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电影视阈下《流浪地球》的创新之维与现实意蕴

2021-07-25 22:06王宏刘媛媛
电影评介 2021年7期
关键词: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意蕴

王宏 刘媛媛

由郭帆执导,屈楚萧、李光洁、吴孟达等领衔主演的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以虚拟视角叙述了太阳即将毁灭,地球无法生存,人类试图带领地球寻找新家园的“流浪”故事。影片《流浪地球》在“科幻主义”的叙事母题中,将生态灾难、人类危机和中国担当等理念融入其中,通过创新影片创作维度,丰富影片现实意蕴,为大众提供了深厚的精神支撑,从多元角度丰富了观众的观赏体验,引导大众形成关注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理念,实现了高质量、深层次的情感共鸣。本文以《流浪地球》为叙事对象,对影片的创作新维度与现实意蕴进行全面叙述。

拍摄创作一部真正与好莱坞科幻电影媲美,且具有科幻格调、彰显中国科技力量的本土科幻电影,一直是大众强烈的观影需求。2019年上映的《流浪地球》,凭借独特的人文理念、情感模式和敘事手法,获得了我国首部“硬科幻电影”称号,并取得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为我国科幻电影创作迈出了坚实的一步。目前,诸多解读分析《流浪地球》的研究者,更多是从科幻电影视角解析,较少对其中蕴含的生态理念进行解读。因此,以生态电影视角解读《流浪地球》的创作手法与现实意蕴,极具环保意义。

一、叙事空间的无限延伸:生态电影的创作新维度

生态电影通过对自然环境素材进行艺术化加工、处理,实现对现实生态问题的多维解读。创制者通过创作具有独特主题、表现手法的生态影片,帮助大众在影视画面中寻找精神共鸣,形成相应的生态责任、生态观念,实现从银幕走向人心的生动构建。[1]电影《流浪地球》以“非现实主义”手法传递了维护、保护生态的正面理念,带给观众深层次的人文思考,通过对生态问题的正面关注与积极叙述,有效拓宽了影片题材的创作维度,实现了艺术审美与精神升华的融合。

(一)回归创作本位:以优质、精心创作引领“复合传播”

在“人类世”“生态风”等理念影响下,生态科幻电影的叙事风格超越了传统的“科学至上”中心,转向了对“人类行为”的反思与探寻以及对维护绿色生态的积极回应。《流浪地球》凭借独特的创作维度、艺术质感和现实意蕴,引发观众讨论,形成了复合式传播效应。与以往架空现实、脱离现实的科幻影片不同,《流浪地球》注重为观众营造具有代入情绪、共鸣情节的精神体验,探寻了生态科幻电影的全新传播维度与空间。虽然该片叙述的是太阳即将毁灭,地球面临“流浪”的虚拟故事场景,但其中蕴含的价值主张则是对生态理念、人文关怀等现实意蕴素材的积极回应。影片的故事背景、人物情节和叙述架构都是虚拟的,但其传递的人物情感、叙事逻辑经得起推敲。为了解决科幻影片在科学设想、世界观建设等领域的叙事薄弱点,导演组特意通过科学家论证、探讨,形成了严谨、科学的世界观,原著中的“行星发动机”“地下城”等场景均在片中得到还原。该片深受大众追捧的“秘籍”正得益于其使用严谨、真实的创作理念来叙述虚拟故事,通过认真架构影片故事线索、搭建故事场景,塑造了具有鲜活、真实特质的人物形象。[2]从表层视角看,生态科幻电影描述的是虚拟、幻想式故事场景,但想要被大众认可、接受,无一例外,都需要在虚拟的故事框架下,传递有温度、引共鸣的真情实感。此次,《流浪地球》票房跃居我国电影榜第三名,获得了极佳的票房口碑,改变了一直以来国产科幻电影不被认可的尴尬局面。究其根源,正是影片为虚拟故事场景融入了真实的情感,其中所彰显的故事主题以及对现实精神的完美回应,为观众营造了独特的观影体验,实现了影片创作理念的价值回归。

(二)变革创作理念:以独有情节、故事内核引领“价值传递”

突出故事的人文内核,展现独特情节是生态电影表达主旨的重要要求。《流浪地球》将生态元素与科幻电影相融合,使影片超越了传统科幻电影的虚妄、虚情等狭隘创作理念,使观众能够从影片中挖掘、体会不同场景下所诠释的精神之美、生态之美。[3]该片凭借优质内容和感人的故事叙事主线,充分满足了大众的观赏体验。影片虽然以好莱坞电影的标准来呈现视觉观赏效果,展现故事情节,但其中关于家、故乡的处理手法,使本片成为区别于好莱坞科幻电影的重要特征,形成了中国科幻电影新的创作维度。《流浪地球》为观众提供了科幻绚烂、戏剧性的影视画面,在宏大的构思基础上,构建了科学设想和影片的世界观,弥补了同类型国产电影的叙事薄弱点。该片以新的创作维度、大胆构思将大众引入生态幻灭、人类生存危机的影视场景中,实现了情感回报与现实意蕴的生动回归。《流浪地球》是科幻与现实深度融合的影视化产物,通过重新定义“人与自然”的生态关系,对以往科幻电影的创作方式进行深度颠覆,表达了创作者对价值判断、创作理念的坚守。影片表述的生态理念以差异化叙述方式,通过用科幻影视空间来输出情感内容,形成了现实意蕴与科幻主题的生动融合,实现了科幻空间与现实空间的并行、对立。该片以地球“流浪”“寻找”“回归”为叙事主线。[4]影片虽然以虚拟的自然生态为创作背景,但其中所传递和表述的理念,实质上是对生态文明、人类自我救赎意识的价值回归,通过重申生态文明、家园情怀等叙事主题,构建起生态电影的精神空间与价值认同。

(三)明确创作主题:以鲜活、深度画面呼唤“生态文明”

生态电影凭借独特的审美理念、叙事风格与现实意蕴,描述了极具感染力的生态环境,以生活视角观察自然,以科幻角度描述自然,唤醒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现实反思。《流浪地球》是一部典型的生态科幻电影,影片以独特的视觉方式为观众描绘了冰封世界、火烤家园和逃离地球等视觉奇观,生动渲染了影片气氛,亦引发观众对自然的敬畏情绪和家园生态的反思意识。[5]地球“流浪”是一场生态灾难,而引发“流浪”的根源,正是人类缺少生态文明意识。因此,观影者通过观看影片的灾难场景、故事画面,焕发了生态反思。在影片开篇部分,山火旱灾、物种灭绝和城市消失等画面,揭示了影片的叙事主题“生态灾难,地球流浪”。为了生存,人类不得不在太阳毁灭之前,为地球装满发动机,推动地球寻找新的家园。在地球到达新家园前,人们只能到地下城生活。一方面是人类发达的强大科技文明,一方面则是人类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与脆弱,正是由于生态文明的认知缺失,引发了地球的大灾难。在影片叙事过程中,当吴孟达饰演的韩子昂随任务组执行任务路过上海时,看到曾经的家园满目疮痍,他感慨到:“那时的人们都不关心太阳,只关心一种叫钱的东西”,引发观众对生态危机的情感共鸣。影片重视挖掘生态理念,通过将生态理念融入影片叙事全过程,实现了从艺术创作到现实意蕴的价值升华。《流浪地球》在宏大叙事背景的基础上,以独有的镜头语言和叙事手法营造了全新叙事氛围,将镜头对准人物情感,通过以父子情为主线,用亲情冲突衬托人与自然的矛盾,使本片在科幻性的基础上,以更富张力、照应现实的创作维度展现了家园情节、维护生态的叙事情怀,承载了独特的生态文明和社会意义,使影片表达的主题更加形象、立体。

二、叙事精神的价值回应:生态电影创作的现实意蕴

生态电影创作创新并非易事,既需要独特的影视创作技巧,也需设计完善、精美的故事情节来烘托影片氛围,通过将生态理念进行解构、重构,为观众营造更加丰富、立体的影视画面,实现影片创作意蕴的价值回应。《流浪地球》以科幻故事为基础框架,通过合理分配宏大叙事主题与细微现实元素的权重,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关系的反思融入影片,使观众对个人体验与人类命运、未来期许与现实生活等不同关系形成了深度认知。对《流浪地球》进行生态解读,是对影片现实意蕴的空间延伸。创作者通过发挥影视语言的传播优势,驱动观众生态意识觉醒,警示大众关注生态环境,实现了影片叙事主题与大众生态文明意识、生态环境“一体化”的融合。

(一)绿色生态理念的现实回应

在生态电影创作、表达过程中,创作者通过将自然生态内涵与艺术内涵进行完美凝聚,实现了从浅层问题解析到现实启迪的生动书写。《流浪地球》挖掘独特的世界观与精神内涵,通过构建宏大的叙事主体,在营造直观、形象的影视奇观中,深度触碰“人与自然关系”的叙事主旨,以“太阳毁灭、地球流浪”为故事主线,将地球寻找“新家园”的坎坷历程转化为对生态问题的现实反思,为观众营造了触及内心的情感渗透与精神启示,激发大众对生态问题的现实反思与情感共鸣。该片在聚焦自然、关怀生态的表达主题下,通过利用科幻电影描述的独特空间,以面向未来、超前想象的影像语言,探索了全新环境下人与自然的正确关系,拓宽了大众对生态理念的理解空间与认知深度。影片始终宣扬了生态文明、珍惜地球等精神理念,提升了影片的叙事层次。比如,片中设置有低能耗休眠功能的空间站,表述了导演对生态节能、资源有限的创作思考,并引导大众以生态视角来解读《流浪地球》,将故土情节、家园意识与保护生态的故事情节相融合,拓宽了影片表达的故事空间与现实意蕴。

(二)绿色生态理念的艺术阐释

生态电影以艺术化的叙事方式,对绿色生态保护理念进行艺术化改造,以形象、生动的方式渲染了生态保护理念,直接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实现了生态理念的立体化传播,加深了大众对绿色发展的情感认同。《流浪地球》以鲜活的影视艺术生动描述了人类在面对重大危机时,希望、信心和精神信仰存在的重要意义。影片用独特的艺术审美视角对生态文明的理念进行表达,用艺术化的方式反思了当前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绿色生态理念是人类持续、良性发展的根基,也是目前社会普遍缺失的精神理念。与一般生态电影的表述方式不同,《流浪地球》将生态理念与科幻影视的艺术表达手法生动融合,为大众营造了更饱满、更鲜活的生态影视景观,实现了绿色生态理念的艺术化阐释。

(三)绿色生态理念的现实引领

从生态理念走向现实维度,是实现生态影片价值意蕴的重要途径。创作者通过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影片故事情节的情感共鸣,提升大众对生态理念的现实感知与精神转化。《流浪地球》突破了传统影片的生态理念表达方式,通过描述科幻场景,为观众回应现实生态问题提供了全新呈现方式。实际上,优秀的生态电影不仅是人文生态理念、生態意识的单一传播或艺术化展示,更重要的是通过引入现实生态问题,以艺术审美观对生态理念进行解构、重构,实现电影创作与现实意蕴的价值归一。影片通过巧妙利用科幻的无限时空和想象式场景,传递了维护自然、关爱生态的精神理念。该片塑造的地球与木星相撞、太阳即将毁灭、地球地震海啸等自然灾难,以魔幻场景传递重大生态危机,实现了人们对现实生态危机的回应与反思。在聚焦生态文明、关注绿色发展的时代进程中,《流浪地球》聚焦社会意义,以影视视角打通了人与自然的“文化通道”,使大众在科幻影视画面中更直接、有效品鉴“生态文明”的精神意蕴。

(四)绿色生态理念的大众感知

影视作品要顺应大众的观影规律,通过将影片特殊的创作主题与现实意蕴深度叠加,为观众传递浓厚的精神气韵。虽然《流浪地球》诠释的生态危机是一种虚幻,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事件,但在影像奇观中,创作者通过将人性反思、自然生存等故事情节进行生动演绎,传递了独特的精神信念,为人类思考生存、生活方式提供了生动鲜活的画面。在宇宙幻灭的宏大场景下,影片将父子亲情、生态灾难和后工业风格等要素纳入其中,消除了观众观影的“陌生感”。在细节部分,该片使用了三号北京地下城生活化的故事场景、冰封的北京、北京交通委的道路提示音、冰封的上海“东方明珠”、校车和2044年的上海奥运大厦等一系列鲜活的中国元素,无时无处不在透露着人们对“回家”的渴望,传递了家国情怀、乡土情节和家园意识。影片生动叙述了重大环境下的中国担当,探索了中国力量在未来想象空间的独特地位。生态科幻电影在表达叙事主题时,充分发挥现代技术的展示优势,营造了新的故事画面,通过用影视化的手法描绘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向人们传递了真情的精神,拓宽了影片的表述空间,增进了大众感知。

结语

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生态、人文和绿色的发展观已成为普世性话题。在传播、推介生态文明进程中,电影工作者借助电影艺术的创作手法对真实自然的生活素材进行加工,对现实生态问题进行内涵式解读,传递鲜活的生态观。《流浪地球》以科幻场景为框架,以宇宙太空的恢弘视角描述了在重大灾难面前,人类命运的发展变迁,通过构建虚拟、未来的故事场景,拓宽了人们对生态问题的体验与实际感知。在该片创作、表达过程中,创作者将人文关怀与科幻情节生动融合,将生态命运与家庭命运紧密结合,用科幻手法连接了科幻场景与观众现实生活意蕴的内在空间,实现了生态理念的多元叙事与全面超越。

参考文献:

[1]朱鹏杰.生态电影的文化特征与发展脉络——文化研究视阈中的生态电影[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6(03):132-141.

[2]杨成.“乌托邦”与“恶托邦”的二重奏——好莱坞生态科幻电影中的异质空间书写[ J ].当代电影,2017(11):176-179.

[3]张阿利,李磊.《塬上》:西部镜像与生态问题的中国式讲述[ J ].电影艺术,2018(03):82-85.

[4]李启军.生态电影的家园叙事[ J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2):9-17.

[5]周延伟.来自未来的怀旧——《流浪地球》的中国式视效景观的制造逻辑[ J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9(09):22-31.

猜你喜欢
流浪地球科幻电影意蕴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
历史课点评的意蕴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蕴
多个世界与自我——论西方科幻电影的两个叙述之维
《马嵬》(其二)颔联意蕴辨