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小军
摘 要:所谓辨析式教学法,是一种围绕思维训练展开的新型教学方式。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辨析式教学的过程等同于引导学生思维的过程,它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围绕具有争议价值的话题来进行思考、辨析和探讨,从而形成清晰明确的价值判断,实现开放性思维的发展。围绕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课;辨析式教学;应用策略
在新课标理念和素质教育思想的引领下,高中思想政治学科也在努力实现创新变革。针对这一目标,辨析式教学法显然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活动锦上添花。它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实践应用,让知识变得更有思维性、学习过程转化更有探索性、探究结果更具有开放性,为学生学科素养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梳理自己的教学思路,结合辨析式教学法的要求对教学策略的创新进行深层次思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辨析学习活动中,促进他们思辨能力的提高。
一、激趣辨析,创设生动情境
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本身而言,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逻辑性,若是一味地运用应试教育方法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往往很容易打击他们学习政治知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力迸发出来,使他们成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的转变,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围绕“辨析”的特性,结合辨析式教学法开展要求,运用多样的资源来创设教学情境,从真正意义上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感悟和思考的过程中实现高效学习。
例如,在学习“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课时,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在辨析学习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使他们逐步增强民族自豪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创设情境,以此来引出辨析主题。如教师可以先展示中外一些主要民族节日的图片,并播放介绍文化遗产的视频,向学生讲述各种文化多样性的事例。此时,学生对文化多样性的地位和意义有了较强的兴趣,教师可以趁势引出辨析主题:“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让学生对该辨析主题进行探讨和分析,此时,许多学生都提出了自己明确的观点,有的认为是相辅相成,有的认为是相互排斥。这样一来,学生会以更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到辨析学习的过程中。
二、灵活诱思,设计辨析问题
辨析的前提是思考,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养成灵活思考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尤为关键。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寻求提问方式与知识信息之间的契合点,还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能力和个性化需求,在保证增强学生“思”的主动性的同时,避免辨析式教学的形式化。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灵活诱思,提出与教材相连接的、富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的辨析过程具有一定的动态性特点,为思政课堂注入新的活力。
例如,在学习“影响价格的因素”一课时,其中有关影响价格的因素的知识信息,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辨析的主要内容。在针对“供求影响价格”这一知识点进行设问时,教师可以从辨析的角度设计如下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能够发现供求与价格之间相关的什么例子?那你认为供求是否会影响价格?”而针对“价值决定价格”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什么是价值?”再引出辨析问题:“价值是否可以决定价格?”这样,学生可以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拓展思维,达到锻炼辨析能力的目的。
三、合作交流,强化辨析互动
由于高中生年龄和社会经验的限制,他们对各类知识的思想认识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这就意味着教师若要让学生的辨析思维充分拓展,就必须让他们置身于辨析活动中,与他人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交流,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各类问题和矛盾,进而加深对社会问题的理解和认知。因此,教师可以多组织辨析互动活动,设立合作交流的辨析主题,让学生理性思考、互动辨析,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在學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在合作辨析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设置如下辨析题目:“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因此,我们要全盘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此时,一些学生依据自己的不同认知,对此辨析题目提出了不同观点。他们热烈地与小组成员探讨着,这在无形中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辨析式教学法在高中思政课中的应用,有效适应着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强化辨析”要求,实现着教育创新价值的引领,不仅有效唤醒了学生潜在的思维活力,诱导他们深入思考和探析,还对学习者学科素养的发展起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袁彩东.辨析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