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进芳
(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200)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临床常见病,有着较高的病死率,主要病因为冠状动脉引发急性阻塞,降低心脏正常功能,加大心脏肌肉血液供应坏死。急性心肌梗死病因繁琐复杂,为改善患者病情、降低心脏负荷压力,临床上往往采取疏通阻塞冠状动脉的做法,旨在提升患者缺血缺氧心肌状况[1]。PCI术后心脏康复中运动尤为关键,心脏康复是通过协同各方面干预措施改善患者心血管死亡情况发生,是保证患者预防效果的关键,有效降低再住院率、再次血管重建率及卧床不良影响,控制负面情绪,保证心血管预后效果[2]。本文通过Ⅰ期心脏康复应用在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患者中,分析其效果。
1.1 一般资料。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第四人民医院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9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参照组,各45例。实验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35~85岁,平均(60.5±10.8)岁。参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33~87岁,平均(60.8±9.5)岁。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分析,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对比。纳入标准:①本研究展开前,获得院内伦理委员会许可;②经临床证实为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术患者;③患者无胸痛症状,患者及家属均知情,以自愿为主,签订相关书面文件。排除标准:①心动、呼吸及血压异常患者;②重大脏器病变合并风湿性疾病[3];③精神、语言及运动障碍患者患者遵医嘱性较差并中途退出实验。
1.2 方法。参照组实施单一化常规护理,向患者介绍疾病护理注意事项及饮食、用药等指导。实验组常规护理借鉴参照组,增加I期心脏康复训练,在住院阶段患者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2 h后开展康复干预,病情不稳定,需延迟3~7 d并给予患者心电监护,患者术后第2 d后保持充足睡眠及休息,期间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创建康复训练机制,采取早期康复训练从床上被动运动为主,由主管医师协助患者从松弛呼吸运动开始,逐渐开展四肢活动,比如肩部环行、手肘屈曲、扩展运动,渐进至臀部、双膝及足踝等训练,每日按5~10次运动量;②术后第3d在第2d基础上,以患者情况,以床边坐位运动适当增加运动量;③术后第4~6 d后由护理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实施一些简单性动作,如热身、舒张运动等,首先进行原地踏步6~12次,且松弛运动同上,根据患者情况,可增加原地踏步至10~15次,或正常步伐50 m后行松弛运动;④术后第8~10 d,采取热身运动与步行运动结合做法,100 m/2次/d,循序渐进至1/2段楼梯,结束后完成松弛运动;⑤术后第9 d后,经主管医师陪同下进行热身运动,且步行150 m/2次/d并增加至整层楼梯。根据患者情况准备出院计划[4]。
1.3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心功能、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分别以t、χ2检验,差异则表示为P<0.05,具有统计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心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表2及表3。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结果[n(%)]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结果(±s)
表2 对比两组患者心功能结果(±s)
?
表3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n(%)]
急性心肌梗死以持续30 min及以上心前区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为主,发病成因主要为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冠脉阻塞,从而引发的心肌急性缺血性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包括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性非ST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且持久性的胸骨后疼痛感。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治疗方法有抗血小板治疗、PCI术等,比如PCI术,能够有效减少动脉梗死、供血区域血供情况,有效减少心绞痛。通过早期心脏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生理、心理恢复到最佳状态。依据STEMI患者病情程度,创建急诊PCI手术方案后,通常将心脏康复分期为Ⅰ~Ⅳ期,Ⅰ期说明患者在处在早期恢复阶段,包括住院前、住院后的所有康复训练环节,STEMI患者待发病后行PCI治疗后7~30 d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采取卧床修养的方法,全面评估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如血运重建相关性分析,帮助提高患者运动耐量,使患者全面理解心脏康复训练的必要性[5]。
本文通过I期心脏康复七步训练法用于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护理中,其护理效果优于参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患者情况,实施心脏康复训练期间,应先进行一些热身动作,坚持循序渐进原则,确保柔韧性训练达到帮助患者改善早期机体组织的情况,遵循缓慢柔和的原则,有效缓解患者负面情绪,提升关节活动指数,避免患者出现腰酸背痛情况,改善心肌氧供,有效控制心绞痛的复发。在康复期间护理人员应加强鼓励患者行为、表现,并通过采取患者及家属人员密切配合的方法,实施合理的心理干预,从而确保心脏康复训练工作成效。本次实验组患者心功能水平中LA(49.14±3.78)、LVEDd(50.27±3.65)高于参照组LA(44.25±4.82)、LVEDd(44.41±4.31),LVEF(47.84±4.29)、FS(0.52±0.24)低于参照组LVEF(55.72±3.75)、FS(0.68±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专家蹇祥玉研究中,经Ⅰ期心脏康复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患者实施PCI术,术后心功能得到显著改善,从LSW、CO等临床指标中可明显看出,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本次实践结果具有参考价值。一般来说,心肌梗死病发期间,患者心脏泵血功能下降,造成低血压负荷情况,使得血流动力学十分紊乱。Ⅰ期心脏康复七步法在实际操作训练中,患者不能具有盲从性,而是应严格遵循医师及护理人员指导,采取有效的康复训练方法,改善心血管情况,提升心输出水平,促进冠状血管侧支循环,防止心肌出现缺氧缺血情况,确保心功能的提升[6]。针对患者恢复情况,可循序渐进至Ⅱ、Ⅲ级,主要采取坐式八段锦指导病人行太极球运动,经6MWT试验评估,符合Ⅲ级标准后,指导患者进行散步、慢跑、骑车等运动,进一步增强体力耐受力,实现不同心脏恢复阶段进行相应的训练强度,避免患者出现跨等级训练引发心脏功能恶化,影响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