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高峰
(五四一总医院 呼吸内科,山西 运城 04380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以不完全可逆的呼吸道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疾病,在我国也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肺部疾病,尤其是近年来,我国空气污染严重,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该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通常情况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呈缓慢进行性发展,但是患者往往也会因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呼吸机疲劳等情况而导致出现以呼吸衰竭的并发症,此时极有可能会导致患者昏迷、休克甚至死亡,严重危害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探讨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直是呼吸内科临床中的重点研究课题[1]。本次五四一总医院在45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也获得更为满意的来哦小,为给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五四一总医院收治的9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纳入研究并对临床诊疗资料进行回顾,其中45例采取呼吸内科常规治疗措施,设为对照组,另4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设为观察组。对照组45例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在58~74岁,平均(65.31±5.62)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在3~11年,平均(6.62±2.91)年;观察组45例中,男27例、女18例,年龄在57~75岁,平均(65.51±5.69)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在3~12年,平均(6.71±2.96)年。将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纳入统计学软件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对比研究价值。
1.2 治疗方法。对照组实施呼吸内科常规治疗措施,
具体包括吸氧、抗感染、祛痰、扩张支气管、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综合性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使用双水平正压无创呼吸机(美国伟康,BiPAP Synchrony S/T~30)进行辅助通气治疗,方法如下:将病床床头升高至30~45°,令患者处于半卧位,选取适当的鼻面罩,开启呼吸机,并根据患者情况将吸气压力设置在8-18 cmH2O、呼气压力设为4~6 cmH2O、呼吸频率设为12~18次/min,同时通过口鼻面罩孔给氧,设置氧流量在3~10 L/min,使患者尽快脱离缺氧状态,令血氧饱和度(SpO2)不低于90%。另外,对于存在轻、中度意识障碍患者,首先使用口鼻面罩给予通气,当其神志、病情好转后再使用鼻面罩通气。给予通气过程中,根据患者病情遵循从小到大、循序渐进的原则随时调整气道压力,逐渐增加至患者感觉舒适为止,并且要密切观察面罩是否有漏气状况发生。两组患者均在治疗2 h后若有动脉血气水平无改善、意识障碍加重等病情进展状况,则立即采取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2]。①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前、治疗24 h后呼吸频率(RR)、心率(HR)、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指标;②治疗48 h后,观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根据患者RR、HR、PaO2、PaCO2指标及临床症状变化情况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无效三类,其中显效为RR、HR、PaO2、PaCO2指标基本恢复正常,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有效为RR、HR、PaO2、PaCO2指标明显改善,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明显缓解,但未恢复正常;无效为RR、HR、PaO2、PaCO2指标无改善,咳嗽、喘息、胸闷、呼吸困难等临床症状无缓解,甚至加重。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为治疗总有效率;③观察对比两组气管插管率、病死率。
1.4 统计学分析。使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率(%)表示,行卡方(χ2)检验,计数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RR、HR、PaO2、PaCO2指标对比。治疗前,两组RR、HR、PaO2、PaCO2指标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 h后,两组RR、HR、PaCO2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aO2指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RR、HR、PaCO2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aO2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治疗前、治疗24 h后两组RR、HR、PaO2、PaCO2指标对比(±s)
表1 治疗前、治疗24 h后两组RR、HR、PaO2、PaCO2指标对比(±s)
注:与本组治疗前对比,★P<0.05;与对照组治疗24 h 后对比,ΔP<0.05。
?
2.2 两组治疗总有效、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5.56%,对照组为75.56%,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气管插管率为4.44%、病死率为0%,对照组分别为33.33%、11.11%,观察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总有效、气管插管率、病死率对比[n(%)]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是呼吸内科临床中的常见病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变化快、病死率高的特点,如果未经及时、有效的治疗,极易引发肺栓塞、肺源性心脏病、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而导致患者死亡[3]。随着近年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持续增长,此类患者也愈发多见,如何为患者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一直备受临床所重视。
现阶段,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改善呼吸功能及氧合状态是呼吸内科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原则,而常规措施包括吸氧、抗感染、祛痰、扩张支气管、纠正水及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营养支持等,但经大量临床实践显示,存在起效慢的缺陷,往往因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症状而需给予气管插管通气治疗,虽然有一定效果,但也会增加患者创伤、加重患者感染而影响预后[4]。而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提高以及医疗器械的不断发展,无创呼吸机被广泛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治疗中,并且受到医患双方的广泛认可,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不仅能通过一个较高的呼气正压使呼吸道阻力降低,辅助患者吸气,增加潮气量,还可通过较低的呼气压促使患者将二氧化碳由口或鼻从面罩上的排气孔排除体外,缓解内源性PEEP导致的呼吸肌疲劳,降低呼吸功耗,改善氧合情况,二者共同作用可迅速、有效的纠正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状况、改善呼吸功能与氧合状态、避免气管插管,从而能逆转病情、改善预后,具有疗效好、无创、工作模式多、适应证广、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等多种优点[5]。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呼吸内科常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应用无创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气管插管率与死亡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