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园园 冯蓓 师晓艳
【关键词】宫腔镜;选择性内膜切除术;子宫内膜息肉;有效性
子宫内膜息肉主要是指子宫局部内膜过度生长,由子宫内膜腺体、血管及间质组成,可为单个或者数个,直径从数毫米到数厘米,可分为无蒂或有蒂的疾病。子宫内膜息肉主要是由于内分泌因素、炎症因素等复杂的发病机制导致的,患者主要有阴道异常出血、白带异常、感染、腺体增生、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不规则出血等等不良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了严重影响[1]。为了分析子宫内膜息肉采用宫腔镜下选择性内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我院针对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60例展开了对比观察。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将我院2020年1月至12月收治的6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分成两组,A组30例,年龄21岁~45岁,平均年龄(32.15±3.69)岁,病程时间1年~5年,平均病程(2.23±1.14)年;B组30例患者,年龄20岁~46岁,平均年龄(32.13±3.72)岁,病程时间1年~6年,平均病程(2.25±1.16)年。
对两组子宫内膜息肉患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组间差异小且可比性高(P>0.05)。60例患者经临床诊断及影像学诊断后均符合临床中对于子宫内膜息肉的诊断标准。
1.2方法
1.2.1针对A组3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实施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治疗,排空膀胱并协助患者取截石位,常规消毒铺巾,暴露宫颈部位后利用刮匙對宫腔宫壁、宫角等部位进行搔刮,结合超声检查结果对回声显示异常的部位进行搔刮,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
1.2.2针对B组30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实施宫腔镜下选择性内膜切除术治疗,术前常规排空膀胱及选择截石位,消毒铺巾及暴露宫颈部位后,选择9.5至10号的扩宫棒对宫颈进行扩张,在宫腔内实施生理盐水的注射膨宫处理,保证宫腔内压力在100mmHg左右,置入宫腔镜后对宫腔情况进行检查,仔细观察子宫内膜息肉的根蒂情况、数量和具体位置,在息肉蒂部放置好电切环,在清晰的视野下给予电极凝切割息肉蒂部,切割深度一般为蒂根下2至3mm左右,在手术中一旦出现出血现象应给予电凝的止血操作。
1.3观察指标
将两组的月经量、复发率、治疗优良率等加以分析和比较。治疗优良率=(优+良)/例数×100%;其中优:治疗后患者症状显著消失,月经量和月经时间恢复正常,不存在复发现象;良:治疗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但月经情况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无效:治疗后患者的患者症状未改善甚至加重[2]。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χ±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A 组30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后的月经量为(53.69±5.28)ml,B 组30 例子宫内膜息肉患者治疗后的月经量为(42.15±4.46)ml,两组相比:t =9.145,P =0.000;以A 组为参照,B 组患者治疗后的月经量、复发率、治疗优良率明显更优(P < 0.05),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数据,见表1。
3 讨论
随着各种因素的影响及女性生活压力的增加,现阶段临床中子宫内膜息肉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以往临床治疗中一般针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实施宫腔镜下刮匙刮除术治疗,虽然能很大程度上达到治疗的效果,但这一术式不能彻底地清除子宫息肉,极易引发术后复发的现象,还会损伤患者的子宫内膜,影响患者预后。宫腔镜下选择性内膜切除术主要是通过环状电极直接作用在息肉上开展的治疗手段,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对子宫内膜的损伤较小。此外其通过应用电极作用的方式凝固组织变性,将息肉进行切除息肉,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及有效性,能最大程度上减少术后复发现象的出现[3]。本观察结果显示,以A 组为参照,B 组患者治疗后的月经量、复发率、治疗优良率明显更优(P< 0.05),数据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说明对子宫内膜息肉患者实施宫腔镜下选择性内膜切除术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均较高。
综上所述,宫腔镜下选择性内膜切除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治疗效果较为显著,建议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