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梅,许 颖
(1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 甘肃 金昌 737000)
(2金昌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 甘肃 金昌 737000)
在儿科临床上,小儿肠套叠是十分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因肠系膜、肠管被套入到邻近的肠腔内,造成肠内容物障碍[1],使得患儿出现腹部包块、阵发性腹痛等临床症状,部分患儿还会伴发呕吐、便血等症状[2]。加上该疾病的误诊率和漏诊率相对较高,一旦未对其进行正确诊断和及时治疗,很容易出现小儿肠穿孔、肠管坏死等情况,威胁到患儿的生命安全[3]。随着临床影像学诊疗方法的不断进步,通过多种影像学方法对小儿肠套叠进行诊断不仅大大提高了疾病的检出率,而且具有很高的诊断正确率,为疾病的治疗、预后的改善都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本文就我院2020年2月—7月间收治的肠套叠患儿87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时表现出的多种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与病理学诊断结果对照,探讨其在小儿肠套叠诊断过程中的应用效果;并通过与接收X线诊断的患儿诊断效果的比较,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临床价值。具体报告如下。
选取我院2020年2月—7月收治的小肠套叠患儿168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儿入院后采用的检查方法不同,将其分为两组,研究组87例,对照组81例。
所有患儿均符合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诊断标准[4]:患儿入院时有腹部包块、阵发性腹痛或哭闹、恶心呕吐、便血等一种或几种典型临床症状;经触诊,患儿的腹部存在质地稍硬并稍活动的香肠样肿物,患儿的发病时间在72 h以下;患儿意识清晰,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状或其他严重的全身性疾病。
研究组患儿中,男45例,女42例,患儿的年龄为3个月~6岁,其平均年龄为(2.4±0.6)岁;患儿的病程1.5~65 h,其平均病程为(11.5±2.3)h。其中,经触诊可扪及腹部包块的患儿11例,伴发腹痛的患儿26例,伴发呕吐或血便症状的患儿分别有56例、40例。
对照组患儿中,男43例,女38例,患儿的年龄为3个月~7岁,其平均年龄为(2.5±0.5)岁;患儿的病程2.1~69 h,其平均病程为(12.2±1.9)h。其中,经触诊可扪及腹部包块的患儿10例,伴发腹痛的患儿28例,伴发呕吐或血便症状的患儿分别有53例、41例。
两组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病程以及临床症状等)比较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本次研究所有患儿家属在知情的前提下,签署同意书,且中途无退出研究的情况。
研究组患儿入院后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查仪器为美国GE医疗生产的LOGIQ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以3.5~5.5 MHz低频探头和5.5~10 MHz高频探头相结合的方式对患儿的腹部进行十字交叉或者纵横等多方位、斜切面、横切面、纵切面等多切面全面扫描。检查方法为:患儿取仰卧位,先以低频凸阵探头做全腹扫查,要求扫描需按一定顺序进行,速度要稍慢,保证无漏扫的情况。同时,结合患儿的临床症状、触诊时包块的情况等重点扫描患儿的结肠、回盲部、啤曲肠管以及探头压痛点等位置。判断患儿的腹部是否存在肠管扩张和肠间隙积液等情况,确定肠套叠的位置、直径及患儿的腹腔积液量。然后结合低频探头扫描探得的团块大小、位置、回声情况改用高频线阵探头再次实施多切面扫查。确认包块的状态,测量患儿肠壁的厚度、肠管扩张内径,内筒及套鞘间厚度及套鞘内积液量,评估肠壁水肿程度,观察套鞘肠管的血运情况,判断套叠肿块及其周围的血流信号变化情况。
对照组患儿在入院后接受常规X线检查,检查仪器为日立胃肠造影机。检查方法是:患儿采用立卧位,对其腹部进行全面扫描,并拍摄腹部平片,对患儿是否有肠套叠的存在进行观察和判断,同时根据其影像学表现确定患儿的患病位置以及病灶部位的肠套叠程度。
以患儿的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对研究组患儿、对照组患儿的疾病诊断正确率进行计算和比较。
本次实验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以最终病理诊断结果为依据,研究组和对照组患儿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7.7%和86.4%,研究组患儿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6<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诊断正确率比较
研究组患儿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见患儿腹部不同位置有明显包块存在,且表现为不均匀低回声。异常套叠包块会因包块轮廓清晰度的差异呈现出不同征象,轮廓清晰者,其横截面表现可见高低回声交替的多环状同心圆征或者中央高、周围低的靶环征;而周围存在液性暗区者,其纵断面则会出现腊肠样的套筒征。87例患儿中,80例患儿在肠系膜血管处、肠壁处可探查到明显的血流信号。血流信号的分级呈现出病程越长,分级越低的规律。
对照组患儿经X线检查,可见病程<24 h的患儿腹部呈现出无气或者少气的情况;而病程≥24 h的患儿,则可见明显的肠管扩张现象,并能观察到显著的软组织包块影。
肠套叠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婴幼儿疾病,一般认为其发病与上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病毒感染、肠管蠕动紊乱或者肠痉挛等原因有关,尤其是在月龄在4~10个月,且肥胖的婴幼儿具有高发病率[5]。小儿肠套叠进展快,属于急腹症范畴,但因患儿的年龄较小,无法对相关的临床表现、感受进行准确表达,容易与急性阑尾炎、阑尾腔内积液等混淆[6],这给医生的诊断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小儿肠套叠的过往临床诊断常将X线诊断作为常规方法,但该方法在实际应用中不仅可能对患儿产生辐射,而且其清晰度也相对较低,使得诊断中存在较高的漏诊率,影响患儿的及时治疗。
本文将同期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和X线诊断的患儿分组进行对照比较,发现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研究组患儿诊断准确率可达97.7%,显著高于X线诊断的对照组患儿(P<0.05)。同时,研究组患儿的影像学表现明显更为丰富,不仅可以通过典型征象(如同心圆征、靶环征、套筒征等)提供包块的位置、形状、大小、周围液性暗区的情况,而且可以通过CDFI显像的临床应用,对患儿的肠系膜、肠壁血流信号情况进行判断,而血流信号分级与患儿病程间的相关性也可以为患儿下一步治疗提供依据[7-10]。
总之,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小儿小肠套叠不仅有图像特征显著、诊断正确率高、灵敏度好的优点;而且针对婴幼儿的特殊群体,简单快捷且无创的操作使得其临床接受度更高,可以为患儿的诊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在临床上具有极高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