙计的“我”,又面临着岗位的再次被动选择,前次因为“样子太傻”,这次因为“不够机灵”,被下放到“专管温酒”,岗位的三次变化,既是掌柜“生意”所需,也是当伙计的“我”在当时社会环境中缺乏诚信,没有职业荣誉感的一抹缩影。因为“荐头的情面大”没被下岗,对于十多岁的“我”又是怎样的人生无奈啊!这种变化映射的正是人物内心需求未被满足的困顿。

“欣赏满足物之内”,人才有获得感。“短衣”们需要消遣时,从对“一碗酒”的认真执着,其中又透露出多少的人生辛酸和世事沧桑。从“亲眼看”,到看过“底”,最后亲看“里”的三次变化,神态动作的变化将劳动者认真细心和对“作假”的深恶痛绝,明了“阴谋诡计”的俗世闹剧生动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不管是初涉江湖的“我”,还是摸爬滚打去拼的“短衣”们,他们追求安稳、公平和幸福的好日子的内心需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是无法被满足的。这样一团炽热的火,这种不安定的因素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起社会巨变。对这种神态动作变化累积后引起“蝴蝶效应”的细微洞察,正是鲁迅文学革命性的艺术的超前预言。

五、周围环境映衬的人物性格品质

“曲尺形的大柜台”就像是一面“照妖镜”,它照射出的是人性的灰暗。一个柜台、一碗黄酒、一碟茴香豆,简单的环境设置将二十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环境具化到鲁镇一个小酒店—咸亨酒店之中,人物社会地位的高低简单等价于他们消费的金钱的多少上,这就将人们性格中追逐利益、拜金享乐的具象放大,人物的性格品质也在这样的环境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更多的是假丑恶。

“整天的站在柜台里”枯燥的工作环境,“温酒”动作的机械重复,只会压抑人的天性,甚至容易形成偏执或扭曲的性格,就如文中“我”所自述的那样:“教人活泼不得”。鲁迅为我们创设了四次众人场合的“笑”的环境:从孔乙己被揭伤疤“引得众人都哄笑”,到被讥讽没考中秀才“都哄笑”,到教“回”字写法孩子“笑”,最后到旁人“说笑”,将众人病态的“集体无意识”的性格缺陷形象化地展现在了我们眼前。

六、与人交往流露的感情意志

“满口之乎者也”的孔乙己,在没有条件也没有能力“读书”的劳动者中显得“鹤立鸡群”。如果一个人身“穿长衫”、说着“教人半懂不懂”的语言来凸显自己的优越感和存在感,那么这个人一定是有着“病态”的审美倾向的。“与人为善”才会“同声相应”,那么别人只称其绰号“孔乙己”,而不知道他的真实名字,也就“理所当然”了。

除开众人“有意无心”的嘲弄和孔乙己“故作清高”的“显摆”,在孔乙己与人交往中流露出“矛盾化的意志”,我们也要引起重视。“一笔好字”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不管是去“进学”,还是作为一种“营生”,都是有可以预见的成功的,可是“坏脾气”“好吃懒做”却成了孔乙己的“主流”情感表达,甚至演变到“偷窃”,这不得不让人深思。我们更应该去挖掘造成这种性格和“矛盾化的意志”背后的社会土壤。

七、反常行为背后的思想变化

“单调”“无聊”的“我”,原本应该主动去改变自己,却在遇见和自己同样没有“地位”的孔乙己时“笑几声”,这一反常的行为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对十二岁起当伙计的“我”,鲁迅没有交代“我”的教育经历,只是强调了有个“情面大”的荐头,据此我们可以大体推断出“我”是“不学无术”的,是要依靠别人的“弱者”,面对“沦落人”的孔乙己缺少同情,沦为无聊的看客“笑几声”,也就在合情合理中了。在经历了“岗位”的不断变化,人情冷暖之后,却没有自强不息,反而加速了“我”的庸俗化,这也正说明弱小的“个体”在非良性的“环境”中大概率会走上同化之路。

马克思说“物质决定意识”,没有“经济基础”的“我”和孔乙己,在鲁镇小环境里“安逸”地生活着,我们不去苛求他们“抗争”,但对近墨则黑的人性劣根性要保持警惕和反省。只有当无数“个体”被“唤醒”,产生了向上的“思想力量”,才会出现“大同”的理想趋势。

参考文献:

[1] 鲁迅《呐喊:插图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2] 〔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孙绍振《名作细读:微观分析个案研究(修订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年。

(刘小刚,1981年生,男,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学法和审美)

猜你喜欢
外貌孔乙己
描写人物外貌四忌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吸引
写好人物外貌
外貌描写慎“化妆”
孔乙己(下)
孔乙己
请你们,把我们的外貌还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