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福群 朱绍雷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挥课堂主体作用。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逐步深入對题目的实践探究环节,教师则在其中起引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论证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小组合作;游戏
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真实性,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程教学情景满足学生在实践探讨中的积极性。
一、妙用课堂探讨,深入一题多解的思维训练
教师在讲授面积巧解类题目时,可以首先以一个经典的图形组合面积求解例题作为小组课程探讨的例子,通过各小组比拼的方式调动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进行探讨的积极性。教师在多媒体上展示出对课程的设计情境:小明和小刚同时学习面积计算课程,他们在做作业时遇到的困难题目如下,请同学们为小明和小刚提供解题思路吧!下图中四边形ABCD、CEFG均为正方形。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是5厘米,连接BD、DF、BF。求三角形BDF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面对该题,学生能够通过常规的方法寻找最简单的直观思路,教师刚放出题目内容,就有一小组成员立刻站出来。5×5÷2=12.5(平方厘米)许多同学没有反应过来,教师请该学生为同学们进行思路转换的讲解之后,教师要鼓励其他组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该题,学生的学习探究精神再次得到调动,经过小组热烈讨论后另一组给出了第2种解法。结合小组讨论,教师为学生创设了适合学生深入思考的区域情景,学生在小组比赛过程中从不同解题思路出发,提高对题目深入理解和拓宽思维的运用过程。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对学术解题思路及逻辑的严谨性进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合理的假设和推导解决实际数学问题。
二、发挥小组合作,满足学生知识交流分享力
小组合作是小学生课堂学习的重要环节,针对数学科目的教学,教师可以借助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在课程交流中有效展开对所学知识交流和分享的环节,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经过分享讨论后,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进步,课堂效率也得到有效提升。
如教师开展圆锥和圆柱底面积、侧面积、体积单元的总结教学时,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模型,让学生仔细观察圆锥和圆柱的差别与相同点,同时在多媒体上列出思维导图,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两个立体图形的过程中联想两者的计算公式。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回答圆锥和圆柱底面积计算公式,又让学生想象圆柱侧面展开图是矩形,圆锥侧面展开图是扇形,学生通过联想的方式记忆圆柱与圆锥在体积计算中有一个1/3的差别,这样能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联想力,联想两个平面图形的计算面积,从而加深对立体图形侧面积公式的记忆。最后教师结合体积计算的生活化运用题目,引导学生对该类型的题目进行合作探讨。
一个近似为圆锥形的谷堆底面积为15.56平方厘米,高是底面半径的三倍,求该谷堆的体积。学生在计算这一道生活化的数学例题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对该单元的知识点进行罗列,选择合适的公式进行代入求解,学生首先运用圆面积求出谷堆的底面半径,之后通过半径与高的比值求出高,最终利用圆锥体积求解。在小组总结公式的过程中,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入。
以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思维导图的虚拟情景,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分享和总结,一方面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归纳总结能力,另一方面教师结合生活化立体能提高学生在情境的基础上深入理解,并运用基础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增加课堂环节的层次感,满足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
三、巧借游戏课堂,创设挑战抢答情境
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会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借助小题狂做的游戏环节,为学生创造出比赛的环境让学生在紧张的氛围中开发思维灵活性。教师还可以以积分奖励的方式鼓励学生对课程知识进行及时复习和巩固,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意识。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能让学生以自主探究的身份进入课堂学习,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思考的积极性。以多媒体进行课堂讲授不仅能拉近师生间的互动距离,还能让学生在自由的学习环境中对知识点进行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