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平台的早产儿母亲知识需求和心理特征分析

2021-07-28 12:39谢南莎
广州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聊天记录早产儿医护人员

徐 琼 林 艳 谢南莎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广州 510623)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移动网络工具在早产儿延续性护理领域中得到较广泛的运用[1]。有研究指出,60.9%的早产儿家长有具有基于网络平台支持的延续性护理需求[2]。对于早产儿母亲这一特殊群体,不可忽视其心理需求及信息支持需求[3],而医护人员为其提供基于微信平台的延续性护理,对提高早产儿母亲育儿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提高生活质量,促进早产儿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4- 5]。然而,现有研究主要以移动社交平台为媒介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即医护人员通过该平台主动向早产儿母亲发送相关宣教内容等的方式以提高其相关知识水平及照护能力,却未对现有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利用,对早产儿母亲的信息需求缺乏全面的了解。因而,在延续性护理中,未能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此外,已有研究指出,通过定量化及可视化处理网络群组聊天资料,可了解某一特定群体的知识共享规律[6]。因而,通过分析移动社交平台信息数据资料,客观了解早产儿母亲的心理及信息需求情况,对提供以病人为中心的延续性护理服务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拟通过分类定量分析早产儿母亲微信群的对话内容以了解该人群的知识需求及心理特征,为完善早产儿母亲的延续性护理内容提供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创建早产儿妈妈微信群,将2018年3月—6月于广州市某三甲专科医院顺利分娩且符合标准的早产儿母亲纳入该微信群。纳入标准:①早产儿母亲妊娠孕周不足37 周,且其早产儿出生体质量不足2 500 g;②早产儿母亲无精神疾患;③早产儿母亲具备一定文字理解及表达能力;④早产儿母亲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加入此微信群。此次研究共纳入群成员43名,该微信群聊天内容不受主题限制,群成员可在群内自由进行讨论与交流。研究者作为该微信群群主,主要负责微信群的管理工作及专业知识的回答,不参与群内聊天。

1.2 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方法

本研究数据对象为早产儿妈妈微信群内从2018年9月—2019年1月的聊天记录,由两名研究者对资料进行提取与分析。本次研究的资料提取与分析的过程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由一名研究者对聊天记录资料进行提取与整理;第二阶段,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对聊天记录逐条根据内容主题进行分析编码;第三阶段,由一名研究人员对所提取资料的内容进行信息核实,并通过对比分析两份群聊内容主题编码的一致情况。若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则通过两人共同讨论协商解决。若两人协商无果,则由第三名裁决者进行主题裁决;第四阶段,将聊天主题进行计量学分析,将对话频次最多和参与人次超过半数的热点主题进行亚条目分析,归纳出该人群的主要知识需求,并将数据分析结果进行可视化处理,以便更直观展示该人群主要的知识需求此外,分析群聊中有关早产儿母亲心理感受的主题内容,以了解早产儿母亲的心理特征。资料的整理及分析流程见图1。

图1 聊天记录资料的信息整理与分析流程

2 结 果

本次研究共收集1 522条聊天记录, 43名群成员全部参与群组聊天。该43名早产儿母亲中,年龄24~45岁,平均年龄为(33.77±4.97)岁, 62.79%为剖宫产分娩,60.47%为经产妇;在其所分娩的早产儿中,胎龄27+3~36+6周,体质量740~2 520 g,平均体质量(1.59±0.47)g。母婴基本情况详见表1。对每名早产儿母亲进行聊天频次统计,1人发言200次以上,2人发言150~200次,3人发言100~149次,5人发言50~99次,32人发言1~49次。

表1 母婴基本情况表

2.1 微信群聊天主题内容及频次分布情况

在1 522条聊天记录中,共涉及7个主题,分别为:早产儿生长发育管理、早产儿疾病管理、早产儿其他日常生活照护、早产儿其他情况、经济相关内容、早产儿母亲心理感受、早产儿母亲身体情况。群组成员全部参与早产儿照护相关方面的知识分享交流,涉及生长发育管理、疾病管理、日常生活照护管理主题,占总聊天记录的89.92%。然而,群成员对自身的身心健康情况关注较少,有11位早产儿母亲在此方面进行发言,占全部聊天记录的2.43%。此外,早产儿生长发育管理讨论频次最多,参与人数最多,其次为早产儿疾病管理主题。该微信群的对话主题及频次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各对话主题频次所占比见表2。

表2 对话主题及频次分布表

2.2 不同孕妇情况和新生儿情况,其聊天主题内容分析

对比不同情况的早产儿母亲对话主题频次,其中不同家庭月均收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不同、新生儿住院天数不同,其对话主题明显不同,对早产儿母亲家庭月平均收入水平、文化程度、孕周、早产儿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住院天数与相应对话主题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只有家庭月均收入水平和早产儿的生长发育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其他疾病管理、日常生活照护、经济相关内容、母亲心理感受方面和母亲身体情况方面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表7。

表3 家庭月均收入水平与相应对话主题的统计分析 例(%)

表4 孕妇文化程度与相应对话主题的统计分析 例(%)

表5 分娩孕周与相应对话主题的统计分析 例(%)

表6 新生儿出生体质量与相应对话主题的统计分析 例(%)

表7 新生儿住院天数与相应对话主题的统计分析 例(%)

3 讨 论

3.1 医护人员在移动社交平台上需为早产儿母亲提供全面的早产儿照护相关知识,尤其生长发育管理方面的知识

本研究发现,早产儿母亲在早产儿照护相关知识交流方面存在较大的需求。该研究结果与王迎等人的结果相似,其通过对105名出院早期早产儿父母的家庭照护需求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早产儿父母在获得再保证、医疗信息、照护能力及社会支持方面均有较高的需求[7]。另外一项质性访谈的结果也指出,出院早期早产儿母亲育儿方面的知识及技能欠缺,医护人员应给予其足够的育儿指导与支持,并加强健康宣教力度[8]。早产儿母亲的照护能力与早产儿的生长发育水平具有相关性。已有研究表明,早产儿矫正12月龄低体质量的发生与早产儿母亲在矫正1月龄时照护能力呈负相关,与母亲在矫正1月龄时焦虑水平及对患儿认可度呈正相关[9]。因此,医护人员在延续性护理中,可通过移动社交平台加强对早产儿母亲关于早产儿照护相关的健康教育以提高早产儿母亲的早产儿照护技能。同时,需加强同伴支持以缓解早产儿母亲焦虑情绪,从而促进早产儿的追赶生长。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早产儿母亲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管理方面的交流最多,其中涉及喂养相关问题、生长发育评估与监测、神经系统发育促进措施相关成功经验的交流与分享。此外,早产儿疾病管理中的疾病筛查知识也得到了较广泛的讨论,而参与讨论交流者大多数为需进行相关检查的早产儿的母亲。相似地,仇媛媛[10]的质性研究结果也表明,早产儿母亲对早产儿生长发育方面需求较大,建议在护理工作中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因而,在照护相关知识的宣教方面,知识结构应有所侧重,生长发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喂养相关问题应在照护知识体系中占据较大比例。此外,对于有特殊检查要求早产儿的母亲,医护人员应详细告知相关检查的注意事项,从而更有效地满足其早产儿照护相关知识的需求,提高延续性护理的针对性。

3.2 医护人员需根据孕妇情况和早产儿情况,利用移动社交媒体提供更为针对性的照护指导

不同背景的母亲对早产儿关注的程度有所不同。由表3可见,家庭收入越高,关注的内容越多,家庭人均月收入水平高的母亲对早产儿生长发育、疾病管理等各个方面都比较关注,其中对生长发育最为关注,而家庭收入低的母亲对早产儿各个方面都关注不到位。表4可见文化程度越高,其对早产儿关注程度越高,孕妇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其在早产儿疾病管理等方面都关注不到位,提示医护人员在宣教指导时应重点关注收入低、孕妇文化水平低的早产儿家庭。

表5、表6则提示,出生孕周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的早产儿母亲关注的内容越多,因孕周小、体质量低的早产儿各个器官系统发育都不成熟,需要母亲全方位的照护和关注。而由表7可知,住院天数在7天以内的早产儿母亲关注的程度较小,说明早产儿接近足月,发育水平较好。提示对孕周小、体质量低的早产儿母亲宣教应更耐心、更细致全面。健康教育作为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体护理的全过程,是让早产儿母亲了解、掌握及运用相关知识,重视健康价值的重要环节[18]。与传统的健康教育相比,利用移动社交媒体平台进行健康教育的方式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随时随地为早产儿母亲提供相关健康教育,作为延续护理模式的一种,这种方式简单、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3.3 医护人员需通过移动社交媒体建立沟通平台,关注早产儿母亲的心身健康问题,采用综合措施促进其心身健康

本研究各结果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即不同情况的早产儿母亲普遍对自身的心理和身体状态的关注程度都很低,尤其是身体状况,几乎所有的母亲都没有关注到,说明早产儿母亲在日常照顾新生儿的时候,更多的将关注点放在早产儿身上,而忽视了对自身的关注。

本研究还发现,早产儿母亲经历较多的负性情感体验,在早产儿住院期间的母婴分离阶段,早产儿母亲会感到悲伤难过;在早产儿出院后的居家照护阶段,因育儿难度大,也会有焦虑、紧张、抑郁等心理感受。有研究表明,早产儿母亲焦虑、抑郁等负性心理水平较足月儿高[11]。周明芳等人指出,在早产儿出院早期,早产儿母亲受母婴分离影响易出现角色转换困难,存在“积极接纳”与“消极否定”两种矛盾的心理体验,并潜在影响其育儿水平,应予以关注与支持[12]。也有学者认为,早产儿母亲的照护心理历程包括初临变化和适应变化两个阶段,尽管大多数母亲初期感到恐惧无助,但随着经验的积累与知识水平的增长,能逐渐重塑信心[13]。因此,早产儿母亲在不同阶段可能存在不同的心理问题,应采取社会支持、积极行为引导、延续护理、同伴支持、个性化心理护理等综合措施以缓解其心理压力,促进其心理健康[14]。

因此,医护人员在与早产儿母亲沟通时,应时刻提醒早产儿母亲关注自身心理感受、身体情况,根据实际情况对早产儿母亲进行相关的健康宣教,提高早产儿母亲相信自己能够养育好早产儿的信心,共同促进早产儿健康成长和母亲的产后恢复。

3.4 医护人员对移动社交平台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有利于发现特定人群知识共享规律及知识需求

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微信、QQ等社交软件成为人们网络交流的主要工具。微信群、QQ群等群聊功能的开发与运用促进了同伴支持教育新模式的形成。通过网络建群,将具有相似经历或相同疾病的人组织在一起,群内人员通过群内分享经验、交流心得、咨询讨论等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微信群作为信息交流平台,逐渐在延续护理中得到广泛运用。有研究指出,基于微信群的同伴支持教育能较好地提高病人居家自我管理的能力[15]。此外,通过同伴支持微信群可以缓解早产儿父母焦虑抑郁的水平,降低其焦虑抑郁的发生率[16]。

社交平台作为信息的载体,通过对社交平台资料进行分类计量处理可以归纳出该群体的信息共享特点。赵蓉英等尝试将某企业QQ群聊记录内容进行主题计量分析,发现此方法在探索企业知识共享的特征中切实可行[6]。相似地,余红春等通过整理并分类统计QQ在线答疑群中的聊天记录,归纳出白血病患儿家长对疾病知识的需求特点[17]。然而,目前尚未有对微信群的聊天资料进行主题计量分析的研究。本研究中,早产儿妈妈微信群不同于传统同伴支持教育的微信群,不受既定教育主题限制,群内成员可自由进行信息分享与交流,突出群内个人真实的分享意愿与知识需求。研究者将群聊记录进行整理与分析,归纳出该人群交流热点及知识需求特征,其研究结果与以往的质性研究及调查研究结果一致。因而,通过对移动社交平台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可归纳出某一特定群体知识交流及需求特点,且其结果具有一定参考性。

3.5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本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研究样本与样本量的选择上,本研究只收集分析了广州市一家三级甲等专科医院早产儿母亲2018年9月—2019年1月四个月的聊天记录,并未包括全国范围内来自不同医院不同地域的早产儿母亲人群,导致该研究群体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在以后研究中,应考虑纳入更广泛的研究对象并延长统计数据的时间跨度,以期充分了解该群组中早产儿母亲人群特点,从而更加全面、有针对性地面向该群体提供延续性护理。

早产儿母亲在早产儿照护方面有较高的知识交流需求,尤其在早产儿生长发育管理及疾病管理方面的知识需求上,医护人员可通过社交平台在早产儿母亲的延续性护理中加强此方面的健康指导。并且,早产儿母亲心理较脆弱,在忙于照顾新生儿的同时也容易忽视自身身体情况,医护人员可采用综合措施促进其心身健康。此外,通过将社交平台交流信息进行资料整理与量性分析,能归纳出该群组人群的知识交流及需求特点,其结果可靠性较高,建议将该方法在未来的研究中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聊天记录早产儿医护人员
储存聊天记录用掉两个半三峡水电站电量
南平市妇联关爱援鄂医护人员家属
早产儿长途转诊的护理管理
一键备份手机QQ聊天记录
晚期早产儿轻松哺喂全攻略
两种基于Windows系统的QQ聊天记录删除恢复方法比较
帮助医护人员处理好四种关系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早期护理干预对脑损伤早产儿预后的影响
【通 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