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的中国力量

2021-07-29 15:00刘爻寒
中国新时代 2021年6期
关键词:世界卫生组织疫苗新冠

刘爻寒

一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世界提供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同时在疫苗研发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这让世界再一次看到了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21年5月7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将中国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疫苗列入“紧急使用清单”。

这是清单内首款正式获得世界卫生组织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验证的非西方新冠疫苗,是首个获批的灭活疫苗,也是中国的传染病疫苗首次获得世界卫生组织的紧急使用授权。

与此同时,中国科兴公司生产的新冠疫苗也已进入紧急使用授权评估的最后阶段,如果通过,中国则将有两支疫苗加入紧急使用清单。

相较于需要保持零下20~零下70摄氏度运输的mRNA疫苗(信使核糖核酸疫苗)来说,中国国药的灭活疫苗拥有储存运输方便的特点。这个特别适合大规模派发疫苗时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运输与储存,可能更适合在发展中国家使用。

一年多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不仅为世界提供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经验,同时在疫苗研发方面也走在了世界前列。这让世界再一次看到了生物技术领域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新冠疫苗的中国方案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始终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多次召开会议,研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部署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疫苗的研发工作。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和专家学者就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座谈时的讲话中指出:“疫苗作为用于健康人的特殊產品,对疫情防控至关重要,对安全性的要求也是第一位的。要加快推进已有的多种技术路线疫苗研发,同时密切跟踪国外研发进展,加强合作,争取早日推动疫苗的临床试验和上市使用。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疫苗研发和产业化体系,建立国家疫苗储备制度。”

2020年12月30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依法批准了国药集团中国生物北京公司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附条件上市,成为我国首个上市的新冠疫苗。

正如英国《自然》杂志网站文章所指出的,对于许多国家和地区来说,中国新冠疫苗是唯一可及的。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截至2021年5月5日,全球已接种超过11亿剂新冠疫苗,但其中80%以上是在高收入和中高收入国家,而低收入国家接种率只有0.3%。全球10多个国家还在等待新冠疫苗。

背后的原因不仅仅是全球资源分配不均等问题,也包括之前被列入“紧急使用清单”的一些疫苗在储存、运输等方面的要求过于苛刻。以温度要求为例,莫德纳疫苗储存温度为零下20摄氏度,辉瑞疫苗则需要在零下70摄氏度的条件下存储。与之相比,国药集团疫苗储存条件为2~8摄氏度,现有疫苗冷链系统、甚至家用冰箱即可满足要求。不仅如此,国药集团疫苗还是第一款携带疫苗瓶监测器的疫苗。疫苗瓶上的小标签会因疫苗受热而改变颜色,便于卫生工作者判断疫苗是否安全可用。

在2021年5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举行的新冠肺炎例行发布会上,世界卫生组织助理总干事玛丽安热拉·西芒表示,世界卫生组织评估了中国国药新冠疫苗的临床数据,认可了该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世界卫生组织于1月和2月对疫苗生产进行了实地考察,生产环节规范。玛丽安热拉·西芒指出,目前全球广泛使用国药疫苗,该疫苗安全有效。

世界卫生组织免疫、疫苗和生物制剂主管凯特·奥布莱恩也表示,国药疫苗对预防重症和死亡非常有效。

“中国在布局疫苗生产的过程中,还考虑了全球的抗疫需要。”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疫苗研发专班工作组组长、国家卫生健康委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忠伟说,中国已经提出要将新冠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让各国人民真正用得上、用得起。预计2021年下半年,中国将通过多边、双边机制向全球供应更多疫苗。

如今,这种低使用门槛的中国新冠疫苗获得了世界卫生组织的认证,扩大了疫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让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有了更多选择。

加入世界卫生组织的紧急使用清单,也意味着中国疫苗加入了世界卫生组织领导下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COVAX是世界卫生组织为中低发展国家募集疫苗的计划。该计划目标在2021年年底向全球提供约20亿剂新冠病毒疫苗,此次国药灭活疫苗获批也将助力世界卫生组织通过COVAX在低收入国家实现疫苗大规模分发。

5月10日,在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主持的例行记者会上,华春莹表示,中国国药新冠疫苗是世界卫生组织认证的安全、有效、高质量的疫苗,中方将继续同国际社会一道,促进疫苗在发展中国家公平可及,为人类早日战胜疫情作出贡献。中方已经宣布要向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疫苗,主要是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急需。中方言出必行,我们正在就此同世界卫生组织保持着密切的沟通。

早在3月28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就透露,截至当时,中国新冠疫苗全球供应已突破1亿剂次,至少向69个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援助,至少向43国出口疫苗。

随后,在4月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上,郑忠伟表示,目前,中国新冠疫苗全年产能接近50亿剂,预计2021年产量超30亿剂。

可见,中国始终致力于构筑共抗疫情的全球防线,践行着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铮铮誓言,用实际行动扛起了大国道义和大国担当,有能力也有意愿为全球抗疫贡献更多力量。中国疫苗得到世界卫生组织权威认证后,无疑将释放其产能,助力全球摆脱疫苗短缺的困境。

21世纪的支柱产业

事实上,疫苗只是生物技术应用的一个细分领域。

“生物技术”这个词最早是由匈牙利人卡尔·弗雷克(Karl Ereky)于1917年提出的,其最初含义是“用甜菜作为饲料进行大规模养猪”,即利用生物将原材料转变为产品的技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与发展,生物技术的内涵不断扩大。

20世纪30年代生物技术以发酵产品为主。1928年,弗雷明发明了青霉素,使得抗生素成为生物技术中的一大类产品,40年代抗生素工业成为生物技术产业的支柱产业。到了50年代,氨基酸发酵出现,随后,60年代酶制剂工程出现,生物技术产业中的成员在不断壮大。到了70年代,DNA重组技术使生物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与信息技术、材料技术及能源技术共同构成了人类新的技术革命的基础,随之也赋予了生物技术更深层次的内涵。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生物技术发展起来。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现代生物学研究成果为基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新兴学科。当前所称的生物技术基本上都是指现代生物技术。

1982年,国际合作及发展组织对生物技术这一名词的含义进行了重新界定:生物技术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生物体及其细胞的、亚细胞的和分子的组成部分,结合工程学、信息学等手段开展研究及制造产品,或改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并使其具有所期望的品质、特性,从而为社会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技术体系。

也就是说,它涵盖了基因工程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生物芯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胚胎学、免疫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发酵工程学、酶工程学、组织工程学、物理学、信息学及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通过对微生物、动植物等多个领域的深入研究,利用新兴技术对物质原料进行加工,从而为社会服务提供产品。

生物技术不仅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的学科,更是一个深受人们依赖与期待、亟待开发与拓展的领域。它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卫生、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化工等多个领域,对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兴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对解决食品短缺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经济问题都产生着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

因此,生物技术是当代科学技术的前沿领域之一,将成为21世纪引发新科技革命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以说,生物技术的发展,意味着人类科学各领域技术水平的综合发展,生物技术的发达程度与安全程度,也意味着人类文明的发达程度。

事实上,生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深入应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

例如,耕地和淡水是地球上最为重要的有限资源。滥用和不恰当使用给这些资源带来了威胁,同时对这些资源的需求量也在增长。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生物修复、生物再生、生物放大等新一代技术不仅可以进一步恢复这些资源,也可以提高这些资源的利用潜力。

再比如,近年来,伴随智慧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安防系统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规模也在逐步加速扩大。而生物识别技术在智能安防发展的过程中,也正在不断创造出新的价值。

生物识别快速过安检,智慧小区、写字楼生物识别门禁,通过生物识别实现在线支付……加载了生物识别技术的智能安防,已逐步应用到智慧公安、智慧城市、智慧教育、智慧金融等各个领域。目前主流的生物识别技术,主要有指纹识别、人脸识别和虹膜识别、静脉识别、声纹识别等。

畅想未来,生物技术无处不在。

蓬勃发展的中国生物技术

虽然生物技术在今天是一门前沿科学技术,但实际上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最具代表性的生物技术产品包括4000多年前出现的酒和3000多年前出现的醋,以及后来出现的诸如发面之类的各种发酵工艺产物。

在与天花的斗争中,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首先发明了用轻型天花病人痘液接种正常人的“人痘”。虽然“人痘”危险性很大,会有相当一部分人直接因种痘而死亡。但“人痘”使得当时天花30%以上的病死率降到2%以下,是世界公认的最早有文字记载的疫苗接种史。

我国第一个生物制品研究所始建于1919年,在北平天坛成立了中央防疫处(即今天的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迄今也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在生物技术领域取得了巨大的发展。

1965年9月17日,在当时的困难条件下,中国首次人工合成了结晶牛胰岛素,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人工合成有生命的蛋白质。实验的成功标志着人类在认识生命、探索生命奥秘的征途中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它是继从无机物中取得第一种有机物尿素之后而出现的第二次飞跃。

1971年9月,北京胰岛素晶体结构研究组正式成立,经过3年的艰苦努力,确定了2.5埃分辨率的三方二锌猪胰岛素的晶体结构。这一成果使我国正式跨入了国际蛋白质晶体学的研究行列。经过继续努力,于1973年进一步获得了1.8埃分辨率的晶体结构。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之后不断努力,又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稻”,现在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植。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印度、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也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1981年11月,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上海有机化学所、生物物理所、北京大学生物系和上海试剂二厂等单位协作,经过13年的努力,完成了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的人工合成,合成产物具有与天然转移丙氨酸相同的生物活性。

当今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是现代科学技术的竞争。

我国自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国家高度重视生物技术的发展,不仅被列为“863計划”,而且纳入国家重点攻关计划。这一系列的举措,大大促进了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

1986年,我国制定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纲要》中将生物技术与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新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等高技术列为突破重点。

2007年,我国首个生物产业发展五年规划《生物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国家重点组织实施疫苗与诊断试剂、创新药物、现代中药、生物育种、生物能源等9大专项,集中力量进行重点突破,尽快形成我国生物产业的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

此后,为了推动我国该行业的发展,规范市场竞争,提高我国生物技术的竞争力,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规划和文件。

2017年,《“十三五”生物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生物产业规模达到8~10万亿元,生物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4%,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生物产业创造的就业机会大幅增加。

在政策利好作用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生物技术领域进入了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现如今,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已经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生物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

例如生物发酵行业,从2015年的2426万吨增加到2019年的3064.7万吨,我国生物发酵产品产量年均增幅达到5.9%。其中,氨基酸、有机酸、淀粉糖及多元醇等产能及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位。

国家发展改革委高技术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我国生物领域企业总数近240万户,仅2020年第一季度生物领域共有9家企业完成上市。

在生物技术领域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尤为瞩目,一直保持持续增长的态势。

自2015年开始,生物医药产业年复合增长率超过20%,远高于我国整体医药市场、化学药市场的增速。尤其是2020年以来,我国医疗与生命科技行业再次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国内生物医药领域投融资活跃。数据显示,2020年全年行业投融资额为590.7亿元,同比增长117%;投融资事件数为178件,同比增长31%截至2021年2月24日,我国生物制药行业投融资额为117.8亿元,投融资事件数为50件。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表示,随着我国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生物技术领域发展迅速,科研研发能力和水平快速提升,科技成果不断涌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以生物技术一系列重大突破为基础,人类已经从认识生命进入到设计生命乃至创造生命,从治疗疾病进入到治愈疾病乃至预防疾病的一个历史的发展新阶段。”

生物安全法划定发展边界

生物技术在带给人类进步和惠益的同时,也带来了生物安全问题和威胁。近年来,全球生物安全形势严峻,世界面临多种生物威胁。生物恐怖袭击、生物技术误用谬用、实验室生物泄漏、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及动植物疫情多发……这些都为我们敲响生物安全的警钟,对维护国家安全提出新挑战,并引发社会高度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物安全工作,从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重大决策部署,把生物安全纳入国家安全体系,提出尽快推动出台生物安全法,加快构建国家生物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制度保障体系。

2020年10月1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明确提出维护生物安全应当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以人为本、风险预防、分类管理、协同配合等原则,并依法建立了生物安全风险监测预警制度、生物安全风险调查评估制度、生物安全信息共享制度、生物安全信息发布制度、生物安全名录和清单制度、生物安全标准制度、生物安全审查制度、生物安全應急制度、生物安全事件调查溯源制度、进境动植物和动植物产品以及高风险生物因子国家准入制度、境外重大生物安全事件应对制度、生物安全监督检查制度。同时还对防控重大新发突发传染病、动植物疫情,生物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安全,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人类遗传资源与生物资源安全,防范生物恐怖与生物武器威胁,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等方面,规定了明确的法律措施和违反该法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2021年4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开始施行,这是生物安全领域的一部基础性、综合性、系统性、统领性法律,标志着我国生物安全进入依法治理的新阶段。

生物安全法的出台为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生物安全法通过加强生物安全能力建设、科学研究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实现生物安全风险防控与产业健康发展的有效协调,既强调防范生物安全风险,也注重促进我国生物技术产业健康发展。

这为生物技术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划定了边界,也让生物技术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发展、人民幸福、人类文明进步。

猜你喜欢
世界卫生组织疫苗新冠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HPV疫苗,打不打,怎么打
世界卫生组织:八成青少年缺乏锻炼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我是疫苗,认识一下呗!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疫情七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