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言
从少年到耄耋,外滩街道瑞福社区正上演着让每个人都“了不起”的事,而“惹事”的正是黄浦区二届人大代表、外滩街道瑞福居民区居委主任刘晓燕。她坚信,无论是少年还是耄耋,每一个年龄段的社区居民都有着他的“了不起”。
“三管”原则助力 筑好抗疫“防护门”
瑞福居民所居住的大楼曾是黄浦第一高楼,每层住着15户居民,足足有620户人家,又以老年人居多,管理起来相当有难度。尤其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刘晓燕带领团队穿行在楼栋之间,战斗在第一线,居委会就是这620户人家安全有序生活的第一道“防护门”。她总结出了管住“门”、管住“人”、管住“事”的三管原则,统筹协调居委、物业、业委会,充分发动社区党员、志愿者、楼组长、居民代表、社区单位等并肩作战、群防群治的强大力量。
有一天,社区“平安志愿者”的值班人员前来居委会提供关键信息,小区里住进了来自疫区的人。刘晓燕立刻做好防护措施,带领团队上门核实并上报街道,对这户人家进行了正常隔离。每天,食物药品送进去,杂物垃圾送出来,24小时在线的刘晓燕要跟上居民的任何需求。被隔离的人家需要安抚,而邻居们也陷入惶恐:隔壁每天都有“大白”来,一定是有问题!刘晓燕带领团队一家家上门解释,还做了疫情防护的宣传,终于让居民悬着的心放下了。在刘晓燕的积极努力下,小区里“家”的氛围更浓重了。谁家有时间就去门楼站岗守卫;谁家有需要购买物资也可以互相分享……620户人家齐心合力,共同筑好小区的抗疫“防护门”。
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小鬼当家上门宣讲
作为人口密度高的老小区,620户居民每天生产的垃圾量非常大,光湿垃圾每天就有200公斤。更为“头疼”的是,瑞福居民区还被列入了街道垃圾分类的试点地。如何让620户住户尤其是让老人们能夠理解、支持、克服困难去执行呢?刘晓燕思索之后,有了主意。她决定让95后、00后、10后的“后浪”们与老人们进行“润物细无声”式的沟通。假期里,社区推出了特别档——小鬼当家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走进每家每户宣传垃圾分类知识,用稚嫩的声音把告知书、承诺书念给老人们听,将调查问卷、分类手册发到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的手中。孩子们的欢声笑语让老人们逐渐接受了垃圾分类,具有瑞福特色的社区定时定点绿色回收日、童悦书香团队也应运而生,更多的人在孩子们的感召下投入垃圾分类的热情。
与此同时,在刘晓燕的努力下,一台造型新颖的湿垃圾处理机也出现在小区里,由湿垃圾变成的有机肥料既能供居民们种菜养花,又可用于给小区绿化施肥,许多慕名前来参观这台神奇机器的其它小区居民纷纷为瑞福居民区的垃圾分类工作点赞。
寻找每个人的专长 塑造有温度的幸福社区
620户人家,620个家庭。如何运用街道这个平台让这620个家庭紧紧连在一起,让孩子们有所获、中年人有所得、老人们有所乐?刘晓燕想做好这穿针引线人。为此,她充分利用人大代表下社区等机会,做了不少调研,也进行了不少尝试。她邀请95后、00后“后浪”们走出小家拒当“宅人”,为社区里的老人们讲讲新式时髦、说说垃圾分类、学学网上冲浪,跨越“数字化鸿沟”;她动员六七十岁力所能及的老年人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为高龄老人服务,提升自己的社会价值,充实自己的“时间银行”……为了发掘社区里每个人的“了不起”,平日里,刘晓燕一直做着有心人,诚心诚意邀请 社区里有匠心、有故事的老党员、老劳模为孩子们讲一讲他们的人生故事,孩子们学习到了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和精神气,也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在外滩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的推荐下,刘晓燕参加了黄浦计划的培训后写出了社区诊断报告,设计公益创投项目——心瑞福意幸福社区,找寻社区老人实现自身价值、安度晚年、老有所乐的方法。在刘晓燕的努力下,瑞福居民蒸蒸日上,从少年到耄耋都感受到了社区带来的归属感、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