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世杰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现阶段学生承受的学习压力逐渐增大,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体育运动的重要性。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学习和应用先进化教学方式,努力创新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体育课程的整体教学质量。教师要对小学体育课采取适当的优化措施,将学生在小学体育课中的热情唤醒,并对教学手段和模式进行适当优化,让学生拥有强健的体魄,以此更好地学习体育知识,同时帮助学生进行身心状态的自我调节,消除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压力,进而促进学生提高自身的各科学习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小学;体育;素养;教学方式;教学质量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
体育课是学生比较喜欢的课程,小学体育课中学生身心可以得到放松。因此教师要利用小学体育课的优势,加强对学生体质和心理的锻炼,让学生德智体实现全方位发展。首先,教师要从兴趣激发入手。小学体育课的实践性很强,但很多教师出于安全方面的顾虑,在体育活动方面束手束脚。很多技术性以及高难度的动作,学生学起来也十分困难,教师就将一些训练内容取消了,导致小学体育课的内容比较单一。教师要积极开发新的措施,对小学体育课进行补充。比如教师借助多媒体,在小学体育课篮球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掌握篮球运动的“运球”技巧,从网上下载相关动作的视频,在体育课上借助平板,让学生观看。这样学生能直观地看到正规操作是如何进行的,小学体育课的形式也更加丰富。教师要借助新技术以及新方法,让学生感觉到小学体育课的趣味性。另外,教师可借助一些趣味性的训练方式,如趣味性障碍跑,学生在参与训练的同时,也是参与游戏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小学体育课中就会十分主动,学生的体质得到了锻炼,身心也得到了放松。
二、注重理论知识教学,提高学习效率
体育课教学中,在以往认知结构中认为体育课教学必须在操场上完成,或在专门的运动场所完成。但是,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显然存在错误认知,在体育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组织学生前往实地展开演练,然而,体育课程的教学也需要由一定的教材作为载体,但大部分教师忽视体育教材的存在,觉得体育课程是一门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其理论知识不具备重要作用。从本质上讲并非如此,理论可谓是实践的指导者,唯有让学生熟记理论知识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运动。例如,教学“肩肘倒立——前滚成蹲立”知识点时,对于运动技巧而言,教师往往会运用专业性较强的术语进行讲解,对于体育教师而言,他们十分了解这些专业术语,而学生听起来却十分迷茫,总是难以及时领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需要教师运用简单的话语详细讲解。由此看出,在理论知识的学习中学生的基础并不扎实。如果在体育教学前期教师就详细讲解和介绍体育课程所涉及的专业术语,则会大大提高学生在具体学习活动中的效率,对于教师所讲授的内容能够快速理解和吸收,甚至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节省教师大量的时间以及精力。因此,教师不要觉得体育理論知识可有可无,不要觉得体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就一定要在操场上完成。
三、丰富体育课教学内容
教师的教学技巧涉及课堂导入、传授、动作示范、教学设计和组织以及结束等众多基本技巧。不断丰富体育课程实践教学素材主要体现在发挥学生实践能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的建立。例如,讲解“足球颠球”知识点时,利用课下时间组织学生分组,并在每次下课之前展开一场小组对抗赛,或三对三,或五对五,临近期末决出冠军。根据小学生年龄段活泼、爱闹的特点,在体育教学方式的不断创新和优化中,可融进游戏式教学模式。游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体会课堂学习的快乐。例如,在“篮球”学习中,教师可将学生分为两组,并分别按照规定的球数展开投球比赛,两组队员站在距离球框同一距离的位置,每投中一球则轮换下一位队员并且向前迈进一步,哪组最先抵达球框下为获胜方,从而不断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总之,随着新课改的持续深入,体育教师要针对体育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和优化,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对体育理论知识的重视程度,帮助教师不断强化体育课整体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养成良好的素养,从而明确学生学习思维和学习观念。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斗志,提高学生的学习互动性,让学生在体育竞争中培养良好的身体素养。
参考文献:
[1]金志青.提高小学生体育素养的课堂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200-201.
[2]刘涛英.优化小学体育课堂 提升小学生体育素养[J].当代体育科技,2017(21):109-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