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司氯胺酮与异丙酚在小儿腹股沟疝手术麻醉中的应用

2021-07-26 10:43吕菲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1年80期
关键词:氟烷氯胺酮苏醒

吕菲

(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江苏 连云港 222100)

0 引言

腹腔镜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是目前临床常用治疗方法,其具有对患儿伤害小、术后恢复快、安全性高、不产生疤痕等优点[1]。术前需对患儿进行全身麻醉,因此合理选择麻醉方案、控制麻醉药物用量对保障手术顺利完成,减少对患儿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据临床研究发现,采用七氟烷复合艾司氯胺酮麻醉可以取得良好麻醉效果,并且能够有效降低患儿苏醒躁动问题,倍受认可[2]。本文针对60例腹股沟疝患儿为例,对比分析艾司氯胺酮与异丙酚的临床麻醉效果,内容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于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区人民医院接受腹股沟疝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的患儿60例观察分析,以随机数表法分作两组,对照组共计患儿30例,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龄为2~8岁,平均(5.1±0.4)岁。观察组共计患儿30例,其中男25例,女5例,年龄为3~8岁,平均(5.2±0.3)岁。两组患儿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两组患儿在手术开始前均需叮嘱其家长提前3 h禁饮,提前6 h禁食,且本次研究中所有麻醉操作均由同一组临床经验丰富的麻醉师执行。手术日当天需在开始前0.5 h预先注射阿托品减少口腔分泌物,剂量以患儿自身体重为标准,即0.01 mg/kg。待进入手术室后需快速帮助患儿建立静脉通路,连接心电监测仪、呼吸装置等,记录各项指标是否处于标准范围内。观察组患儿首先使用七氟烷(鲁南贝特制药,H20080681,100 mL)麻醉诱导,制剂浓度为8%,以吸入性麻醉方式给药,并给予适当浓度氧气供应,维持其正常的自主呼吸,氧流量设定为6 L/min,并观察患儿睫毛反射情况,待反射完全消失后建立静脉通路。将七氟烷浓度下降到1%~3%,且氧流量下降到1L/min~2L/min,如手术过程中患儿出现躁动情况,或心率异常升高,则需将七氟烷吸入浓度调整至麻醉诱导时程度,并经由静脉通路持续滴注艾司氯胺酮(恒瑞,H20193336,2 mL:50 mg),剂量为1.5 mg/kg·h,在手术结束前3 min停止七氟烷供应。对照组患儿同样采用七氟烷吸入性麻醉诱导和术中维持性麻醉,在发生躁动或心率异常升高后,需为患儿提供异丙酚静脉滴注,给药剂量为8 mg/kg·h,同样在手术结束前3 min停止七氟烷给药。

1.3 观察指标。记录两组患儿苏醒时间及七氟烷用量情况,对比差异性。分别监测患儿麻醉前、麻醉5 min后、手术开始时及手术完成时心率、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呼吸频率变化,探讨差异性。观察统计各组患儿术后出现并发症的总概率。

1.4 统计学分析。通过SPSS 25.0完成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取%表示,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分别通过卡方值与t值验证,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差异性。

2 结果

2.1 苏醒时间及七氟烷用量记录对比。观察组患儿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七氟烷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表1 苏醒时间及七氟烷用量记录对比(±s)

表1 苏醒时间及七氟烷用量记录对比(±s)

组别 苏醒时间(min) 七氟烷用量(ml)观察组 20.14±3.55 19.80±4.80对照组 35.95±3.56 31.00±6.30 t 17.224 17.225 P<0.05 <0.05

2.2 麻醉后不同时间患者呼吸频率及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两组患儿未实施麻醉前,呼吸频率、血流动力学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术中呼吸频率、血流动力学水平波动幅度相比对照组较低(P<0.05),见表2。

表2 麻醉后不同时间患者呼吸频率及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s)

表2 麻醉后不同时间患者呼吸频率及血流动力学水平变化(±s)

组别 平均动脉压(mmHg) 心率(次/min)用药前 麻醉后5min 手术开始时 手术完成时 用药前 麻醉后5min 手术开始时 手术完成时观察组 76.35±3.09 76.41±3.13 76.99±2.97 76.53±3.34 95.44±5.02 95.38±4.12 95.48±3.77 95.49±4.02对照组 76.36±3.10 88.02±3.14 90.85±2.98 85.13±3.35 95.45±5.03 113.79±4.15 120.03±3.75 114.33±4.04 t 0.013 14.343 18.044 9.957 0.008 17.243 25.288 18.106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续表2

2.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观察组患儿出现术后并发症的总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复合麻醉是现代临床麻醉操作中较为常用的方式之一,其通过同步或根据患者麻醉后状态先后使用两种或更多的药物,更加科学地抑制人体的神经兴奋,从而起到镇痛效果,维持外科手术过程中各项生理指标的稳定,避免出现应激反应。复合型麻醉的优势在于利用不同镇静药物的优势,减少单一药物的使用剂量,既减少了药物自身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和程度,又可以保证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提升麻醉操作的安全性,保证了手术的顺利开展和术后的顺利清醒[3]。

氯胺酮是当前国内儿科手术中最常用的麻醉药物之一,其通过静脉滴注的方式直接给药,起效速度更快,且麻醉效果更加明显。但如单纯使用该药物实施麻醉,则对麻醉深度的控制难度相对较高,容易在术中造成患儿肢体躁动,需通过不断增加药物用量的方式维持麻醉,但这样就会导致麻醉药物使用的总剂量上升。大剂量氯胺酮进入人体后的代谢速率相对较慢,尤其对于自身代谢功能较弱的儿童,因此会对术后苏醒时间和苏醒状态造成明显影响,甚至可能增加呼吸系统、心血管功能等的反应增加[4]。另外大剂量应用氯胺酮还会刺激人体唾液腺,导致唾液分泌量异常增加,引起喉部痉挛的情况,严重时可诱发误吸、窒息等情况。

综上所述,七氟烷同样是临床较为常用的麻醉药物,其通常采取吸入性麻醉阻滞方式,该制剂自身带有香甜的气味,更加适合用于儿科临床麻醉,且吸入后对呼吸道黏膜不会造成明显的刺激,不会增加口腔或咽喉部分泌物的增多,加之七氟烷本身具有更低的气血分配系数,因此更加适用于吸入性麻醉[5]。将氯胺酮和七氟烷联用优势更加明显,二者给药途径不同,不会形成过多干扰,且不存在拮抗反应或受体竞争情况,因此麻醉效果可稳定增加。

猜你喜欢
氟烷氯胺酮苏醒
S(+)-氯胺酮用于临床麻醉镇痛的研究进展
植物人也能苏醒
七氟烷抑制宣威肺癌XWLC-05细胞生物学行为
氯胺酮的快速抗抑郁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
地氟烷与七氟烷用于儿科麻醉的术后恢复效果分析
地氟烷麻醉期间致Q-T间期延长一例
R 氯胺酮国内外药品研究资料文献综述
不同浓度七氟烷对人骨肉瘤saos2细胞增殖、迁移的影响及机制
绿野仙踪
会搬家的苏醒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