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罕
摘要: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全面贯彻落实,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对课堂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设计中内容重组深度不够、策略与方法应用不透彻、探究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基于“设计—实施”与“提炼—展示”双维度视角对教学实际需求与比赛引领价值进行整合,提出教学设计四项要领、六步教学设计流程,构建出双维度整合视角下课程教学设计模式,旨在促进课堂教学改革创新,提升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教学比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5C-0038-05
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起始于2018年,是由教育部主办的针对教师的一项高规格比赛。随着《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的全面贯彻落实,大赛赛项与要求也相应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大赛一直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总体思路。本文结合职业院校课程教学实际,针对目前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将教学能力比赛要求与具体教学实践相结合,提出双维度整合视角下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设计模式。
一、当前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重组深度不够
课程内容重组深度不够表现在课程模块与课程内容两方面,一是课程模块拘泥于教材框架,缺少基于工作任务的模块化重构与组织,模块之间能力成长衔接不明显,模块内以知识点为主,教学内容设计缺少关联度与梯度;二是课程内容缺少与行业、实际工作的结合,国家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对接度不够,同时课程思政元素在教学中渗透度不足,缺少符合课程特征的融入方式设计,与课程契合度有待提高。
(二)策略与方法重模式轻应用
教师在设计中往往重视教学策略与方法的设计,但是与课程内容结合应用深度不够。教学设计从整体上看教学理念先进、策略与方法丰富,但是存在不符合实际教学的容量、与教学内容契合度不高、理解与应用不透彻等情况。如倡导采用强化能力培养的项目化教学等行动导向教学方法,行动导向教学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系列教学方法的集合,其中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形成的,需重视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与收获,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状态的改变, 最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1]。
(三)学情分析不透彻
学情分析是明确学生实际需求、现实能力水平、认知特点的主要依据,是教学策略与方法选择的落脚点,而在教学设计中会存在学情分析针对性不强、分析结论雷同通用、缺少数据支撑等情况,如“学生用手能力强,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喜欢信息化手段教学,理论知识薄弱”等确实是普遍存在的现象,针对性与深度不够,没有实现知识基础、认知能力、学习特点全方位剖析。
(四)促进学生探究学习主动性不足
探究式教学相对于传统灌输式教学的优点是十分明显的,学生自主地在设疑、辨疑、质疑、解疑建构内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欲望和意识、创新人格与精神[2]。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目标引领不明确、教学环节实效低、学生学法缺失等现象,从而造成学生探究学习的主动性不足。
二、双维度整合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分析与流程
(一)双维度视角下的教学设计分析
双维度指的是“设计—实施”的教学维度与“提炼—展示”的比赛维度,在双维度整合的视角下,需要兼顾整合两个维度的需求。在课程教学设计中需要平衡、兼顾、系统地抓住两个维度的关键点,如教学维度中对课程内容挖掘与开发,比赛维度中对教学能力、教学诊断、团队建设的引领与促进等。
教学与比赛维度整合的依据是切实可行的人才方案与课程标准,旨在通过双维度整合改变职业教育课程传统的教学设计,提升课程教学设计合理性与实施成效,从而切实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在综合考虑教学的实际需求价值、比赛的展示引领价值的情况下,借助数学中维度的概念,将“设计—实施”与“提炼—展示”分为四个象限。如图1所示,四个象限内分别包括实际教学的关键需求与比赛呈现形式。
“设计—展示”视角强调真实性。通过现场教学实施报告讲解与答辩,考察教学设计的真实性,这是课程教学设计遵循的首要原则,基于实际教学,教学内容涉及的任务、项目、流程应源于真实岗位工作。
“实施—展示”视角保障教学实效。教学维度的实施不仅要重点考虑实际教学效果,更要突出对于重难点突破的效果。比赛维度的教学效果通过教学展示才能直观体现,两者结合,保障教学实效。
“设计—提炼”视角提升系统性。实际教学设计中要注重课程内容的内部逻辑与衔接,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衔接与迭代。比赛中要求的教案就是整个教学设计的提炼,要能促进教学维度中对教学内容的重构,从而提升教学设计系统性。
“实施—提炼”视角确保可行性。教学维度的实施往往聚焦于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对于教学过程的反馈较少,而比赛维度的教学实施报告、教学实录能促进教师对教学设计与实施整体的反思与改进,强化教师理论学习与教学研究,从而确保教学设计可行性。
在双维度视角下,如果教学设计只考虑课堂教学,教师对于教学能力、教学诊断、团队建设方面会缺少引领与促进。如果只看重比赛,教师对课程、内容模块的深度挖掘与开发就会欠缺。通过将教学维度实际需求、比赛维度引领价值整合,能有效强化课堂教学诊断与研究,引领教师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二)双维度视角下的教学设计流程
在综合实际教学需求与比赛引领价值的基础上,结合教学设计要领,提出双维度整合视角下“六步”教学设计流程,如图2所示。
1.教学需求分析。需求分析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与依据,包括确定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发生何种变化、达到何种程度的詳细表述,须可测可评,引领教学整体设计。学情分析要真实、具体,具体实施中要避免通用、雷同的学情描述。
2.确定主调。根据目标需求、课程属性、教学内容确定教学模式,常见的有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等多种教学模式。根据教学模式设计教学策略,教学策略是教学设计中涉及的内容、环节、形式、方法、资源等各方面概括性的设计方案,不同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整体宏观设计,同时要突出教学重难点的解决。
3.立中心柱。教学逻辑主线是教学设计的主干,要求逻辑层次清晰,体现连续性、递进性,整体教学设计要紧扣主线,不偏离。
4.搭脚手架。脚手架搭建确定了教学设计的基本结构,旨在解决教学设计中的学生与新知识、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新知识之间的三个主要矛盾,适合的教学情境能提高学生学习新知识的主动性与实效性,合理的教学方法能在师生之间产生深入有效的教学互动,教学任务是教师对新知识处理转换后形成的。
5.填充材料。教学资源是教学设计得以实施的保障,选择与设计中要兼顾多样化与实用性、先进性与适合度、规范性与可实践性等方面的要求。
6.评价设计。评价体系的设计要综合考虑多元化、针对性、全面性三个要素。多元化体现在评价的目标、内容、方式要多元化;针对性要求评价体系要依据教学目标展开设计;全面性是指兼顾过程中教与学的评价。
三、双维度整合视角下教学设计建议与要领
(一)双实结合,双主协调
现实与落实结合。首先,课程教学内容的处理方面要凸出现实性。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往往会被教材控制住,紧扣教材、不敢超出教材内容半步,缺少与现实行业发展、实际工作岗位的结合,对于产业发展新规范、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索不足,难以真正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深化职业教育改革要求教学内容必须与行业现实对接,落到实处。“职教20条”与教学能力比赛对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职业标准紧密结合都做出了明确要求。所以,职业院校教师在教学内容处理的时候既要基于教材,又要不拘泥于教材,特别是专业课程应基于工作任务进行模块化课程组织与重构,在明确教材基本知识要素的同时要深入挖掘、拓展、充实教学内容中的行业现实素材。同时,在教学内容处理中要全面落实职业教育中学校与教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课程思政”要求。
主导与主体地位协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所以,“主”不仅要明确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还需要正确处理好两个“主”之间的关系。
首先,教师主导的是整个教学设计,在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环节安排、教学资源运用方面教师是绝对主导地位。但是,主导作用的发挥有一个牵制点,牵制点就是本次课程的教学目标,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性能否发挥及展示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将教学目标有效转换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企图,产生内驱动力、积极性。所以,处理好主导与主体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的前提。可以借助目标合理引领、环节有效推动、学法主动培养等措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灵活组织,探究学习
传统教学中以课堂为主场地,讲授教学是主要形式,这种方法强调教学形式、学生活动的统一性,在目前的教学活动中占较大比例,这种方法便于组织、监控,学生能直接快速认识课程内容知识体系。传统课堂教学在解决“是什么、为什么、学什么”这些问题上具有优势,但是在解决“怎么学、怎么用、用得怎么样”问题上明显不足。同时,过分强调对学生的统一要求,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所以在教学设计中要依据教学需求让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组织“活”起来。教学方法方面提倡采用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式学习、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对课堂学习氛围、思维方法养成、知识转化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教学形式与教学组织方面要根据不同生源特点、外界环境变化灵活调整教学策略、教学环境、资源提供方式等,创新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方式。
结果有效的教学是工业社会追求效率、效果和效益的价值观念在教学领域中的映射,过于强调技术理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教学的工具化、功利化,放弃了人在教学中的存在[3]。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必须重视知识与技能建构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探”要求学生能在教师主导下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过程需兼顾主动探究、实践引领、形式综合、适当开放几个方面的要求。“探”可概括为在教师主导下学生主动利用多样化学习方式,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并允许适当内容拓展的教学过程。探究学习的重点不在探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能上,这不是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的重点[4]。应该将探究的重点放在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知识本质探索两个方面。
(三)突出重点,因材施教
教学设计中要凸显教学重难点。重点与难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教学重点确定的依据是学科知识体系的要求、核心能力(课程要求的学科能力、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能力)要求,需精准定位到课程知识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的点,要求学生重点学习、必须掌握,在教学设计中参照课程标准内容执行;而难点是指学生难于理解、掌握或者容易混淆、错误的内容。难点受授课环境、授课对象影响较大,教学设计中存在随着学生群体情况变化产生的难点不同的情况,难点需要教师通过对学生实际情况分析、课前测试、数据统计得出,避免难点确定存在随机片面的情况。
要重点设计针对教学重难点的教学策略与方法。重难点能否有效突破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建议采用以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为主,信息技术手段为辅,重点考核评价的方式。教学策略与方法要体现与教学内容的紧密切合,符合学生特点与认识规律。在信息化教学观念引导下,教师会侧重于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但信息技术的应用须注意必要性与实效性。
因材施教要求考虑学生作为学习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教师如果提供统一规格的教学,可能只能满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要认识并尊重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并采取对应的措施。其中,学情分析精準是关键,要做到“客观分析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基础、认知和实践能力、学习特点等,详实反映学生整体与个体情况数据”。
以小组谈论教学方法为例,在分小组进行讨论学习之前,教师需要明确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分组的依据,二是小组任务的设计。分组依据可以参照学情分析中课前测试等数据,将出现通性问题的学生分到一组,能有效促进学生解决问题的统一性,便于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小组任务,小组之间也可以实现组间互助,取长补短;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特点、个性与能力进行分组,把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分为一组,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实现合理分工,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组内互补互助,促进组内成员整体能力提升。
(四)多元评价,有效整合
教学设计中要引领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的多元化。传统教学更偏重于对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显性的结果性考核,往往忽略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的感受与态度、学习方法养成、探索学习的主动性等隐性的过程性目标。首先,要对教学目標进行多元化设计。教学目标的表述由传统的双基表述(基础知识、基础能力)转变为多维度目标,比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等,都体现了对过程性收获的设计。同时,教学评价也应该是多元的。教学设计中要形成完整的评价体系,不仅考虑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成果的评价,还要加入针对学习发展过程、学习态度、小组工作效率、学习方法运用等过程评价。完整的评价体系也能满足因材施教与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教学设计中教师要在顶层设计上具备全方位整合的理念与做法。整合内容包括标准、目标、内容、形式、资源、方法六个方面。整合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思政、探索新型教学资源等做法要贯穿整个课程教学设计。
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学能力比赛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强化课堂教学诊断、提升教师团队建设方面具有全面引领作用,在综合实际教学需求与比赛引领价值的双维度视角下,提出的教学设计四项要领、六步教学设计流程在提升职业院校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改革创新、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方面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曲辉,王春华,王琦.基于任务驱动的教学法在机械设计基础中的研究与应用[J].机械设计, 2018(52).
[2]袁根华.基于探究式学习的课程教学设计[J].机械工程师,2020(12).
[3]罗祖兵.有效教学的过程性阐释[J].教育研究,2017(9).
[4]任长松.探究式学习:18条原则(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1).
责任编辑:王新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