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职责和实现路径探析

2021-07-29 20:35孙大永杨璐于帆
河南教育·高教 2021年5期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

孙大永 杨璐 于帆

摘 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民众物质生活富足有余,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大的期待和追求。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和社会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也有了新的特点和需求。高校教育工作者要紧扣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全体、连接共生的原则,进一步明确自身角色定位和育人职责,提升自身立德树人意识和能力素养,探寻更加便捷高效的教育管理服务路径,着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传承崇实品格、体现担当精神、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关键词:面向未来;新时代;大学生;育人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民众物质生活富足有余,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大的期待和追求。作为“互联网原住民”和社会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大学生,也有了新的特点和需求。如何紧紧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并挖掘他们的新需求,如何充分激发自身育人潜质并有效发挥立德树人作用,如何面向未来、面向全体,探寻便捷高效的教育管理服务路径,使新时代大学生真正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索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

新时代大学生是当今社会发展中一支最为活跃、最有生气、最具创造性的力量。他们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及综合素质是一个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新时代大学生有着鲜明的特征。他们是“互联网原住民”,具有网络互联时代特有的思维逻辑和表达方式;他们思想活跃、存在感强,更注重自己的内在真实感受,喜欢自由;他们注重活出自我,和父母多是朋友,喜欢通过互联网、自媒体等“自由”发声;他们对金钱没有概念,却比较在意待遇,不再为生计发愁,需求也不再是吃得饱、穿得暖、有学上、有电视看、有网络用,而是有了更高的物质追求和更丰盈的精神追求;他们的发展危机已替代生存危机,需求日益极致化、个性化和多样化。很多大学生不着急就业,觉得痛苦生活从工作开始,工作中不如意就跳槽;平日以“斗图”为乐,从各类小游戏、小程序中寻求愉悦感,而一旦合上电脑、放下手机,往往双眼发胀、大脑茫然、趣味尽失,不知道怎么去挥洒青春。

教育即教书育人,教书很重要,育人更重要。尤其是在东西方思想文化激荡交锋的今天,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这也正是高等教育的初心。高等教育应始终秉持这一初心,以大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尤其关注他们自由、全面、和谐的成长发展需求,引领他们合理规划人生、提高生活质量。大学时期是大学生思想成型和价值观念定格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思想引领工作特别重要。新时代大学生物质生活空前丰富、个性愈发张扬,亟须获得精神层面的满足感和安全感。他们日益增长的更加自我、更加细化的美好学习生活需要同不充分不平衡的高等教育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引导新时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拥有满满的正能量和幸福感,进而促进民众更有追求、社会关系更加和谐、国家更有前途。

未来已来,挑战愈多。我们当前所处的时代是多样的、不确定的、复杂模糊的。或许现在的大学生毕业时,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对应的职业已经消失,抑或他们毕业时,需要从事现在还没有出现的新职业。这就要求大学生具备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能力,也迫切需要高校重新规划教育格局并改变育人模式,尊重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将创新创业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从而探索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全渠道”的解决方案,着力培养富有家国情怀、传承崇实品格、体现担当精神、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优秀人才。

二、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育人职责和实现路径

面對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高站位、主动出击、面向未来、转变思维,重新梳理、优化自身定位和育人职责,努力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育人职责和实现路径。

(一)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培养一流大学生

新时代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秉持以本为本、四个回归、面向未来、面向全体的理念,统筹教育教学各环节、人才培养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高等教育教学各领域,将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习。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处理好教、学、思、创、育之间的关系,突出学术导向,推动内涵发展,培育卓越文化,落实教育教学管理服务育人职责,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并形成合力,构建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形成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教学生态,真正把学生培养成立志高远、脚踏实地、有责任敢担当、懂感恩知回馈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梳理、优化一流教育教学的逻辑定位

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是面向未来、面向全体的。高校教育工作者要致力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优化教育教学的流程,要充分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互联网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打造服务师生的“全渠道”生态链条,以师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服务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的重要指标。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改进工作作风,优化教学流程,满足学生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方式的学习需求,从而为学生提供无差别的学习机会和体验。高校教育教学要不断适应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及时对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进一步梳理、优化一流教育教学的逻辑定位,完成从现实取向到未来取向、从教师学术逻辑和学生成长逻辑分离到整合、从单一学科到跨学科融合、从教育实践到教育育人本质回归的转变。高校教育教学要始终坚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中心,遵循学生成长成才规律,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将学术导向下的学风建设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三)着力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能力

高校应进一步依托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优化调整专业结构,提高专业现代化建设水平。例如,山东大学于2018年出台《本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行动计划(2018—2020)》,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科技创新发展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将一流专业与一流学科建设相统一,坚持统筹布局,强化内涵建设,发展“互联网+教育”,加快专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一方面,学校完善交叉培养和协同育人机制,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好思政课堂在育人中的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引导专业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信息化能力素养,将学生思想引领、通识能力培养和专业能力塑造统一起来。另一方面,学校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新思想和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专业建设、培养方案修订、课堂教学、教材编写,把课程思政建设作为关键环节,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统一,充分发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领带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同时,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提高自我认知与自主发展能力、积极心理品质、创新创业精神、批判性思维、人文艺术素养、国际视野、信息素养等通识课程,构建以德育为纲、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以专业学习为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与德育融通相长的教育体系。此外,学校坚持专创结合、思创融合,将创新创业精神和理念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线上教育与线下互动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向内塑造坚强意志品质、发掘自身特长优势并形成模式习惯,向外重构关系生态连接共生,使学生既具备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能力,又掌握属于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以不变应万变,为成长发展高效赋能。

(四)压实专业教师和教育管理服务人员两支队伍的“三全育人”责任担当

高校应强化教师立德树人意识,制定课堂建设管理办法和教学督导实施办法,引导教师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形成专业教育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引导专业教师坚持“四个相统一”,积极参与学生学术科研、创新创业、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等,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与心理等方面的问题。高校应鼓励教师多参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加大教育教学业绩在绩效分配、职务职称评聘、岗位晋级考核中的比重,明确各类教师承担本科生课程的教学课时要求;进一步加强本科生导师、班主任队伍建设,为每个本科生班级配备班主任,加强对学生学业的指导,鼓励支持试点并积极推行本科生全员导师制,落实班主任相关政策及待遇;以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为目标,以金牌教师、金牌專业、金牌课程、金牌基地、金牌质保建设为突破点,引导教师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并加强教学实践,鼓励学生爱国、励志、求真、力行,让他们尽早参与和融入科研,加大各级教学科研基地向学生开放力度;增强教育管理服务队伍的责任担当,使其自觉承担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价值引领的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加强制度建设,深入推进服务流程优化和信息化,提高办事效率和质量;增强“全渠道”服务意识,以师生满意度作为评价服务能力建设和作风建设的主要指标,改进工作作风,努力为学生提供无差别的学习体验。高校教育工作者应经常深入学生群体,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为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效依据。

三、结语

只有抓住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特点和新需求,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高校教育工作者要提高站位、主动出击、面向未来、转变思维,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梳理、优化一流教育教学的逻辑定位,着力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性未来的能力,压实责任担当,构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新特点和新需求的育人职责和实现路径,为大学生的成长发展高效赋能。

参考文献:

[1]孙大永,杨璐,寸凯宁.幸福创业为大学生成长发展赋能机理[J].高校辅导员,2019(1).

[2]高翔,杨云霞.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思路[J].中国高等教育,2019(20).

[3]孟祥夫.有趣的人不苟且[N].人民日报,2018-01-30.

[4]孙大永.幸福创业[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8.

[5]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2018-09-1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09/10/c_112340840

0.htm.

责编:初 心

猜你喜欢
新时代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新媒体时代下的编辑工作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