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坦的科研人生

2021-07-29 05:17聂容止
中国新时代 2021年6期
关键词:刘永坦体制雷达

聂容止

刘永坦一生将目光锁定在海洋和长空,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并用40年的坚守,带出了一支“雷达铁军”……

2019年1月8日,继1991年和2015年两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之后,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两院院士刘永坦再次获得了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站在了人民大会堂的聚光灯下。

此刻,很多普通老百姓才第一次知道,这位已年过八旬的科学家是我国著名雷达与信号处理技术专家,是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与技术的奠基人和引领者。

在掌声与鲜花的背后,是刘永坦一生默默无闻的坚持与一腔科技报国的赤子之心。

他一生将目光锁定在海洋和长空,坚持自主研发新体制雷达,打破国外技术垄断,为我国海域监控面积的全覆盖提供技术手段,并用40年的坚守,带出了一支“雷达铁军”……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教师和科技工作者,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做成了点儿事。这事离开团队的力量也是绝对无法做到的。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一种无上的光荣,这份殊荣不仅仅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们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

朴实谦虚的话语背后,却是一段波澜壮阔的新体制雷达发展史。

知识分子刘永坦

“永坦”这个名字不仅是家人对刘永坦人生平安顺遂最好的祝愿,也是对国家命运最深的企盼。

1936年12月1日,刘永坦出生在南京一个温馨的书香门第,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师,舅舅是大学教授。

彼时,国家正值内忧外患的苦难时刻。刘永坦出生不到一年,就随家人开始了逃难生涯。从南京到武汉,从武汉到宜昌,从宜昌到宜昌乡下,从宜昌乡下再到重庆,后来又从重庆回到南京,饱受10多年流离之苦的刘永坦自懂事起就对国难深有体会。

刘永坦很早就在母亲的“监督”下读史书、诵诗文、勤思考,培养出了很强的求知欲和爱国心。刘永坦回忆道:“‘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我永远不会忘记在昏暗的菜油灯下做完作业后,聆听母亲用慈祥动人的声音诵读诗词和讲解家国大义时的激情。”

而父亲也常常告诉刘永坦,科学可以救国,可以振兴中华。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刘永坦的心中播下了科学救国的种子。

1953年,年仅17岁的刘永坦怀着投身祖国工业化的决心,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经过一年预科、两年本科学习后,刘永坦作为预备师资之一,被派往清华大学进修无线电技术。

1958年,刘永坦回到哈工大参与组建无线电工程系,正式成为哈工大的青年教师和科技工作者,1979年6月赴英国埃塞克斯大学和伯明翰大学进修和工作,师从著名雷达技术专家谢尔曼。

初到英国,刘永坦就看到了差距,但他不能认输,夜以继日地恶补各种知识,“我是一名中国人,我的成功与否代表着中国新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很快,刘永坦的勤奋、刻苦和才华就赢得了谢尔曼的信赖和赏识,开始让他帮带博士生,并让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民用海态遥感信号处理机”的全部研制工作。

此项课题对刘永坦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更是为他打开了一个新的世界。此后,无数个日日夜夜刘永坦都是在“设计—试验—失败—总结—再试验”的反复中度过,1年多以后,他终于完成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信号处理机研制工作。

对此,谢尔曼如此评价:“刘永坦独自完成的工程系统,是一个最有实用价值、工程上很完善的设备,其科研成果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很重要。他的贡献是具有独创性的。”进修期间,伯明翰大学授予刘永坦“名誉研究员”称号。

通过这次科研任务,刘永坦对雷达有了全新的认识,也看清了现代雷达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传统的雷达虽然有“千里眼”之称,但也有“看”不到的地方。世界上不少国家因此致力于研制新体制雷达,从而使“千里眼”练就“火眼金睛”的本领。

“中国必须要发展这样的雷达!这就是我要做的!”刘永坦渐渐地在脑海中形成了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目标,“我学有所成,当然要回国。在英国,无论我工作多么努力,取得了多大的成绩,终归是在给别人干活。回到祖国,我可以堂堂正正地署上‘中华人民共和国,这种心情是何等舒畅!”

主帅刘永坦

“外国人能做的我们中国也能做,而且会做得更好。”怀着这样的信念,1981年刘永坦学成后回到中国,回到母校。此刻,他的心中已萌生出一个新的宏愿——开創中国的新体制雷达之路,快步跻身世界先进行列。

新体制雷达被俄罗斯人称为“21世纪的雷达”。当今世界的千余种雷达中,新体制雷达不仅代表着现代雷达的一个发展趋势,而且对航天、航海、渔业、沿海石油开发、海洋气候预报、海岸经济区发展等领域也都有重要作用。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曾经对这种新体制雷达进行过突击性的会战攻关,但由于难度太大、国外实行技术封锁等诸多因素,最终未获成果。

除了基本理论和思路外,刘永坦根本找不到多少资料,更没有相关的技术可供借鉴。这是一场填补国内空白、从零起步的具有开拓性的攻坚战。在国内外毫无先例可借鉴的情况下,刘永坦仍是义无反顾地一头扎了进去。

1982年初春,刘永坦的大胆设想得到当时的航天工业部相关部门的支持,希望他迅速组织科技攻关力量,早日把新体制雷达研制出来。

刘永坦根据当时世界上雷达的最新技术信息,运用自己在国外取得的科研新成果,采用了独特的信号与数字处理技术,提出研制中国新体制雷达的方案。经过10个月的连续奋战,一份20多万字的《新体制雷达的总体方案论证报告》诞生了。

这份20万字的报告可是最初团队的6个成员一笔一画全部手写出来的。

1983年夏,原航天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召开方案评审会,经过整整4天的详细评审,与会专家们一致表决通过该报告。有两位与会的知名老专家深有感触地说:“我们已经多年没有看到过如此详细的论证报告了!”

此后,800多个夜以继日的努力、数千次从零起步的实验、数万个测试数据的获取,“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及方案论证”预研项目取得丰硕成果。

1986年7月,航天工业部在哈工大举行了新体制雷达关键技术成果鉴定会。50多位专家认真审查、讨论和评议,一致认为:原定方案可行!已经具备了进一步完善雷达系统设计并建立实验站的条件。“某些单项技术已经进入国际、国内先进行列。”

从此,新体制雷达被正式列为国家科技应用与基础研究项目。

事实上,此时的刘永坦和他的团队已经完成了预研使命,但刘永坦却认为“纸上谈兵”是不够的,国家需要的是建立有实际意义的雷达实验站。因此,1986年刘永坦又开启了“新体制雷达研究”,为研制完整的雷达系统而奋力拼搏。

雷达研制试验场选在荒凉苍茫的无人区。刘永坦团队在恶劣的环境下常常一待数月,作为主帅,刘永坦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他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由于赶不上吃饭而用面包充饥,困了就倒在实验室的板凳上凑合一觉……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89年,中国第一个新体制雷达站在威海建成;1990年4月3日,首次完成了我国对海面舰船目标的远距离探测实验,标志着新体制雷达技术实现了我国对海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经过8年的潜心攻坚,刘永坦的团队也从当初的6人攻关课题组发展成了几十人的研究所。

1990年10月,国家多个部门联合举行的鉴定会宣布:“新体制雷达研究成果居国际领先水平。”1991年,该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由于在雷达、制导技术方面的创造性科学成就和突出贡献,刘永坦于1990年被人事部批准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3年改称院士),1994年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届院士。对此,刘永坦这样说:“我这个‘双院士称号,是整个研究所集体智慧的结晶。”

1997年,新体制雷达被批准正式立项。

然而,从原理到工程实现涉及电磁环境复杂、多种强杂波干扰等国际性技术难题。刘永坦带领团队,历经上千次实验和多次重大改进,对长期以来困扰雷达的诸多威胁提供了有效的对抗技术措施,终于在21世纪初形成了一整套创新技术和方法,攻克了制约新体制雷达性能发挥的系列国际性难题。

2011年,刘永坦团队成功研制出我国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能力的新体制雷达——与国际最先进同类雷达相比,系统规模更小、作用距离更远、精度更高、造价更低,总体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标志着我国对海远距离探测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2015年,刘永坦团队再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刘永坦说:“只要党和国家需要,我们就一定要干好,这种信念牵引着我们一路爬坡过坎,不放弃,不动摇。”

“没有谁会告诉你关键技术,只有咬牙向前走,不能向外面的封锁低头。”为此,刘永坦整整奋斗了40年,并带出來了一支“雷达铁军”。

2019年,刘永坦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说:“盛名之下其实难副,因为这是个团队的事,我一个人不可能干个这么大的事。国家对我们的奖励,实际上是对我们这件事情,我们这帮人辛辛苦苦、不求名不求利的一种精神的表扬,我觉得很符合习主席说的,咱们的创新,求不来的,买也买不来,还是要靠自己干。”

教师刘永坦

2020年8月3日,刘永坦和夫人冯秉瑞教授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设立永瑞基金,用于哈工大电子与信息学科人才培养。他希望永瑞基金的设立,能够聚焦国防电子工程领域,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助力哈工大在新百年的新征程中,培养更多杰出人才,创造更多重大科技创新成果。

刘永坦表示:“作为一名普通教师和科技工作者,能够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这份殊荣不单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团队、属于这个伟大时代所有爱国奉献的知识分子。我个人的成长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长期的培养与教育,离不开学校和同志们的帮助与支持,因此当初习近平总书记为我颁奖时,我就有将800万元奖金全部捐出回报国家、回报学校的想法。和家人商议之后,我们一致认为,在哈工大建校100周年之际捐赠更有意义。”

刘永坦既是成就卓著的雷达技术帅才,同时又是善于教书育人的优秀教师,从教生涯长达60年。无论获得什么荣誉和头衔,他最看重的还是“教师”这一身份。作为人民教师,他觉得培养创新人才责无旁贷。“叫我老师,老师是我最看重的身份!”他常常这样说。

刘永坦在教学中,把国防尖端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带进课堂,同时把学生带到国防科研一线,真刀实枪地锤炼团队协作攻关精神和攻坚克难能力。他特别强调要用实际数据验证理论方法的效果和可行性,理论要经得起考验。

他将强大祖国国防作为毕生追求和坚守,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他反对学生选那些华而不实、脱离国防与经济建设的“空题目”,主张“真刀实枪放到真实的环境里去锻炼”。他的博士研究生们的课题都来自具体科研实践,都是国家真正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必须志存高远,大胆创新,走别人没走过的路,攻占世界前沿高地,打败那些科研实践中遇到的‘拦路虎;必须实事求是,脚踏实地,不畏艰险沿着陡峭山路攀登,一步一步达到光辉的顶点。”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他培养的学生都获得了较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他认为,科研和教书育人是相辅相成的,重大科研课题为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提供了丰富生动的课堂,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生是科研中十分重要的生力军,也是创新思想的重要源泉。

做刘永坦的学生,功底不扎实不行,故弄玄虚、华而不实不行,没有仔细查阅文献资料、没做足功课不行……在这样严格的要求下,培养的学生不仅在理论上站得高,还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学生中涌现出了将军、院士、大学校长、教授和国防院所总师、高科技技术公司创始人等一大批栋梁之才,其中有些已经成为我国空间遥感、雷达技术等领域的领军人物。

1989年5月,他主编的《无线电制导技术》作为全国统编教材出版。1999年10月,他出版了专著《雷达成像技术》,获得首届国防科技工业优秀图书奖、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从2001年开始,刘永坦着力进行梯队建设,将接力棒传递到了年轻人手中。对于团队成员和学生,他从来不“许愿”,却总是尽己所能地去观察、去爱护、去培养。

“我的论文从选题到最后完成,无不凝聚着刘老师的心血。刘老师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渊博的学识和高尚的品德,都使我受益匪浅,从刘老师身上我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难以学到的东西。”在刘永坦的指导下,博士生谢俊好的学位论文荣获2003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刘永坦不仅是学生们的老师,还是学生们的朋友,他始终关心学生每天工作多久、睡眠多少、作息是否规律等生活情况,甚至是感情问题也常常促心交谈,当听到谁有困难或遇到什么烦心的事,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询问,还经常慷慨相助。很多学生都说,与刘永坦接触的越多,就越能感受到他无微不至的关心和全方位的指导。

刘永坦说:“对祖国的爱,都是很具体的,具体在每一天怎样去做人、做事和对待工作上。”他始终站在国家立场,从学科特点出发,将培养优秀的国防科技事业急需的领军人才,作为自己报国志向的追求。一边搞科研、一边上讲台……

猜你喜欢
刘永坦体制雷达
有雷达
试论乌俄案对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为万里海疆安上千里眼
刘永坦:用雷达筑就海防长城
刘永坦:为祖国“海防长城”安上“千里眼”
雷达
建立“大健康”体制是当务之急
为“三医联动”提供体制保障
基于空时二维随机辐射场的弹载雷达前视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