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媒介融合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业界所需人才的要求出现一定偏差。本文拟针对此问题,从人才培养理念的更新、课程体系的重新设置、校园实践平台构建、校媒合作等方面提出教学改革创新模式,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培养与融媒背景下媒体人才需求寻找适合的契合点,在课程设置上寻求创新,突出人才培养特色,为传媒业界提供更好的人才输送服务。
◆关键词:媒体融合;教育改革;教学模式;广播电视编导
在传统媒体不断唱衰的今天,打破印刷、广播、计算机行业壁垒的“媒体融合”发展模式无疑带领媒体行业走出一条新路。在势不可挡的“融媒”背景下,为传媒行业培养、输送人才的传媒高校意识到了“与时俱进,随行业发展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结合行业变化,培养更多行业需要的人才。作为培养后续力量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更应该把握新机会,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便未来适应“融媒”背景下的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
一、融媒时代高校传媒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一)更新人才培养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传媒人才的培养理念应瞄准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意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当下,媒体机构和公共传播都急需这类人才。因此,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人才的培养要创新策略、优化方案、调整知识传授结构、夯实实践基础、激发创意创新潜能,高起点地参与、催化、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从新媒体思维的培养,再到具体的操作、技术、内容生产和运营,多管齐下,自上而下地对学生进行开发和培养,这才是一条我院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之路。
(二)加速课程体系的完善与建设
高等传媒院校对人才的培养既要兼顾市场,又不能“唯市场是从”。我们应培养中心从“重技术”转向综合能力的培养,要切实重视计算机编程、算法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运用等自然科学知识与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编導等专业与基础理论的融合教育与知识引导,增设这些课程,弥补学科空白,使新媒体课程体系更加完备,有助于培养新闻学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理性 思考,培养的人才更加全面且“多能”。
(三)推进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只有站在行业内才能学到精华,为提升师资队伍自身的专业素质,学院应当让教师走出自己的课堂、走出课本,进入行业内的传媒机构了解,站在行业内把握行业需求,同时避免对专业知识的讲授只停留在书本上、纸面上,避免学科认知扁平化,要有创新性思维,提升创新能力,并将其融会贯通并贯彻到教学工作中的各个环节。在我院教师“走出去”的同时,也要将学校外的行业专家“请进来”。去年我校开展了大师课堂,请来了数位行业大拿及名流前来讲学,十节课完成后收效显著,对于教师、对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提高自己专业素养的好机会。聘请专业人士进课堂的教学方法提高了专业学科教学的实用性与前沿性,不仅优化了师资结构,而且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专业人士自身的经验经历以及他们所接触到的传媒领域的新鲜讯息能够给学生的思想提供一个新平台和新思路,帮助其认识行业发展及行业需求,激励学生脱离死板的应试思维模式,成为一专多能型媒体人才。
(四)构建校园实践平台
教育者应先着重培养实践能力,避免将学科培养成只需要背书写论文的低水平学科。在此诉求下,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和环境,搭建校园实践平台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现已建设“惠普工作室”、“苹果工作室”,应在此基础上加速扩建新媒体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同时为课程体系的完备提供支持。为学生营造和行业内相似的模拟环境,教师带领学生真实操练,让学生尽快适应并熟练掌握行业环境的变化,避免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再培训”,我们应培养“一学即会、熟练操作、拿来就用”的实践型人才。
二、结语
传媒业发展日新月异,而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行业已经吹响了号角,向全社会召唤一批又一批传媒新人。所以,输送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已迫在眉睫,我校的教学改革更是箭在弦上。我们唯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打破旧思维、升级新理念、破除老传统、探索新方法,才能培育出适应时代需求、“一专多能”的创新型人才,为时代、为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徐颖.媒介融合的轨迹[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
[2]胡泊.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验课教学改革的研究[J].新闻天地,2009(10).
[3]左雪梅.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模式探索[J].新闻世界,2011(08).
作者简介
刘五朵(1990—),女,回族,河南漯河人,硕士研究生,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及传播学方向。
基金项目:本成果受四川省新一轮教育体制机制改革试点项目“探索适应高校自身特点的培养模式--新时代传媒艺术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试点”资助。(没有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