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建英 郭义城
摘要:包虫病是较为常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对人体造成危害较大,治疗方式主要依靠手术切除病灶,但是病灶很难切除干净,容易防腐,导致致畸、致残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生活质量。包虫能够寄生在人体各个部位,主要以肝包虫较常见,其次是肺包虫和骨包虫。骨包虫的误诊和漏诊率极高。
关键词:左大腿包虫;诊断;治疗方式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45岁,因“左大腿包块2年余”入院,患者自诉2年前发现左大腿根部红枣大小包块,无疼痛及触压痛。随时间推移包块逐渐增大,偶感胀痛不适,为求进一步诊疗来我院就诊。入院时查体:左下肢肌力及肌张力均正常,左侧大腿近端内侧可见一8*6cm大小包块,质中等,活动度尚可,边界清楚,无明显触痛及压痛,局部皮温不高,无明显波动感,无明显破溃、窦道及异常渗出、分泌物。MRI及CT示(本院):左侧侧腹股沟区及大腿前侧囊实性占位灶,考虑筋膜间纤维瘤类。因患者包块压迫症状明显,遂在完善检查后在硬腰联合麻醉下行:“左大腿包块切开包块摘除术”。取左大腿根部取一斜形切口长约6cm,依次切开皮肤、皮下组织,电凝止血,切开深筋膜,显露见:左大腿内侧缝匠肌与股薄肌间隙可见一约7cm×3cm包块,活动度欠佳,与周围的组织界限清楚,无粘连。进一步探查见:包块与腹股沟三角不相通,包块内侧包膜与缝匠肌、股薄肌肌腱粘连,紧贴包膜将包块完整剥离。冲洗后逐层缝合。包扎切口后将包块切开,见内容物为米黄色豆渣样物质,送病理检查。术毕。术后予以抗包虫、抗感染、换药等对症治疗。术后2日病理诊断结果为包虫病。术后12日切口愈合并拆线。出院后继续给予阿苯达唑口服6个月,服用4周停药1周左右,每月复查肝功,术后一个月患者可下床活动,随访半年以来恢复良好无复发。
2. 讨论:
包虫病是由棘球绦虫寄生所导致的寄生虫病。细粒棘球绦虫的成虫寄生在犬的小肠中,是带科绦虫中最小的一种。虫体长度为2~11mm,多数在5mm以下。虫卵为圆形或椭圆形,直径约30~40um,内为六钩幼,对外环境右较强的抵抗力。细粒棘球蚴囊或称包虫囊是寄生在中间宿主家畜和人体内的发育阶段,嚢壁由两层构成,内层直接包裹着囊液,称为生发层。生发层之外的角质层系由生发层分泌形成,为无细胞的较坚韧的板层状结构。囊液透明,内有原头节,育囊和子囊,子嚢壁的结构与母囊同。成虫寄生在终宿主犬的小肠上段,借顶突钩和吸盘固定在肠粘膜上,不引起宿主症状。从食入原头到成虫发育成熟所需时间6~9周。孕节中的虫卵每7-14d成熟,每个孕节含虫卵100~1500个。孕节或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牧场、畜舍、皮毛、蔬菜、土壤、水源等,虫卵被牲畜(牛羊)或人吞食后,卵内六钩蚴在十二指腸孵出,钻入肠壁,通过门静脉系统进入肝、肺等脏器,约经5个月发育成包虫(棘)球蚴。人仅为中间宿主。动物的包裹如被狗吞食,其头节在狗的小肠经3~10周长成成虫。细粒棘球蚴绦虫的终宿主与中间宿主很广,但主要在狗(终宿主)与羊(中间宿主)间循环[1]。
包虫病广布于世界各地,主要流行于畜牧区,在新疆地区较为多见[2]。一般来说包虫病的病程缓慢,潜伏期1~30年。多数病人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在体检或因其他疾病手术时发现,一些病人是在死后进行尸检时发现。随着囊肿的逐渐长大,寄生部位的占位性压迫症状以及全身中毒症状逐渐明显。临床上根据棘球蚴所寄生的脏器,而命名为相应的包虫病。肝包虫病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棘球蚴病,其次是肺包虫病,脑包虫病,骨包虫病较少见,棘球蚴可沿骨松质与骨孔蔓延,骨质破坏,引起病理性骨折。其他部位则更为罕见。其诊断主要依靠免疫学及病理学来确诊,治疗以手术结合药物治疗为主[3]。
本例中患者所患大腿包虫病,多余畜牧接触史有关,入院后经过术中探查及病例分析才明确诊断。对于此类不明包块的处理,术中需要注意尽量完整切除,避免破裂造波及周围组织,另外,包块完整取出后也不应急于切开,待切口缝合包扎完毕后再予以切开,避免为寄生虫再次侵入宿主提供机会。大腿包虫病例较为罕见,本例患者经我院手术治疗,恢复良好,希望能为包虫治疗提供临床参考。
参考文献:
[1] 李海涛,温浩,赵晋明. 人体包虫病治疗临床研究现状[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 2010(08)
[2] 努斯来提,马力克,祖力胡马尔. 新疆部分县市的人畜共患棘球蚴病(包虫病)感染情况与对策[J]. 新疆畜牧业. 2011(06)
[3] 李伟,高金亮. 包虫病及其诊断技术概述[J]. 中国卫生检验杂志. 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