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彬彬
摘 要:潘宗鼎是清末民初南京地区注重搜集整理乡邦文献的学者,《金陵岁时记》为其代表性著作。本文介绍潘宗鼎生平与著述,對《金陵岁时记》关于南京民俗的内容、特色、价值进行阐释。
关键词:南京;民俗;潘宗鼎; 《金陵岁时记》
潘宗鼎(1870-1934?),字禹久,号姜灵,江苏江宁府人,祖籍苏州府元和县。[1]潘宗鼎父潘志刚,母江氏,有兄弟姐妹6人。他从小聪明,15岁便能写八股文,师从于江宁籍举人吴鸣麒。之后他被授廪生,就学于尊经书院,同学之中有孙濬源、王孝煃、石凌汉、仇埰、夏仁虎、金世和等。光绪三十一年(1905),清廷以上谕的形式停废科举后,潘宗鼎考取小学校长,校址在南京中华门西仓顶的惜善堂,并与同学孙濬源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在风景秀丽的凤凰台附近筑屋,取名为“莱舍”。清亡后,1914年潘氏宦游于赣南,为赣南道道尹邵莲士的幕僚达十余年,主要负责赈济救灾工作。1926年潘氏辞任归乡,将凤凰台旧宅修葺一新,取名为“凤台山馆”,而门前楹联则反映了他归乡后的志趣:“闭门种菜,隐居放言”。归隐乡间的潘宗鼎,“与老圃僧徒往还,以读书著述自娱”。[2]
征引《凤台山馆著书总目》等文献所载,潘宗鼎一生著述较多,除《金陵岁时记》外,有据可考的有《鹤唳集》《弢园尺牍》《弢园新尺牍》《古林寺志》《凤台山馆题咏录》《续琼花集》《莱舍随笔》《马经》《关岳合祀序赞》《扫叶楼集》《金陵洪杨劫灰录》《金陵识小录》《江宁潘氏谱略》《凤台山馆骈散体文存》《治谱》《弢园联语录》等,其中部分现已亡佚。
《金陵岁时记》的成书背景可见于该书《自序》。潘氏自陈:“即此一编,记于光绪之季,证以父老之言,已觉见不逮闻,十未得一。洎乎民国,改用阳历,未免夏时既易,汉腊谁知……癸亥上元节江宁姜灵潘宗鼎序于赣南道廨。”在这里,季为末期的意思,揆诸史册,光绪年号沿用至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三十日(1909年1月21日),则《金陵岁时记》的写作当不迟于此时。癸亥上元节即1923年3月2日元宵节,潘宗鼎于是日写下该书自序,全书成稿,而成稿地点是他担任幕僚的赣南道道尹的官廨。潘氏说在光绪末年证以父老之言的著述已“见不逮闻,十未得一”,到民国由于时人的遗忘和民俗的变更,就更难记述南京老民俗了。《金陵岁时记》所载的民俗主要是光绪末年之前的。该书虽成稿于1923年,但并未大规模刊印,只是排印了少部分。等到潘氏辞任归乡后,才将《金陵岁时记》归入自己的凤台山馆丛书中,并于1929年将该书铅印。
《金陵岁时记》的创作有感时伤怀之意,这从该书夏仁沂、孙濬源题词及潘氏自序中都能窥见。对于南京民俗的记述和考证,潘氏在写作时的心理倾向和情感倾向是“厚古”“怀古”。[3]
(一)《金陵岁时记》的文本与体例
自古以来有很多岁时记胜之书,《金陵岁时记》是南京地区岁时民俗的开山专著。
首先,《金陵岁时记》的撰文按照农历月份顺序排列,从正月初一贴春联的风俗记起,到除夕夜全家团聚饮饯岁酒为止,具体条目则以农历每个月份内的相应岁时民俗为标题。
其次,《金陵岁时记》记述空间范围为南京地区,时间区段则集中在作者亲身经历的清末民初短短数十年间。作者较注重太平天国在南京的活动对南京民俗前后变化的影响。如“灯节”条:“洪杨未乱之前,凡庵庙皆上灯。同光间,惟天青街之白衣庵最盛。评事街之江西会馆、门东之天喜长生祠、堂子巷之财帛司亦然。”“龙灯”条则指出:“洪杨乱后,上新河徽州木商灯会最盛,称徽州灯……迨光绪中年,湘军灯会翘然特出。及丁未年,仅有水西门木商灯会一枝矣。” [4]其他如“灯市”“请春酒”“都城隍庙”“都天会”“灯舫”“盂兰会”等都提及了太平天国前后的民俗变化。
其三,《金陵岁时记》言多有据,旁征博引。潘氏一书撰写刻意仿照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注重引用大量的文献著作来考辨南京民俗的来源和流变过程。如“春联”条注引了陈云瞻的《簪云楼杂记》、周吉甫的《金陵琐事》、金溎生的《陶庐续忆》和《宋史》。全书88条民俗中,有“神疏”“贺柬”“恭喜包”等41条未引文献,而这些条目多为作者亲历的、当时尚存的、人所共知的民俗,且篇幅往往较短,多为饮食、社会风尚类民俗。
其四,述重于论,客观呈现。潘氏一书在记述民俗时相较于通过驳斥他说来独张己帜而言,更侧重于对民俗创生和流变过程做客观的、较为详尽的描述,增强了客观性。即便有议论,其篇幅相对而言占比都很少,且多是对民俗的解释性定性。如认为屠苏酒是“所以除瘟也”,而“骨牌亦即古代计学之具之一端也。”
(二)《金陵岁时记》所见的近代南京民俗
从该书所载民俗的性质来看,大体包括地方特色民俗、宗教节庆、娱神庙会、喜丧礼俗等。南京特色民俗较多,如自朱元璋定都金陵才真正扩散开来的贴春联,过年祭祖时影堂上供用面炕成圆形、中间充以红糖的“饦锣”,流传至今的灯市、灯谜、灯舫,正月十六日登城墙的“走百病”等。宗教节庆也占了该书较重篇幅。如二月十九日南京居民沿街设茶篷,供香客到蟒蛇仓和鸡鸣寺拜观音;清凉山俗名小九华,于每年七月三十日设茶篷,款待来拜地藏的香客等。庙会活动在本书的记述中占大头,其他民俗零散难成篇幅。在本书的88条民俗中,庙会活动便有高跷会、土地会、张王会、茅山会、东岳会、都天会、大王会、关帝会、老郎会、盂兰会、消寒会等,且内容都相对翔实,通过征引文献传说,力求对庙会兴起原因和附带的民俗作较为全面的介绍。这些娱神庙会的取悦对象多为神话或传说人物,如张王会祭祀西汉张渤,茅山会祭祀三茅真君,大王会纪念宋诸生谢绪,等等。喜丧礼俗的记述在本书中也占有一定分量。如旧日金陵人以红纸镌刻天官等像,制“黄钱”以求福;剪纸作元宝、银锭、阡张等冥钱;祭祀打醮时用神疏;又如恭喜包、元宝蛋、七夕乞巧、重阳糕等等。
从所载民俗的内容来看,大致包括饮食、娱乐、宗教、禁忌趋尚等。饮食方面如糯米和饴糖制成的“欢喜团”、盐渍白芹芽制成的茶泡、饦锣、元宝蛋、春卷、请春酒、屠苏酒、馓子、乌饭、粽子、五毒菜、茄饼、月饼、重阳糕、重阳犒店伙、腊八粥、灶糖、十景菜、洪福齐天、饯岁等,至少20条民俗都与饮食有关,占全书总条目的四分之一。娱乐方面如灯节、杂戏、高跷会、赌博和土地会、张王会等庙会活动。宗教方面以纪念观音、地藏、城隍及地方神仙的民俗为主。民间禁忌趋尚方面如迎厕姑、走百病、绒制倭子、五毒牌、五色绒、十月朝、祀灶等,主要记载节庆期间民间的忌讳和喜好。
(三)《金陵岁时记》所见近代南京岁时民俗变迁
潘氏在该书《自序》中指出,南京民俗变革受清廷覆灭、民国肇始大环境的影响较深。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政府在改良旧俗方面的积极干预等因素,使得南京地区的岁时民俗变迁加快。潘氏在考察南京民俗时也关注太平天国运动对民俗变迁的影响。
1.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潘氏在“灯节”“龙灯”“灯市”“请春酒”“都城隍庙”“都天会”“灯舫”“盂兰会”等条中都提及了太平天国运动前后南京民俗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结束后,江南民生凋敝、社会生产破坏严重,使得南京民俗活动内容与形式较之前变得简朴,部分民俗甚至趋于泯灭。如“灯节”条指出:“洪杨未乱之前,凡庵庙皆上灯”“同光间,惟天青街之白衣庵最盛”,到作者创作该书时,“今则罕见矣”。“请春酒”条则直接指出:“洪杨乱后,民风尚朴”,因此选用的酒品为“烧酒白花”。
2. 南京临时政府时期
1912年1月2日,孙中山通告全国各省,废除阴历而改用阳历,并以中华民国纪年,以该年为民国元年。潘氏在《自序》中大发感慨:“洎乎民国,改用阳历,未免夏时既易,汉腊谁知,谈天则《月令》无征,观稼则《豳风》何验?”指责自南京临时政府改阴历为阳历后,包括祭祀、天文、农业在内的相应岁时特点及附着于上的岁时民俗不可避免地遭重创。
3. 北京政府时期
《金陵岁时记》成书于北京政府时期,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相对于前两个时期更为剧烈,但在潘氏书中却极少体现。这一时期社会风俗的变迁由政府主导的痕迹更重。其一在于變革社会恶俗,如以禁种、禁运、禁吸鸦片来禁绝烟毒,但由于烟毒是军阀割据的重要经济来源,屡禁不绝。其二是构筑新式节日体系,以行政强权推动阳历节日的法定化,如北京政府时期确定了13个阳历纪念日(如国庆节、国耻日等),也引入了复活节、圣诞节等西方传统节日和劳动节、妇女节等国际性节日,并通过国家权力构筑节日气氛,引导全民参与,使得民俗政治化。
《金陵岁时记》一书对南京地区的岁时民俗记述甚详,这对于了解晚清至民国初期南京地区的社会风貌,探寻当时特别是阴历节庆期间的民众生产生活细节具有重要意义。如从过小年的具体时间究竟是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还是二十五,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阶级分明;从文中经常可见的“洪杨之变”“光绪年间”等时间节点的设置,可看出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后江南城镇乡村、市井街巷的满目疮痍和残破萧条;改变历法则对地方岁时文化影响深远。
《金陵岁时记》所载的南京岁时民俗,是南京区域性民俗节庆礼仪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京地区先民在长期的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以农业文明为底色,为顺应自然环境、配合生产劳动、贴近人文历史发展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包括喜庆、祭祀、禁忌、崇拜、娱乐、附会等理念,围绕文艺、生产、竞技、地理、名胜、历史、民风等主题而呈现的风俗活动,其部分内容至今仍对地方生产生活具有借鉴意义。如“分龙雨”条载:“俗以五月二十日为分龙节,二十五为回龙节。是数日,必有大雨。”[5]这种节气变化规律在今天仍然存在,对今天南京乃至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生活仍有帮助。其他如“立夏”“夏至”“摸秋”“登高”等条对今日的节庆程式仍有借鉴意义。潘氏一书所载的民俗,如“灯节”“灯市”“灯谜”等可为地方加快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文化支撑。
潘氏一书在仿照《荆楚岁时记》的基础上注重引用大量的文献来考辨南京民俗的来源和流变过程,在全书88条民俗中,有47条对各类历史文献旁征博引。该书文本记载的民俗史料及征引的稀见文献,为后来学者研究晚清与民国初年南京的岁时民俗提供了可靠的文献资料,也间接保存了因社会动荡等复杂原因造成的原本已亡佚或者部分亡佚的众多民俗文献史料的片段,使得后来学者可以据此考证相关文献价值及补全全书内容。从这方面而言,潘氏一书具有较为重要的文史价值。
[1]江庆柏主编.江苏艺文志·南京卷三[M].凤凰出版社,2019:1141.
[2]南京市秦淮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秦淮区志[M].方志出版社,2003:928.
[3]潘宗鼎.金陵岁时记·题词[M].南京市秦淮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编印,1993:1-2+4.
[4]潘宗鼎.金陵岁时记·灯节等[M].南京市秦淮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编印,1993:10-11.
[5]潘宗鼎.金陵岁时记·分龙雨[M].南京市秦淮区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南京市秦淮区图书馆编印,199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