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颖
【关键词】健康管理模式;老年慢性病;遵医行为
慢性病是指无传染性、长期累积形成疾病形态损伤的疾病,具有病因复杂、病程长、迁延不愈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的生命健康[1]。据数据统计,我国慢性病的发生率约为17.5%,老年群体身体机能及各器官功能衰退,抵抗力较差,是各类慢性病的高发人群,强化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健康管理对控制病情进展具有积极作用[2]。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83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健康管理模式的应用效果,现进行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83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诊断标准,自愿参与本次研究,且排除意识障碍、合并严重并发症、精神认知障碍及临床资料不全者。其中男45例,女38例,年龄65岁~87岁,平均年龄(71.56±3.73)岁,病程3年~22年,平均病程(13.32±3.68)年,高血压30例,冠心病20例,糖尿病21例,高脂血症7例,其他5例。
1.2方法
(1)建立健康档案:为患者建立个人健康档案,全面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及病情资料,评估患者的健康风险,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措施。(2)健康教育:通过健康讲座、患者座谈会的形式全面、系统的向患者讲解各类慢性病相关知识,同时发放健康知识手册、做好社区宣传等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3)个性化干预:根据患者的病情特点、检查结果及实际护理需求开展个性化健康服务,指导患者科学饮食,坚持运动锻炼,遵医嘱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对于行动不便、理解能力差者可登门拜访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患者掌握健康管理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4)心理指导: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根据患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多关心、鼓励患者,通过答疑解惑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帮助患者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提高自身健康行为。
1.3观察指标
干预前后比较患者临床相关指标变化,并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从遵医嘱用药、病情监测、科学饮食、运动锻炼及定期复查方面评价患者干预前后的遵医行为。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相关指标变化
干预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的达标率以及疾病知识与非药物治疗知晓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前后比较(P<0.05),见表1。
2.2 遵医行为
干预后患者各项遵医行为显著高于干预前,前后比较(P <0.05),见表2。
3 讨论
老年慢性病患者需坚持长期治疗,但患者常因机体抵抗力、周围环境、情绪状态、经济状况等因素的影响而导致治疗依从性下降,不利于病情控制。另外患者常对疾病充满了未知性,对治疗机制期望过高,当治疗效果不明显是则抱有消极态度,从而促使病情迁延难愈[3]。健康管理是近年来的新型学科,以阻断或延缓病情发生、发展为管理目的,通过制定一系列针对性干预措施帮助患者掌握疾病及健康知识,充分调动患者的积极性,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及遵医行为,从而促进病情恢复[4]。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患者血压、血糖、血脂的达标率以及疾病知识与非药物治疗知曉率均显著高于干预前,前后比较(P<0.05);干预后患者各项遵医行为显著高于干预前,前后比较(P <0.05)。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模式有助于改善患者各临床相关指标,提高其遵医行为,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病情控制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