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南山风格” 打造高水平科研与临床转化平台
——专访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副院长郑劲平

2021-07-26 07:41陈岚林世爵
广东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国家

文/陈岚 林世爵

[导语]

作为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援的主力军,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以下简称“呼研院”)勇挑重担,积极投身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展现出国际领先的救治和科研能力,为疫情防控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近年来,呼研院围绕广州呼吸中心的建设,发挥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作用,提出多项全球首次的发现或治疗手段,多举措促进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提速,在弘扬“南山风格”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贡献力与行业影响力。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外景

稳居呼吸领域龙头地位 抗疫经验广受认可

《广东科技》:郑院长,您好。首先请为大家介绍一下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的基本概况。

郑劲平:好的。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前身为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1971年成立的慢支炎防治小组。1979 年,在此基础上成立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为国内最早的呼吸疾病研究机构之一。2017年,经广州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同意更名为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呼研院目前拥有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等8个国家级医教研平台。从2003年抗击非典开始,到救治H5N1、H1N1、H7N9、H5N6、MERS、新冠肺炎等重症患者过程中,呼研院厚积薄发、勇挑大梁,在领军人物钟南山院士的带领下,坚持基础研究与临床医学紧密结合,不断开拓创新,逐步发展壮大。

呼研院研究方向集中在重大呼吸道传染病与肺损伤、支气管哮喘与慢性咳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和肺部肿瘤4个领域,战略定位为面向国家呼吸疾病研究所的重大需求,瞄准国际呼吸疾病领域临床与基础研究的前沿,凝聚和培养一批国内外呼吸疾病相关研究领域杰出科学家团队。经多年发展,呼研院不断积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增强学术辐射力,现已在呼吸疾病研究领域成为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学术引擎之一,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重症监护、重症肺炎、慢性咳嗽、肺肿瘤微创手术、肺移植、肺功能检查等方面的诊疗水平及推广能力处于国内前列。

钟南山院士团队连线美国ICU团队分享重症救治经验

《广东科技》: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先后经历几次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挑战,取得累累佳绩。在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中,呼研院重点开展了哪几方面的工作,发挥了什么作用?

郑劲平:自成立以来,国内历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我们都有参与,早在2003年的SARS防治上,我们就提出了“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的四早经验。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钟南山院士团队整合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基础与临床救治应用研究资源,充分发挥国家级科研平台的重要作用,积极投身于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学研究的紧急攻关中。呼研院本着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的原则,在这次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取得8个全国首次,分别为首次在湖北以外省份发现新冠肺炎病例、首次报告疫情聚集性特征、首次报告疫情人传人特征、首例除湖北外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测序、首次报告无症状感染者、首次报告可能由气溶胶引起传播的疫情、首次报告病例出院后核酸检测复阳现象以及首次报告境外输入关联本地病例。

在重症患者救治方面,呼研院成功实施我省首例体外膜肺氧合ECMO新冠患者转运,创造111天ECMO后成功康复出院的纪录;在省卫健委的组织下,视频远程会诊全省及全国危重患者,如对云南一例输入重症患者进行每天定期全程呼吸支持指导,使其顺利康复。在疾病防控及应急救援方面,呼研院及时总结新冠肺炎病例的潜伏期、临床特征和预后判断,为全球同行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发表后3个多月内被引超过2600次,主要结论被写入世界卫生组织新冠临床救治指南;构建全球首个非转基因小鼠动物模型,有效缓解了动物模型缺乏的难题,证实免疫机制对新冠肺炎的影响以及Ⅰ型干扰素、血浆治疗和瑞德西韦的疗效;《新型冠状病毒各地疫情科学预测系统(公测版)》对全国进行了精准的流行预测,为我国关于疫情防控提供重要参考。在国际合作方面,截至2020年7月,呼研院共参与政府新闻发布会6场次,国际视频连线逾30场次,与超过19个国家和地区的连线方交流中国经验。

平台建设完善功能定位 成果转化释放发展潜力

《广东科技》:呼研院是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承载主体,请问目前呼研院主要平台是如何创设和布局的?

郑劲平:呼研院拥有七大国家级平台,是国内唯一同时拥有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临床研究中心的机构,这些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我们开展基础与临床双向转化研究,从而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在功能定位上,由科技部主管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要进行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包括病原学、细胞学、动物实验等;国家呼吸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由科技部、卫健委、药监总局、军委后勤保障部主管,形成三级协同网络建设,开展多中心协同临床研究、大数据分析与AI应用,以及适宜技术推广等;由卫健委主管的国家呼吸医学中心主要进行疑难诊断及重症救治、分级诊疗及远程医疗、诊疗技术创新等工作,体现政策及行政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每5年评估一次,我们在2017年的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国家临床研究中心在2019年被评估为优秀,国家呼吸医学中心成立于2019年,在首次的中期评估中有 4个专项得到专家的一致认可。

在产学研一体化方面,我们有广东省呼吸疾病工程中心(省科技厅主管)、广东省呼吸疾病工程实验室(省发改委主管)、广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省教育厅主管)、南山医学发展基金以及广州呼研所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五大平台,为促进原始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提供了重要支撑。目前,呼研院产品创新及成果转化超过30项,拥有实用新型专利61项、发明专利44项。

《广东科技》:呼研院在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等方面开展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果?

郑劲平:一是人才培养落实到位。人员结构方面,科研人员占比35.6%,临床医护占比60.4%,获得省部级高层次人才认定80人次,近5年先后派出15人次到美国、加拿大一流的医学机构或学术机构进修,科研团队结构合理,有利于呼研院可持续产出及发展。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方面,2019年新增工程院院士候选人1人、科学院院士提名1人,2020年新增长江学者特设岗位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人。创新性地开办南山班、南山学院,将医学人才培养前延至本科教育阶段,建设26个亚专业,满足学科多元化发展需求。

二是建设国家级呼吸健康大数据平台。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8年定点专项“呼吸系统疾病临床研究大数据与生物样本库平台”项目,与80余家单位达成合作共识,签署大数据合作协议并展开系统平台部署、资源整合和共享,其中51家单位已开展平台部署工作,目前已自动采集门诊数据300多万例、住院数据20多万例,并完成慢阻肺专病数据集、呼吸疾病专科数据集的制定。

三是高水平基础医学研究与临床研究成果转化成效显著。近年来,呼研院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及重点项目等科研项目10多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牵头及参与制定《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第二版至第七版,以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单位发表新冠肺炎相关SCI论文88篇、中文核心论文12篇。在药物和医疗器械方面,获批医疗器械生产证III类9项、II类5项、吸入制药2项、免疫临床试验备案3项,自产产品及服务实现销售总额超过2000万元。

适宜技术成果全国推广 “南山精神”彰显风范

《广东科技》:科技成果转化是加速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请问呼研院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有哪些创新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的成果有哪些?

郑劲平:除前述论文、专利等成果外,我们还非常重视学术影响与社会贡献,在指南、专家共识及规范等方面也有一系列的成果实现转化推广。

一是“肺功能规范化培训万里行”活动覆盖全国。呼研院于2013年牵头组建了中国肺功能联盟,2014年起先后制定了我国肺功能检查系列指南9部。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我们在全国组织举办了308场次的“肺功能规范化培训万里行”活动,超过1万家医院的2.5万余名人员参加了系统培训,约1.6万人通过考核并取得培训证书;结合国家卫健委基层能力提升项目,在全国范围内进一步深入推广肺功能适宜技术,发挥辐射作用,培养更多的肺功能专业医师,提升基层诊疗能力。

二是咳嗽诊断与治疗指南及相关检查技术普及。率先将诱导痰细胞学检查从科研方法转化为慢性咳嗽临床常规检查,并向全国推广,目前全国已有132家医院成立标准化咳嗽实验室。

三是组织4s呼吸康复治疗理论和实践快速培训班。2017年11月至今,呼研院已组织21场4s呼吸康复治疗理论和实践快速培训班,共培训学员约3100人,其中1860人取得结业证书。通过开展广东省卫生健康适宜技术推广项目“4s呼吸康复理论和技术及其临床应用”,在全国范围内培养掌握呼吸康复技术的医护人员,提升呼吸科医护人员的诊疗能力。

4S呼吸康复治疗理论和实践快速培训班现场

《广东科技》:呼研院从基础研究到临床研究的系列性研究成果突出,在防治新冠肺炎的工作中,基础研究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请问您是怎样看待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之间的关系?

郑劲平: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紧密相连,在临床上发现问题后,需要探寻疾病机制及其发生、发展规律来解决问题,像组织病变、病理改变和病原学检查等方面的工作就需要基础研究平台。这次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知道它是新冠病毒感染,但是新冠病毒的变化特征是什么?感染过程是怎么样的?感染后导致机体如何变化?弄清这些问题就需要我们的基础研究相配合,所以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是相辅相成的。比如,我们发现人体感染新冠病毒后会对组织造成了一些破坏,要用药物给予干预,而通过药物筛选来确定剂量和品种就是我们基础研究的工作了。基础研究结果表明药物有一定的前景,副作用较少,对组织的修复也较好,但最终能否成为药品还需通过临床来证实,临床研究确认它有效安全才能进行新药开发。

呼研院的几个代表性成果也都遵循基础研究与临床研究的双转化路径。比如,慢阻肺的诊断标准是肺功能检查,我们就从肺功能检查的规划培训做起,通过社区筛查找出早期慢阻肺患者,探究早期慢阻肺是否会进一步发展,从而判断早期干预能否逆转或者延缓疾病进展。国际上,我们是首次提出要对早期慢阻肺进行积极干预来改善肺功能、延缓疾病进展和减少加重发作的机构。对肺结节的评估,我们也建立了一套高通量去甲基化DNA测序的方法去鉴别肿瘤,该方法为全国首创对早期肺结节进行筛查与监控,目前已在1万多例患者身上运用。

《广东科技》:钟南山院士作为呼研院的领军人物,其“南山精神”对整个团队的影响有哪些?

郑劲平:钟院士“奉献、开拓、钻研、合群”的精神被同志们亲切地誉为“南山风格”。作为呼研院的领军人物,钟院士的“南山风格”一直深深影响着我们团队的每一个人。比如“南山风格”之一的合群,就要求我们以一个团队形成合力,而不能仅靠个人努力。我们有26个不同特色的亚专业,学科群的建设发展不能仅靠一个专业、某个个人或是几个主要研究者。若个人研究未能与团队成果进行有效整合,容易出现研究人员钻牛角尖或与大家脱离的现象。我们谈到的呼吸健康大数据平台,其中呼吸数据的整合也是合群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将各自原有相互割裂的数据进行资源整合,减少“信息孤岛”的出现,加强数据的完整性和规范性以便研究使用,在这当中如果没有合群的理念,只顾着自己,那肯定是做不好的。

此外,我们调研发现,由于肺功能检查在全国已有80多年的开展历史,很多医院认为此项工作简单而未重视其质量控制,因此不同医院的检测结果差异性较大。我们的肺功能规范化培训就是从质量控制、规划培训做起,在全国进行推广,这个项目每到一个地方大家都积极参与,供不应求。该项目在全国范围内的铺开就需要我们和各地的一些协会、专业组以及骨干来共同完成,通过中心、分中心、网络三级布局来推进,这种合作实际上也是合群工作模式的体现。

展望未来,呼研院将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呼吸医学中心赋予的职责使命,对标国际一流,打造国内呼吸学科高峰,进一步研发针对呼吸疑难重症的新技术、新诊疗、新方法、新药物,筹建国家实验室、国家呼吸健康产业创新中心,促进产出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及转化成果,为广东乃至全国打造一张亮丽的科技名片。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国家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新冠疫苗怎么打?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宁愿死于新冠,也要自由?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
珍爱生命,远离“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知识问答》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