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权是什么?产权市场的重要作用、建设意义和发展历程,产权交易的服务功能、运行模式、基本属性、创新案例以及各领域深度融合,产权资本市场的重大使命和广阔未来……等等,都能在《见证产权市场的力量》(以下简称“《见证》”)一书中找到答案。本书的作者蔡敏勇同志是我多年的老朋友,我在他的新著《见证》中深切体会到一名老产权人在产权资本市场创新实践5555天的坚定、坚持和坚守。在《见证》中将中国特色、面向世界的产权资本市场波澜壮阔的三十余年发展史展现的淋漓尽致。在《见证》中,作者用理论、用案例、用模式、用联动、用创新充分证明产权交易是优化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要方式,是形成先进生产力的重要动力。
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在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工作期间,就对上述问题感兴趣,所以我带着一连串思考一鼓作气读完了《见证》,随后又与蔡敏勇同志进行了多次深入交流,对产权资本市场的历史有了更准确、清晰地认识,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现就我的理解,将本书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和内容要点撷取如下。
一、重心转移,经济为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全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移,或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双轨运行,要按经济规律办事,重视市场价值规律,此举开启了商品经济,或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进程。
二、商品经济,三大特征。商品经济一般分为:生活资料商品化,生产原料商品化,生产要素商品化。与之相对应的是生活资料商品市场,生产原料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商品市场。生产要素商品市场分为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单要素市场(如人才市场、土地市场等)。其中,资本市场由股票市场和产权资本市场两大部分组成,股票市场具有标准化特征,产权资本市场具有半标准化、非标准化特征,两个市场形成平行运行、互为补充关系。从经济学定义上梳理,单要素市场可划入资本市场范畴,特别是产权资本市场范围。
三、商品经济,由点到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生活资料商品化不断深化,市场形态日益壮大、日益成熟、日益深化,生产原料商品化逐渐推进、范围扩大。而生产要素商品化需求渐生,导向渐强,动力渐大。1980年中国加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这是我国科技迈入商品化、资本化、国际化进程的重大标志。1983年,浙江开创了全国生产要素商品化之先,步入引领集体所有制企业改革之先行列,产权资本要素商品化之路由此展开。当时,生产要素商品化在全国是一点先行、点点试点、多点开发、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浅入深,生产要素商品化流量由小到大。1984年,武汉市理论界在全国率先提出了企业兼并机制理论,并鼓励大胆进行实践探索。1984年7月,河北首次展开国有企业产权交易活动,涉及横向兼并、纵向兼并,国有企业场外产权交易、产权资本要素商品化进程悄然涌动。
四、三大商品,呼唤市场。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改革的决定》”)。全面加快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改革步伐,生活资料商品化和生产原料商品化向纵深发展。同时《改的革决定》提出:“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产权可以转让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激发了生产要素商品化动能,催生了各类生产要素商品市场,呈现出生活资料商品化市场、生产原料商品化市场和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共同发展局面。
1986年12月,国务院下发文件《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指出:“各地可以选择少数有条件的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进行股份制试点。”全面启动企业产权资本要素和国企产权资本要素商品化进程,产权交易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展开。1987年10月,《党的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指出:“改革中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例如发展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和劳务市场,发行债券、股票,都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明确指出:“一些小型全民所有制企业的产权,可以有偿转让给集体或个人。”产权资本要素商品化进程的节奏加快,产权交易趋向活跃,呼唤着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平台产生。
五、要素市场,破冰之旅。在生活资料商品市场、生产原料商品市场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应运而生,生产要素商品化市场平台建设步伐加快。1988年5月,武汉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下发《关于同意成立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事务所的批复》(武体改〔88〕第012号),武汉市企业兼并市场事务所正式成立,这是中国产权交易机构的破冰之旅。全国各地产权交易市场平台建设步入星星之火、风起云涌时期。
六、产权交易,纳入监管。国资产权交易被纳入国家国资监管部门监管范畴。1989年2月,国家体改委、国家计委、财政部和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关国有企业兼并和各类企业兼并纳入监管范畴的部门规章。国家国资监管部门启动了对产权交易监管程序。
七、产权市场,初露头角。在明确产权交易纳入国资监管部门的监管大格局下,各地产权交易所建设加快步伐。1993年12月,上海技术交易所诞生,这是中国第一家技术交易所在上海率先成立,开启了中国技术商品化和资本化进程,具有我国技术进步划时代的意义(上世纪90年代后期,本书作者蔡敏勇同志任上海科学技术交流开发中心主任,上海技术交易所归属于上海科学技术交流开发中心)。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进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1994年4月,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成立运行,由上海市農委主管,首批220家企业上市转让。1995年5月,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布《关于加强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国资产发〔1995〕54号),进一步细化国资产权交易监管工作。
八、各地交易,风险迭起。要素市场由资本市场、金融市场、单要素市场组成;资本市场由标准化股票市场与半标准化、非标准化产权资本市场组成。上世纪90年代初,个别产权交易机构不明事理,卷入标准化的股票市场之争,踩了红线,为此付出沉重代价。1993-1994年,四川省先后设立了四川产权交易所、成都产权交易中心、乐山产权交易所,从1993年下半年开始,三个交易机构先后推出了产权拆细转让业务,向社会公众出售。1994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产权交易管理的通知》,宣布暂停企业产权交易市场和交易机构的活动。1995年,四川省的产权拆细转让停止,成都产权交易中心、四川产权交易所相续关闭。1998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证监会关于<清理整顿场外非法股票交易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严禁各地产权交易机构变相进行股票上市交易。”《通知》决定全面清理整顿非法股票交易市场,采取严厉的手段强化金融监管,对金融业务机构进行缩编。个别地方产权交易机构卷入标准化股票交易之争风波基本平息,各地产权交易机构进一步明确非标准化、半标准化的产权资本市场发展方向。
九、要素流动,优化配置。产权资本市场让生产要素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进行流动与交易,进而实现优化配置,才能培育与发展先进生产力。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创新要素和产权资本要素,产权资本市场就是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市场平台。1996年1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将上海城乡产权交易所改组为上海产权交易所。1999年12月,以创新要素和产权资本要素的优化配置为战略选择,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在上海正式揭牌运行,这是全国第一家成立的技术产权交易所,标志着中国特色的“科技板”、“四板市场”、“无板市场”启航了,开启了全国技术产权交易、知识产权交易的破冰之旅,这在《见证》一书中已有阐述。2003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成立,促进和规范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是其重要职责。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包括物权、债权、股权和知识产权等各类财产权”。《决定》要求“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2003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提出:“非上市企业国有产权转让要进入产权交易市场,不受地区、行业、出资和隶属关系的限制。”2003年12月,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经两年多发展,成交总量已突破1000亿,属于全国技术产权交易规模最大的产权交易所,经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上海产权交易所、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改组为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2003年12月,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联合颁布《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国务院国资委、财政部3号令),显著地推动了企业国有产权规范交易,产权交易机构发展进入新阶段。2004年3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做好贯彻落实<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有关工作的通知》(国资发产权〔2004〕195号),明确“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天津产权交易中心和北京产权交易所作为试点,负责发布中央企业的国有产权转让信息,并由其或其所在的区域性产权市场组织相关产权交易活动。”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组建运行后,在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和上海产权交易所的运作基础上,继续加快推进产权交易所的“八八六六”体系建设。
第一个“八”指“八大模式”,即信息模式、会员模式、推介模式、交易模式、盈利模式、数据模式、結算模式、风控模式;第二个“八”指“八大属性”,即流动性、配置性、可度量性、融资性、低成本性、盈利性、跨地域性、规范性;第一个“六”指“六个服务”,即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服务企业并购和混改、服务企业增资扩股、服务知识产权和技术交易、服务科技企业资本运作、服务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第二个“六”指“六大功能”,即信息集散功能、价格发现功能、产权融资功能、要素配置功能、价款结算功能、规范交易功能。
“八八六六”建设体系作为上海技术产权交易所、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的创新成果,在《见证》一书中作了深刻的阐述,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实际参考价值。《见证》强调交易所要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奋发有为、敢争一流,强化、细化、优化“八大属性”“八大模式”“六个服务”“六大功能”,构筑平台型、流量型、数据型、网络型、控股型产权交易所集团,不动摇、不懈怠、不放松地提升市场化、数字化、国际化的交易运行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拓展产权交易市场化的空间广度、内涵深度、配置高度,推动产权资本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
如《见证》所述,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摒弃小步快跑、中速发展的传统思维,立足由中速向高速、极速发展,拓展可以形成交易流量的每一个市场平台,开发可以推动规模化交易的每一个产品,联合可以合作的每一家机构,培养可以成长为领军人物的每一位产权人,构筑平台型、流量型、数据型、网络型、控股型产权交易所集团,推动着上海产权市场交易规模和运行质量连续16年保持全国第一,成为中国交易量大、覆盖面广、影响力强、运行质量好的产权市场平台。上海产权市场追逐国际一流目标的脚步从未停歇,只争朝夕,不负韶华。经过30余年发展,半标准化、非标准化的产权资本市场与标准化的股票市场,已成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平行运行、互为补充的关系。
为促进产权资本市场又好又快发展,蔡敏勇同志在任中国企业国有产权交易机构协会首任会长期间,团结凝聚各方力量,推动协会从零起点迈出,经过数年建设,协会组织机制基本健全,信息化平台建设初步形成,创新论坛和培训工作成绩显著,行业规范化建设有效推进,秘书处和专委会工作稳步展开,制度建设打好基础,顺应行业形势的变化积极而为,实现了开好局、起好步、打基础的基本工作目标,为产权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为维护协会会员单位的正当利益,为政府的决策和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
回望产权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点滴,再看《见证》别有一番风采,有历史、有故事、有提炼、有归纳、有情怀、有期待、有未来。《见证》汇集了从2000年至2020年的31篇文章,编排为5大类:产权资本市场的工作之语、中国产权市场建设与发展、上海产权市场探索、产权交易平台实务、行业建设与未来展望,最后有附录和后记。《见证》结合作者16年产权资本市场工作经历,对我国产权资本市场发展进行了阐述,纵览了上海产权资本市场的体制机制建设和创新成果,系统阐述了产权交易所的战略定位和“八八六六”建设体系,在产权资本市场以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产权化、产权金融化为动力,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发展、提高增值服务能力、提升交易所市场化交易运行能级、优化生產要素流动以及交易与配置、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助力实体经济、推动科技经济一体化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提炼、归纳和思考。
《见证》从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多领域回顾中国产权资本市场历史征程,总览成就、提炼经验、剖析短板、展望愿景,可以为我国“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产权资本市场提供极具参考价值的开创性思路。《见证》预见,未来我国产权资本市场的内涵与外延将极大丰富,资本市场功能将不断完善,产权资本市场将进一步助推新发展格局形成,将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服务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激发科技创新新动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布局与推动科技产业和科技企业集群形成,活跃企业并购及混改重组和增资扩股,支持各类所有制企业数字化高质量发展,优化要素市场化配置,增强配置全球生产要素的能力,培育与发展先进生产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充分发挥光和热!
《见证》充分见证了产权资本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有到新、从弱到强、从单一到多元的艰苦奋斗发展历程,阐述了产权资本市场是要素市场化配置之道,展现出产权资本市场旺盛的生命力、发展力和创造力,对产权资本市场新一轮飞跃,培育与发展先进生产力起到重要指导和启示作用,值得一读!
《见证产权市场的力量》(中国金融出版社自营直供)——淘宝网 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spm=a1z10.3-c-s.w4002-21748129813.9.7ca4685dc8pPZx&id=637698445623
[作者简介]
黄宏,1946年生,1962年参军,教授,少将军衔,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领导小组副组长。
两次参加自卫反击战,立有三等战功。曾任军宣传处处长、老山主攻团代政委、解放军政治学院副师职教员、国防大学正师职教员等职。1990年任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政治组负责人。1996年后,任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全军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国防大学学术委员。发表理论文章、咨询报告300多篇,参加过中央一些重要文稿的起草工作,10余次组织全军性学术研讨活动。10余次获全国重大学术奖励,其中6次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2002年被解放军四总部授予“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2004年被中宣部评为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