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满萍
摘 要:通过对小学德育存在的意识上欠缺、模式上陈旧等问题的剖析,结合实际,提出加强德育科研、强化德育实践、多方参与推动、打造德育校园文化等具体构想,以期全面增强新时期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期;小学德育;实效性
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个理念提出了很久,这个口号也喊了很久,但具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该排在首位的“德”,似乎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而且从社会的反馈来看,缺乏德育的有效开展,导致部分人对社会风气的破坏。在新时代的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更多元,品德修养被提高到更为重视的高度,强化德育就显得极为迫切和重要。基于此,笔者从德育的问题和对策层面进行思考。
一、小学德育实效性缺失的具体成因
导致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缺失的原因很多,但具体分析,可以归结为以下两个大的原因。
1.缺乏对德育的重视,缺少德育的意识。就目前的情况看,只要还有升学考试“横”在那里,学校对文化课的重视程度就远比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要高,这是不争的事实。加上德育的一些成果是“隱性”的,不大方便考核,不方便考核就没有量化显性的成绩,就导致学校对德育的不重视。有些学校即便开设德育课程,大多也是走过场,照本宣科,属于不得已而为之,缺少情感的交流和投入,效果可想而知。[1]
2.德育教学模式陈旧,未能做到与时俱进。德育工作应该是一个以情感人、情感交流、思想互动的过程。但现实德育工作中,教师或毫无情感教学、或居高临下教育或说教和“填鸭”是主要手段,小学生对此较为反感,自然就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导致学生出现“屡教不改”或者不以为然的情况。
二、小学德育实效性提升的具体策略
在分析完小学德育实效性缺失成因的基础上,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教师都应该提升对德育的重视,改进德育教学方法,这是迫切要做的事情。那么,要使小学德育实效性更为长远和稳定,从更为宏观的角度,笔者还有如下构想和策略。
1.转变思想,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思想决定行动。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教师的思想一定要从过去的只重视文化课教育、忽视德育工作的误区中走出来,主动承担育人的任务和要求。教师要加强对德育工作的重视程度,真抓实干,研究小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品德发展的任务和需要,真正使德育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师要以身作则,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实现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
2.强化实践,加强德育工作的日常性。实践决定效果。从德育的本质来看,“德”无时无刻不在,无时无处不用,德育有日常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教师可以组织诸如做好事之类的实践,但不能过分追求形式上的热闹,忽略了德育的“内化”作用。教师要通过有效的师生互动,真正在学生心里培养起品德的意识、品德的标准、品德的需要。避免学生在教师面前一个样,离开校园又是一个样,教师要想方设法加强引导,使学生逐步达到“慎独”的要求,要真正让德育或者遵守道德成为一种生活需要,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德育的实效性。
3.多方参与,加强德育工作的参与性。德育工作意义重大、任务繁重、事务琐碎,仅靠班主任一人,就想编织完整无缺的德育“网”,确实很难。这就需要完善德育的“网络”。(1)学校层面,从一把手校长一直到主管德育的主任或者校长,一定要自上而下推动德育工作,统筹安排德育的具体目标、人员保障、经费投入等,学校和领导要结合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制定有递进、有延续、有针对性的德育目标,在德育工作中具体实践;班主任要结合德育目标,主动沟通各位科任教师,做好沟通协调,对学生的状态有更多元、立体的掌握,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找准问题病根,与科任教师形成德育合力。(2)社会力量方面,家校合作必须要落地实践,可以请家长到校参观,共促德育,提高实效。还可以扩大德育“半径”,多方寻找德育力量和素材。如请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各行业的先进人物到校开展讲座、演讲等,分享道德修养经验、讲述道德模范故事,从而使德育更鲜活、更接地气,更适合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要,有效提高小学德育的实效性。这样也实现了德育的闭环性和完整性。
4.文化校园,加强德育工作的精神性。要用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变被动的德育为主动的德育实践,让学生身处其中,有共同的目标和追求,享受“沉浸式”的德育熏陶,有精神层面的提高,也符合德育本身就有的精神层面修养的内涵。
总之,只要方法得当,小学德育实效性目标就能达成,也一定可以达成。
参考文献:
殷淑贵.小学德育实效性教学分析[J].教育艺术,2017(6):14.
注:本文系白银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学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立项号BY[2020]G14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