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香型白酒糙沙轮次成熟糖化堆的剖析

2021-07-28 14:45肖华平程平言杨刚仁
酿酒科技 2021年6期
关键词:结块酱香型酸度

路 虎,张 飞,罗 刚,肖华平,程平言,杨刚仁

(贵州茅台酒厂(集团)习酒有限责任公司,贵州习水 564622)

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复杂,可概括为“12987”工艺,即以一年为一个生产周期,两次投粮,九次蒸煮,八次发酵,七次取酒。工艺特点为“三高三长”,即高温制曲、高温堆积发酵、高温馏酒,生产周期长、大曲贮存时间长、基酒储存时间长。其中,高温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生产工艺中最独特之处,能网罗和富集周围环境中微生物,并产生大量代谢风味物质[1-2],赋予酱香酒独特风格特征。

一直以来,酱香型白酒堆积发酵工艺是众多专家和学者的重点研究领域,其中周恒刚和杨漫江等的研究发现[3-4],酒醅不堆积直接入窖会导致不产酒或产酒质量差等情况,表明堆积发酵是酱香型白酒生产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唐玉明等[5]对酱香型白酒第4 轮次酒堆积发酵过程中温度和微生物区系进行测定,揭示了堆积环节温度和微生物变化规律。

酱香型白酒生产周期长,各轮次糖化堆入窖状态差异大,习酒公司酱香生产一般通过刀切式下窖,使窖内糟醅达到一种均匀状态,有利于产酒均衡。糙沙轮次糟醅疏散,发酵充分,一般均为原堆发酵,本试验通过对糙沙轮次成熟糖化堆进行剖析,分析不同部位理化指标、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分布等,以期对成熟糖化堆有更为深入的了解。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及仪器

1.1.1 材料

样品:糙沙轮次达到入窖条件的糖化堆,即成熟的糖化堆。

1.1.2 试剂与仪器

试剂:营养琼脂、孟加拉红培养基均为生化试剂,北京奥博星生物有限公司;乙醛、丙醇、糠醛、乙酸乙酯、乙酸、丁酸等色谱分析用标准品均为色谱纯,天津市津科精细化工研究所;其他试剂均为国产分析纯。

仪器:6890N 型气相色谱仪,美国Agilent 公司;YXQ-LS-100SⅡ型立式压力灭菌锅,上海博讯实业有限公司;SW-CJ-2F 型超净工作台,苏州净化设备有限公司;LRH-250 型生化培养箱,上海一恒科技有限公司。1.2 试验方法

1.2.1 温度测量方式和酒醅样品采集

温度测量方式:成熟糖化堆入窖一半时,在堆子竖切面用探针食品温度计从堆底中心位置,在半个堆面范围,由内向外呈辐射状,每隔10 cm 测量,温度测量位置如图1所示。

图1 温度测量位置示意图

酒醅样品取样:按照堆底(高度约10 cm)水平方向,在中心、距离堆底中心1.5 m 深度、堆底表层(深度约10 cm);堆中(高度约1 m)水平方向,在中心、距堆中心1 m 深度、堆中表层(深度约10 cm)、堆中表面结块处;堆顶(深度约10 cm),共8 个位置取样,每个样品为绕堆子1 周取3 个样品的综合样,取样位置见图2。

图2 酒醅样品取样位置示意图

1.2.2 可培养微生物检测

采用稀释涂布法检测可培养微生物。细菌检测培养基:营养琼脂;酵母菌和霉菌检测培养基:孟加拉红培养基。

1.2.3 理化指标检测

糟醅水分、酸度、还原糖含量检测参照文献进行[6]。

1.2.4 气相色谱分析

Agilent 6890N 气相色谱仪,带7683B 自动进样器,配FID检测器。色谱条件:色谱柱:CP97723 CPWAX 57CB毛细管柱(50 m×0.25 mm×0.20 μm);进样口温度230 ℃,载气为氮气、空气和氢气,分流比40∶1;升温程序:起始40 ℃,保持3 min,以2 ℃/min升温至80 ℃,不保持;再以7.5 ℃/min 升温至215 ℃,保持24 min。

2 结果与分析

2.1 糖化堆温度分布(图3、图4)

图3 糙沙成熟糖化堆纵切面温度分布示意图

图4 糙沙成熟糖化堆横切面温度分布示意图

通过对堆子不同位置温度测量发现,成熟糖化堆整体温度分布为:除开堆子表层结块处,以堆子底部中间为球心,向四周辐射,温度呈递增关系。堆子底部接触地面温度最低,高度约10 cm 的糟醅温度全部在30 ℃以下,堆子高10~110 cm 处温度在30~35 ℃,堆子高110~150 cm 处温度在35~40 ℃,堆子高150 cm 以上温度在40 ℃以上,除了堆子表面结块层温度较低,在35 ℃左右。

通过计算不同温度区间糟醅体积,进而算出不同温度区间糟醅在整个糖化堆中的占比,具体结果见表1。从表1 可以看出,堆表结块层糟醅体积最小,仅占糖化堆总体积约1.3 %,温度在30 ℃以下糟醅体积占比也较小,约4.2 %,温度在30~35 ℃糟醅体积占比最大,达55.6%,温度在35~40 ℃和40 ℃以上糟醅体积占比较为接近,分别为22.2 %和16.7%。2.2 糟醅理化数据分析

表1 不同温度区间糟醅体积占整体糖化堆比例

从表2 可以看出,整体糖化堆水分分布规律为离堆子表面越近,水分越小,离堆子内部越近,水分越大,与完堆后,表层水分更容易挥发有关。酸度分布规律为堆底中心处酸度最高,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而降低,此数据表明酸度与堆积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堆积时间越长,酸度越大。堆底中心延堆表方向,还原糖逐渐增加,可能与好氧菌糖化酶较多有关,堆中分布规律不明显,堆表结块层较低,可能原因是糖化效果好,同时微生物代谢活动丰富,消耗了较多的还原糖。

表2 糙沙成熟糖化堆不同部位糟醅理化数据分析

2.3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分析

从表3 可知,各类微生物数量在糖化堆不同部位差异显著,尤其是细菌和酵母。细菌在糖化堆的分布情况为堆子底层数量最低,堆子外层高于堆子内层,堆底层外侧高于中心约4 倍,堆中层外侧高于中心约6倍,堆表层高于中心层约1个数量级;酵母在糖化堆的分布情况与细菌类似,不过堆子内外层数量差异较细菌悬殊更大,堆子外层高于中心层约1 个数量级,堆表层高于中心层约2个数量级,这与堆表层糟醅疏松,溶氧丰富,酵母数量得到大量繁殖有关。霉菌数量在糖化堆整体较少,仅在外层能分离出,其他部位基本分离不出。

表3 糙沙成熟糖化堆不同部位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分析 (cfu/g)

2.4 糟醅理化色谱数据分析

通过对糖化堆不同部位糟醅进行理化色谱数据分析,从表4 可以看出,酯类、乙醛、糠醛、醋酉翁、苯乙醇等醛酮类香气成分,堆子外层,尤其是堆表结块层下面温度最高区域,显著高于堆子内层,一般认为乙醛、醋酉翁、苯乙醇等对酱香酒风格形成有重要贡献。酸类、醇类等物质堆子内层显著高于外层,这是因为堆子内部细菌数量较多,溶氧低,从而代谢产酸较多,并且与酸度理化数据相吻合。

表4 糙沙成熟糖化堆不同部位糟醅理化色谱数据分析 (mg/kg糟醅)

2.5 不同部位糟醅温度和感官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糟醅温度和感官分析,堆子内部和底部糟醅温度较低,酸度较大,闻香有酸刺激感,放香较沉闷,无令人愉悦的香气,堆子中层外侧及堆顶处糟醅温度较高,具有果香、焦香等,闻香令人愉悦。同样是堆子外侧层,堆积时间相同,堆底和堆中、堆顶的温度相差可达20 ℃左右,且堆底糟醅香气远不如堆中和堆顶,而堆底糟醅微生物数量甚至高于堆中,推测这种现象是由美拉德反应程度的不同导致的,因为美拉德反应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产生了更多的焦香化合物。根据糟醅实际情况来看,糟醅从底部外侧向上方向,当外层温度逐渐升温达到40 ℃以上时,糟醅才明显开始有令人愉悦的果香等,推测糖化堆积时,可能当温度达到40 ℃以上时,美拉德反应程度较为剧烈,能产生更多令人愉悦的醛酮类等物质,并且这与理化色谱数据相吻合。

表5 糙沙成熟糖化堆不同部位糟醅温度和感官分析

3 结论

3.1 通过对糙沙成熟糖化堆的剖析发现,不同部位各项数据差异较大。糖化堆温度分布方面,除堆表结块层外,以堆子底部中间为球心,向四周辐射,温度呈递增关系。糖化堆整体划分为5 个区域:30 ℃以下、30~35 ℃、35~40 ℃、40 ℃以上和堆表结块层,其中堆表结块层糟醅体积最小,温度在35 ℃以下糟醅体积占整个糖化堆比例达六成左右。

3.2 理化数据方面,整体糖化堆水分和酸度分布规律较为相似,离堆子表面越近,水分和酸度越小,离堆子内部越近,水分和酸度越大。还原糖是堆底中心延堆表方向,逐渐增加,堆表结块层较低,与堆表微生物代谢活动丰富而消耗了较多的还原糖有关。

3.3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方面,细菌和酵母在糖化堆不同部位差异显著,霉菌数量均较少,有时难以检出。细菌和酵母数量分别在堆子外层相较堆子中心高4~10 倍,堆表结块层较堆子中心处,细菌可高约1 个数量级,酵母可高约2个数量级,这与堆表层糟醅疏松,溶氧丰富,微生物数量得到大量繁殖有关。

3.4 香气成分方面,醛酮类、苯乙醇等香气成分,堆子外层显著高于堆子内层,酸类、醇类等物质堆子内层显著高于外层,这与堆子内部溶氧低,代谢产酸较多有关。

3.5 糟醅温度和感官方面,堆子内部和底部糟醅温度较低,闻香有酸刺激,放香较沉闷,无令人愉悦的香气,堆子中层外侧及堆顶处糟醅温度较高,具有果香、焦香等,闻香愉悦。同时,堆积时间相同的情况下,堆底和堆中、堆顶温度相差可达20 ℃左右,这可能是导致香气差异的主要原因。根据糟醅实际情况推测当堆积温度在40 ℃以上时,美拉德反应较为剧烈,能产生较多令人愉悦的醛酮类等物质。

总之,糙沙成熟糖化堆不同部位糟醅在温度、理化数据、微生物种类和数量、香气成分、感官质量方面悬殊较大,因此糖化堆下窖时,需要刀切式入窖,使得堆子上中下各部位糟醅充分混合,有利于窖内发酵均衡。

猜你喜欢
结块酱香型酸度
干燥剂有诸多妙用
复合肥防结块性能测试方法的比较和探讨
分析微生物在酱香型白酒生产的作用
酱香型白酒酿造企业污水好氧处理工艺比较
奶粉里为什么有结块
酱香型白酒主要风味成分的分析
套袋对苹果糖度、酸度的影响试验
10亿元市场谁能出头
低糖褐色乳酸菌饮品的研制
黄壤、棕壤对铬(VI)吸附特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