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莎莎
由于家族业务结构多元,榕树式家族企业的接班人计划需要更早地统筹安排。图/视觉中国
2021年5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并指出,为进一步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该消息一经发布便迅速引发各方热议。
中国民营企业家因少子化问题所带来的传承挑战有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缓解。然而,子嗣众多有利有弊,如何选拔企业接班人、如何传承家族企业控制权、如何进行家族成员关系管理等更加需要当代民营企业家多花时间深入思考。
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为1.3。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此前表示,国际上通常认为总和生育率1.5左右是一条“高度敏感警戒线”,一旦降至1.5以下,就有跌入“低生育率陷阱”的可能。
在“极低生育率”的大背景下,中国年轻一代的生育决策依据除了政策限制因素,还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为此,《财经》分类盘点了当下网友的部分表态。
乐观派的主要观点为:血脉至上、兄弟互助、分散风险、家业传承。这些人认为,“多个孩子多重依靠,多子多福!”“说不定能生个孝子或人才!”“手足情深,兄弟姐妹是个伴。”“家大业大,子孙们可以各领风骚。”“不就多双筷子吗?带娃成本会边际递减!”“多生孩子,就像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是分散投资风险。”“人多热闹呀!”等等。
悲观派的主要观点则是:多养育子女会需要花钱、花时间、花精力。这些人认为,“耗精力!九年义务教育我得读四遍!有这些时间精力不如自己读个博士!”“如果孩子们各个都是败家子,那还不如不生。”“这可不止于多双筷子的事儿!房子、车子、育儿嫂全部都要重新考虑!”等等。
盘点时下网友的生育观后,不难发现,生育观已不仅是一种自然现象、一种情感诉说,更是一种文化现象的集中反映。由于经济现代化的发展,城镇化建设加速,妇女平均受教育年限不断提高,家庭对生活品质的要求提升,中国当代年轻人在生育孩子这件事上已不再受传统观念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束缚。他们的生育决策更加审慎,会结合各自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安排。
事实上,中国低生育水平时代早已来临。上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生育率就已经下降至1.35。2020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3,这一水平是联合国报告中通称的“极低生育率”。
当今中国,少子化现象严峻,然而在传统上,这是一个“血脉至上”的社会。子嗣绵延,人丁兴旺代表了传统中国人对于家族情感经营的重视与家族精神不朽传承的寄望。与西方社会普遍崇尚个人救赎、重视个人价值实现的社会文化不同,中国社会,乃至整个华人世界都更加重视“子嗣传承”和家庭建设。老话“多子多福”与“家和万事兴”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有福之人的重要标志便是儿孙满堂与家庭和睦。只要家族成员团结一心,就可以众志成城。
在一衣带水的日本,虽然同样以父系传承为主,但日本人却奉行“家业至上”。他们认为个体生命短暂,只有家名、家业可以长存。当家族企业需要接班时,为了不摊薄股权,就会出现单一子女继承或者“婿养子”继承,而不会采用中国社会常用的诸子均分制。因此,日本的百年企业多如牛毛。据统计,日本经营超过100年以上的企业有2萬多家,超过500年的企业有30家,超过1000年的企业有7家。
然而,上世纪70年代末之后,中国实施了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城市里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根据银行业协会统计数据,目前,中国高净值家庭的子女数量以两孩为主,占比49%,独子家庭占比26%,大部分高净值人士都生活在小规模家庭当中。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制图:于宗文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
不少家族企业正在面对少子化问题带来的传承挑战:要么唯一的继承人不愿意接班,要么继承人能力不够胜任。香港科技大学和亚洲家族企业研究中心的研究发现,内地80%的二代继承人无意加入家族企业。虽然职业经理人模式在西方已经普遍盛行,但在中国依旧不被大多数民营企业主所接受。他们宁愿最后变卖企业股权,也不愿意家族外成员接班。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民营企业的传承方式和命运。
不过,中国高净值家庭的子女数量正呈现出随家庭财富规模扩大而增加的特点。根据《中国私人银行发展报告(2020)》,当家庭可投资金融资产规模超过5000万元时,三孩及以上子女家庭数量占比会显著提升至20%以上;当可投资金融资产超过5亿元时,三孩及以上子女家庭数量占比就会接近30%。
根据CSMAR数据,在200家可统计的A股家族企业中,实际控制人的子女数量绝大多数少于3人,但也还是有高达两位数的情况存在:金利科技(002464.SZ)最多达16人、白云电器(603861.SH)12人、四通新材(300428.SZ)11人、巨力索具(002342.SZ)和温氏股份(300498.SZ)均为10人。
国家推出三孩政策,家庭获得生育更多子女的选择权。中国家族企业由于少子化所导致的接班人选择困境有望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缓解。
学界将日本单子继承制的家族企业称作竹树式家族企业。因为这一类家族企业资源、权力始终集中于一人,很少出现家庭成员间的竞争,也很难发展出多元化业务,整个过程好像竹子单杆生长,较少分支。根据中国银行业协会与CSMAR的统计数据,我们可以推断当前中国多数民营企业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可能成为竹树式家族企业。
未来如果企业主选择生育三名子女或更多,那么自然引发社会各界就如何选拔企业接班人、如何传承家族企业控制权、如何进行家族成员关系管理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
对于亲属结构复杂、商业关系交叠的大型家族企业,学界也起了一个生动的名字:榕树式家族企业(郑宏泰、黄绍伦,2004年)。这种家族企业像榕树一样既可将祖传事业根深蒂固,又可以凭借众多子孙在其他领域开枝散叶,多元化扩张,犹如气根接触了土壤便能长成枝干,而枝干与枝干之间、枝干与主干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竞争。
資料来源:中国银行业协会,《财经》杂志整理
虽然经常会有大家族为了遗产对簿公堂。但是,海内外华人家族企业中仍有不少家庭结构复杂、子孙众多,却依然可以为了光宗耀祖团结一致,为了不输彼此而勇于创新,最终将家族事业不断壮大、实现百年传承的经典案例。世界船王包玉刚与酒店地产大亨罗鹰石的家族传承实践为广大民营企业家带来更多的启发。
世界船王包玉刚(1918年-1991年)一生没有儿子,只育有四个女儿。他经常告诫女儿们要为人正直、独立自主、爱国爱乡,希望日后可以委以重任。但遗憾的是,四个女儿所学专业都非商业相关,要么是人文艺术,要么是社会科学;而且其中三人嫁给了外籍人士,只有二女儿嫁给了中国人。
不过,包玉刚在突破传统观念的基础上,最终成功地进行了家族财富传承安排。具体来看,航运航空主业交给了长女一家,物业地产交给了二女一家,贸易交给了三女一家,金融投资交给了四女一家。各家独立经营后减少了因家族成员集中可能带来的人多口杂、易生矛盾的风险。
包玉刚的家业传承安排成为财富圈的佳话。他的成功经验可以概况为:一是根据女儿女婿的专长、兴趣,尽早规劝女儿或女婿接班,给与接班人必要的时间培养和历练;二是主张完全分家,减少内部矛盾,提高个体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三是通过家族信托落实分家决定,并且规定企业控制权掌握在女儿手中,企业经营管理权由女婿负责,以最大化保障女儿的财产安全,降低子女婚姻风险可能对家族财富造成的损失;四是借外孙改姓“包”,转外孙为内孙,化解“无后”之忧。
另一个家族传承的案例来自以布匹染料生意起家的罗鹰石(1913年-2006年),其与妻子杜莉君一生恩爱,育有九子,各个出类拔萃。凭借敏锐的商业嗅觉和聪明的资本市场运作,罗鹰石在众多子女的助力下先后顺利闯入房地产、建筑、物业和酒店等领域,成为掌控十家上市公司的大家族。
在子女教育方面,罗鹰石夫妇强调自立自强,也不重男轻女,孩子们都拥有良好的高等教育。九位子女长大后有的成为罗鹰石的左膀右臂,有的自立门户,有的则坚持走自己的专业路线。总之,二代子女们在不同的事业上都展现出了努力拼搏的宝贵精神与独当一面的生存能力,使得罗氏家族能够在风云变幻的香港社会里乘风破浪、持续发展。
然而,在一代创始人罗鹰石去世十年后,罗氏家族虽然早就以家族信托的形式做出企业传承的安排,但是六子三女之间最终还是反目成仇,就财产分配的公平问题产生了巨大纠纷。
罗鹰石家族的分裂教训令人深思:对于人口众多的家庭治理与财富传承安排必须考虑得更周全。一是如果儿女数量较多,且才华方面势均力敌,应尽量避免多子女共同参与同一种家族事业的发展,更应鼓励支持他们根据自身专长进行多元化发展,以避免日后家族成员纠纷。二是在选择企业管理层的家族成员代表或家族事业接班人时,创始人应该既考验候选人的专业胜任能力,又考虑他的利他性。在该案例中,罗鹰石三子罗嘉瑞作为家族事业的接班人,其战略决策应该服务于整个家族的利益。但当他试图将自己的儿子罗俊谦(三代)引入鹰君董事会时,却由于其一房家庭对家族事业的控制权显著上升,从而引发了家族中其他二代兄弟姐妹的不满。三是家族信托在设立时,可以对家族成员的个人持股规则进行规定,防止单一家族成员通过二级市场增持股份凌驾于家族信托之上,或者将家族信托的持股比例设计得更高一些,以便保障家族信托的最大股东地位。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血脉传承与家风建设。榕树式家族企业的成功之路不仅在于子孙兴旺,更在于家和万事兴。由于家族业务结构多元,榕树式家族企业的接班人计划需要更早地统筹安排。在复杂的家族成员之间,包括代际之间与同辈之间,可以借助相对公平的交流机制,增进彼此理解,从而团结共进,持续扩大家族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