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建新
(上海市奉贤区奉城医院,上海20141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至2019年底,年龄≥60周岁人口达到25388万,约占总人口的18.1%[1],年龄≥65周岁人口占12.6%[2],而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为老年慢性病及常见病,因此对ASCVD的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ASCVD[3]是指冠心病、冠脉或其他动脉血运重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卒中或动脉粥样硬化(AS)性外周动脉疾病,是由多种危险因素相互影响及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疾病,始于婴儿,伴随终身,而血脂异常是其公认的危险因素。在我国,成人血脂异常的总患病率约为40.4%[4],老年人为高危人群。血脂异常主要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或/和三酰甘油(TG)的升高,已成为ASCVD的独立危险因素[5],ASCVD风险事件随着LDL-C降低而明显减少[6]。国内外多项指南:降低LDL-C,首选他汀类药物[7,8]。本研究以奉城医院心内科老年ASCVD患者为研究对象,评估风险,分析血脂情况,对比使用阿托伐他汀与匹伐他汀的降脂效果,评价匹伐他汀的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经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选择2018年6月至2020年1月在奉城医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就诊的老年ASCVD的患者412例,其中男216例,女196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6例。
入选标准:(1)60周岁及以上的ASCVD患者;(2)愿意服用匹伐他汀或阿托伐他汀;(3)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年龄<60周岁;(2)拒绝他汀类药物治疗;(3)拒绝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均在改善生活方式(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远离烟草、保持理想体重)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或匹伐他汀治疗。对照组:阿托伐他汀20mg(辉瑞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号DP6558,H20051407):1次/d,每次20mg,睡前顿服;实验组:匹伐他汀2mg(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产品批号200701,H20080736):1次/d,每次2mg,睡前顿服。疗程均为3个月。
患者入选后清晨空腹验血,分别检测治疗前后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总胆固醇(TC)、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等,评估患者的危险因素、血脂降幅、达标率(老年ASCVD患者为极高危人群,以LDL-C 1.8mmol/L为调脂目标值[9],基线较高不能达到目标值者至少降低50%)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如出现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或门冬酸氨基转移酶(AST)升高达正常值上限3倍以上及合并总胆红素升高者,肌酸激酶进行性升高者,在减量或者停药的基础上进行观察,不好转退出该项研究)。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疾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n(%)]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s/n(%)]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例数(n)206206年龄65.62±8.2269.26±6.65男性106(52.45)110(53.40)冠心病102(49.51)97(47.09)颈动脉斑块40(19.42)59(28.64)缺血性脑卒36(17.48)30(14.56)下肢动脉斑块28(13.59)20(9.7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脂均偏高,治疗后两组患者的LDL-C、TG、TC水平均有明显下降,HDL-C水平有升高(P=0.02),同时两组均未发生ALT和/或AST呈3倍升高,和/或肌酸激酶进行性升高,提示用药的安全性相当。对照组:LDL-C降幅为33.22%(P=0.03);实验组:LDL-C降幅为44.82%(P=0.02)。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LDL-C降幅提升11.6%(P=0.03)。见表2。
表2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s,mmol/L)
表2 两组血脂指标比较(±s,mmol/L)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组别实验组对照组例数(n)206206治疗前1.72±0.921.68±0.96治疗后1.52±1.021.43±0.86治疗前6.06±0.626.08±0.56治疗后4.26±0.724.08±0.66治疗前4.22±0.424.18±0.46治疗后2.62±0.92*2.26±0.76*治疗前1.36±0.421.38±0.46治疗后1.56±0.52*1.72±0.36*TG TC LDL-C HDL-C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LDL-C水平均未达标,治疗后均有患者LDL-C水平达标。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达标率提升为16.99%(P=0.02),见表3。
表3 两组LDL-C达标情况比较
老年人因多种疾病的共存及增龄带来的代谢变化,引起血脂异常[8],进而导致斑块的形成。ASCVD的病理基础为AS,AS使斑块破裂,导致血管堵塞或缺血,引起MI、脑卒中等,造成ASCVD事件。ASCVD威胁人体健康、危及生命,是全球死亡率和患病率为最高的疾病[10],2010年美国ASCVD所致死亡率约为整个疾病的31.9%[11],我国约为39%,至2018年我国冠心病患者约1100万[12],至2030年因ASCVD而死亡的人数将增至2330万人。研究表明:他汀类能有效降低LDL-C,每降低1mmol/L的LDL-C将减少主要心血管事件的相对危险20%,降低全因死亡率10%[13],是冠心病一级及二级预防的重要方法[14]。
他汀类药物通过对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活性的抑制,从而抑制肝细胞内胆固醇的合成;同时通过上调肝细胞表面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提高血清中LDL-C在肝脏中的吸收效率,进而加速LDL-C的吸收代谢,最终降低患者体内的LDL-C水平。阿托伐他汀是他汀类药物中的经典代表之一,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证明其有效性及安全性。而匹伐他汀属于第三代他汀类药物,也是国际上目前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其降脂效果显著的,作为一种新药,相较于阿托伐他汀及其他他汀类药物,优势在于:有独特的环丙基结构,对酶的作用强,为阿托伐他汀的5.7倍[15],绝对生物利用度高达60%[16],吸收率高达80%,口服后0.5-1.0h能达血药浓度峰值[17],主要由十二指肠及大肠吸收,血糖及肝肾功能影响相对较小[18],安全性好,降脂效果好[19-20]。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的退化,均有一定程度的肝肾功能衰退,在药物治疗同时容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和风险,但匹伐他汀安全性高,在确保治疗安全的情况下,还能对高脂血症进行有效治疗,更适于老年人应用。
本研究提示:老年ASCVD患者的血脂水平偏高,在规律运动及合理饮食,戒烟戒酒,有效控制血压的基础上,中低强度的他汀类药物(阿托伐他汀或匹伐他汀)能有效降低LDL-C水平,但达标率偏低。LDL-C水平要在老年ASCVD患者中达标,需服用较大剂量的他汀类药物,而大剂量他汀类的应用则意味着肝损伤及心肌病的风险更高,对老年人而言风险比获益更高,一味地加大剂量将意味着风险的成倍增高,得不偿失,这种情况下联合用药将是更好的选择。而相较于阿托伐他汀,匹伐他汀的安全性及降脂效果好,能使LDL-C水平更有效降低,达标率提升,更适合于老年人临床应用。
总之,LDL-C升高是引起ASCVD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而他汀类能有效降低LDL-C水平,还可以降低TG、TC水平,同时升高HDL-C水平,而明显降低心血管事件,明显改善预后。故对于无禁忌证的ASCVD患者,应坚持长期服药,不坚持易再发心血管事件[21]。匹伐他汀作为一种较新型合成的化合物,通过抑制HMG-CoA限速酶的还原活性及自身的调节机制,降低肝细胞膜上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受体数量及活性,最终降低患者血脂水平,因其降脂效果好,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给老年人带来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